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曰:待婢仆,身貴端。
《弟子規》說,對待家裏的仆人,最重要的是做到身形端正。這裏,實際上說的是一種以身作則的示範作用。作為孩子的家長,隻有自己表現好了,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正所謂,言教不如身教。
如果家長隻是對孩子說要怎麼樣怎麼樣,孩子對說教的內容隻會停留在枯燥的道理上,很難轉化成行動。常言道:“身教重於言教”。父母是孩子出生後的第一任教育者,言行舉止,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態度、做事的方式等,都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孩子出生後,很多行為和認知都是模仿著父母來的。父母是孩子接觸最早、時間最長的人,孩子常以父母為最直接的模仿對象,經過多次的模仿,從而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父母什麼樣孩子就會是什麼樣。所以,古人雲:“欲教子先正其身。”
錢學森先生的兒子錢永剛在回答錢老是如何教育子女這個問題的時候,說:“如果說我們家有什麼教育秘訣的話,那就是‘不教育’。我們家要說‘言傳’,幾乎沒有,主要靠‘身教’。”
錢永剛說:“回想我從小到大,我主要是看父母怎麼做我就怎麼做。他們從來不會跟我說你要這樣或者不要那樣,而是用他們做人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影響我們。”
有一次,家裏的炊事員很鄭重地對錢永剛說:“你父親是個有學問有文化的人。”錢永剛當時就說:“這還用你說,我當然知道了!”
但炊事員接著解釋的話卻讓錢永剛記住了一輩子:“你看你父親每次下來吃飯,都穿得整整齊齊,從來不穿拖鞋、背心。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錢永剛從此也向父親學習,至今保留著吃飯要穿戴整齊的習慣。
父親的治學態度對錢永剛的影響很大。錢永剛回憶說:“有一年夏天,我路過父親的書房,發現他正滿頭大汗地看書,認真程度讓我自愧不如。”“他用自己的行為告訴我什麼是永不停步,什麼叫學到老活到老。”
錢老是我國科學界的泰鬥,在教育上他曾提出“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由此可見他對於培養下一代的重視。錢老在自己的子女教育上注重“身教”,那麼當今的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身教呢?
1.以自己的好學精神影響孩子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做洞。”如果父母不喜歡讀書、不思進取、耽於享樂,隻是給孩子講“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道理,那麼,即使把嘴磨破了,孩子也難以成為努力學習的孩子。
有的父母喜歡打麻將、打牌、玩遊戲,根本沒有管過孩子的學習,等到孩子考得不理想時,就大打出手。孩子心裏不服氣,結果適得其反,孩子從父母那裏學到了暴力行為,卻沒有學到刻苦學習的精神。有的孩子甚至也學著父母玩牌、打麻將、進網吧玩遊戲。
如果父母努力學習,不管是科學知識,還是書畫、音樂等愛好,隻要父母花心思努力學習、鑽研,這種精神就會影響孩子,孩子就容易成為一個好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