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曰: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弟子規》說,受到他人的恩惠,要時時想著報答,對別人的怨恨要盡快忘記,對別人怨恨的時間越短越好,對別人報恩的時間越長越好。
感恩是善的表現,是做人之本,是快樂生活之源。可是,當今的孩子自私、不懂事和對人缺少關愛,是當今的孩子缺少愛嗎?不是,是當今的孩子得到的愛太多了!在家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不做家務;上學放學家長背書包;讀大學父親扛行李母親收拾床鋪……泛濫的溺愛弱化了孩子愛人的能力。
有一位媽媽說起自己的兒子,非常心酸。有一次媽媽病了,生病發燒在家臥床休息,非常痛苦。兒子放學回家,看到媽媽的樣子,不但沒有關心媽媽的病情,反而抱怨說:“你病了,誰給我做飯吃啊?你提前告訴我,我就不用白跑一趟了。”媽媽聽了,傷心得直流淚。
俗話說,養兒防老。養育出了一個這樣冷血的孩子,哪個家長還敢指望讓他來養老呢?這絕不是個案。南寧市關心下一代教育研究所所長李英慶認為,感恩心理的缺失,已經不僅僅局限於中、小學生中,這已經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感恩教育是一個社會性的係統工程,家庭、學校、社會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南寧市某小學六(1)班,記者統計發現,全班受訪的50名學生中,能完整、準確地寫出父母生日的僅有12人,占總人數的24%。
在回答“是否會討厭父母”時,34名孩子表示“會討厭父母”,這其中大多數孩子因為“父母不尊重我的意見”而“討厭”。“找同學玩”、“把自己關在房間裏”、“不說話,也不吃飯”……在回答“和父母發生矛盾時會怎麼做”時,19名學生表示“會不理父母生悶氣,等待父母主動和解”。
當問及“父母為自己有哪些付出”時,不少學生回答“我想要什麼他們就買什麼”,有31名學生認為父母的付出體現在輔導和關注自己學習上,這占總人數的62%。
“針對父母的付出,你會如何回報?”麵對這一問題,學生的回答出現了驚人的相似。50人中,有33人表示“努力提高學習成績,讀大學多掙錢”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占66%,僅17人表示,在家多幫父母分憂,孝敬父母是感恩。
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本是人的天性,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孩子做不到?南寧市家庭教育研究專家楊春成說,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孩子們習慣於享受來自父母單方麵的付出,他們根本沒有途徑和機會學會知恩和感恩,造成感恩心理的缺失也就不足為奇了。
1.要孩子知愛懂感恩大多數父母把自己的愛無私地傾注給孩子,而從來沒有要求孩子在愛的方麵回報自己。教育孩子,光有對他的愛是不夠的,還應該教育和引導他愛別人。
為了使孩子懂得感恩,媽媽最好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讓孩子了解母親十月懷胎的付出和艱辛。告訴孩子小的時候,媽媽每天要給孩子喂奶、擦便便、換洗尿了的衣服,還要抱著寶寶出去曬太陽,去醫院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