正文 第8章 溫州人的“創業經”(2)(3 / 3)

我還讀過一位溫州姑娘獨自在西藏創業的故事。她隻是一名普通的裁縫,沒有驚人的事跡,創造的財富也不能和趙章光和王榮森相比,但在她的身上同樣體現了溫州創業者那種不怕艱苦、百折不撓的精神。

1984年,一位年僅21歲姓趙的溫州姑娘,帶著一把破舊的剪刀和200元錢,隻身來到萬裏之外的西藏山南澤當鎮。西藏生活的艱苦使她大吃一驚,現在該怎麼辦?她想起母親的勸告:“千萬不要到西藏!”但是,既然出來了,就該做出點成績,否則沒臉回去見爹娘。小趙從小就學會了縫紉技術,可以在澤當作個裁縫,但200元錢怎麼也不夠買一台縫紉機,後來她從一個老鄉那裏借到一台,開始工作。為了省錢,她住在陰冷潮濕的澡堂,每天省吃儉用,有時一天隻吃一頓飯。為了趕活,經常通宵達旦不睡覺。有一次,因連續三天三夜沒睡好覺,疲勞過度,從樓梯上摔了下來,將腿摔成骨折。母親聽說女兒病在他鄉,急忙把自己的大女兒派來了。病好後小趙姑娘和姐姐一起從澤當來到了江孜,在此幹了兩年,掙了兩萬多元,這在當時已是一筆巨款了。她用一部分錢幫家裏蓋起了樓房,用剩下的錢去福建學習時裝剪裁培訓。1987年,她帶著一身技術與丈夫一起再次來到了西藏,在拉薩開起了夫妻服裝店,經過10多年的艱辛努力,憑著良好的手藝和聰明的經營頭腦,將一個小裁縫店發展成在當地有一定名氣的時裝店。

如同戰爭中沒有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搏擊商海有時也難免收獲極少甚至失敗。溫州的企業家大多出自貧寒家庭,靠自己艱苦奮鬥才贏得萬貫家產。他們知道金錢的來之不易,從事投資當然要特別謹慎小心。即使這樣,他們也不可能次次投資成功,次次賺得缽滿盆滿,有的人甚至會輸光家產。曾有一些早期在溫州赫赫有名的創業代表人物,因投資失誤或市場突變而破產。據溫州市工商局的統計,每年都有一大批個體戶或私營企業關門歇業,僅2000年被注銷或吊銷的私營企業就達1000餘家。然而,一個具有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精神的企業家,自然不會長久地沉浸在失敗的沮喪之中,他會重新站起來,投入新的創業。

對他們而言,失敗無非撿起發家前的老本行,再過幾年艱苦生活罷了,一旦時機成熟還可重新創業,再獲成功。

人們都知道,私營企業家創業成功,對他們而言意味著富裕、體麵和光榮,但又有幾個人知道創業的艱難!且不說早期的創業者在私營經濟被視為異端時蒙受的打擊和屈辱,即使在一般的創業過程中又有誰沒有經曆過艱難困苦?有一種說法:溫州人是中國的猶太人,最會做生意,最能賺錢。溫州人自己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說:“與其說我們會做生意,不如說我們能吃苦更貼切一些。”

這種說法也獲得外地人的認同。湖北宜昌市的一位白領小姐說:“要說溫州人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不敢認同,至少有一點宜昌人沒學會:溫州人那種吃苦精神和闖勁。即使舉目無親,一個溫州農民也能在任何地方很好地生存和發展下來。”還有一位經濟學家著文認為:“溫州人為什麼會成功地脫貧致富,創造一個又一個‘神話’?走近溫州人,解讀溫州人,你會發現:溫州之富,說一千道一萬,是因為溫州人吃苦耐勞、勇於開拓創新,創造了財富;溫州之路,說一千道一萬,是因為溫州人艱苦創業、百折不撓闖出了新路;溫州之活,說一千道一萬,是因為溫州人走南闖北、走向世界搞活了市場。”顯然,在這位經濟學家看來,沒有“吃苦耐勞”、“艱苦創業”和“百折不撓”,就沒有“溫州之富”、“溫州之路”和“溫州之活”。

3敢為天下先,思維無定式提要:溫州人發展經濟,沒有榜樣可以學習,沒有教科書可以參照,也沒有紅頭文件指路,一切都是依靠自己的探索和嚐試。溫州的經營者直言不諱地說:“我們鑽過政策的空子。”這種野性的思維方式支撐著他們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為了實現致富理想,溫州人敢為天下先,思維無定式,由此形成溫州創業文化的第三個顯著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