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曰: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弟子規》說,打算要求別人去做的事,首先要問一問自己願不願意做。若是連自己都不願意做的事,就該立刻停止,不要讓別人去做。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個心裏裝著他人,尊重他人的人,做事情之前,首先考慮到的是別人的感受。相反,自私的人隻會從自身出發。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隻是按著自己的想法對著孩子發號施令,致使很多孩子發生逆反,不聽家長的話。
如果家長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行為,就好像感受到孩子的情緒體驗一樣,並用恰當的方式表達出對孩子的理解與感受,那麼孩子就容易聽家長的話。這種換位思考方式在“共情”的基礎上實現了相互理解。
每個人都有“共情”的需要,希望對方能夠理解自己,孩子也是一樣。當成人做錯事而心裏不舒服的時候,或者被誤解而感到委屈的時候,可以向知心朋友傾訴。但是,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往往被成人認為是不成熟的、需要正麵引導的,得不到家長的“共情”,孩子隻能默默承受壓力,不願意把自己的心裏話說給家長,使得教育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
媽媽回到家的時候張寧寧正在寫作業,媽媽走過來,檢查了一下作業情況,發現剛剛寫了那麼一點點,當即板起麵孔問:“是不是回家先玩遊戲了?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上進呢?”
媽媽越說越來勁,張寧寧“啪”一下子扔掉筆,就進了自己的房間。原來,張寧寧放學後肚子疼了,就趴在床上休息了會,肚子好些了後就開始寫作業。沒想到,還被媽媽罵了。
很多家長對待孩子容易態度簡單粗暴,沒有搞清事情真相,就輕易下結論,結果製造了許多“冤假錯案”。家長要想自己的教育能夠被孩子領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了解孩子的想法。家長要想了解孩子的想法,“換位思考”是一種很重要的方式。
1.父母要和孩子換位思考
孩子和父母不同,父母要想理解孩子,需要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齡,返回人生的原點,根據孩子的閱曆、理解能力、做事方式以及情緒調節水平來理解孩子的心靈,感受孩子的困惑、煩惱與喜怒哀樂。
如果不是這樣,當孩子做了父母不遂心的事情的時候,父母就容易發脾氣。孩子情緒非常敏感,父母發脾氣,定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和情緒,使得孩子變得聽話或者反抗。但是,孩子不一定弄清了父母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周末,李曉田的姨媽帶著小表妹來家裏做客。兩個孩子很久不見,很是親昵。玩著玩著,為了搶奪一個遙控小飛機,兩個孩子打了起來。李曉田稍稍大一些,個子又高,把表妹弄了個跟頭。表妹哇哇大哭,一邊哭“壞哥哥”,一邊要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