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自己的好習慣影響孩子研究人員說,認為自己隻靠言傳身教而不以身作則就能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父母是在自欺欺人。
艾奧瓦州立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諸如“上梁不正下梁歪”這類俗話是千真萬確的。主持這項研究的科學家維克勒馬在一份報告中說,經常受到父母不良飲食習慣、吸煙和酗酒等不健康行為影響的青少年往往會效仿父母的行為。
維克勒馬和他的同事訪問了330名美國中西部的白人青少年和他們的父母,在了解他們的習慣時發現青少年不僅在總體上仿效他們父母有害於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還往往繼承與父母相同的個別有益於或有害於健康的行為,如吸煙或運動鍛煉等。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為了給孩子起到一個良好的模範作用,家長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平時,同事和鄰居家有困難,要求孩子總是熱情相助;對家中的老人,我們尊敬、關心和體貼,對孩子從不搞特殊化,有意識地讓孩子從父母的言行中學會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在乘坐公共汽車時,給老弱病殘的人讓坐;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
如果父母的習慣不好,要想給孩子培養出好習慣來是不可能的。父母不孝敬老人,想讓孩子孝敬老人,怎麼可能呢?沒有一位父母告訴孩子,走路像我這樣走,說話像我這樣說,但是天長日久、潛移默化,孩子與父母幾乎一個模子刻出來。
3.以自己的德行影響孩子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行,身教能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教育境界。常見到一些孩子有不良品行。比如,愛說謊、自私、不遵守規矩和紀律、常侵犯他人、缺乏同情心、對他人和小動物表現出殘忍等。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有其深層次的原因,比如父母品行不好、受壞孩子影響、父母沒有幫助孩子建立起內心的行為準則等。
要想孩子具有良好的德行,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不能光靠說教,要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通過具體事實材料,抓住各種機會,生動活潑地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期間,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出榜樣。
薑小夢是個非常節儉的孩子。生活在富裕家庭的薑小夢沒有養成奢侈浪費的習慣,得益於父母的教育。薑小夢的父母都很節儉。
為了讓孩子珍惜勞動果實,父母從她小的時候就讓他參加勞動。比如洗碗筷、打掃衛生、擇菜、購物等,讓她親眼見到父母是怎麼力行節約的。為了培養薑小夢熱愛勞動和節省、儉樸的好品質,父母不但自己做到不浪費水、電、食品,還教育薑小夢不與人攀比衣著、玩具、學習用具等。
孩子是敏銳無比的,家長以身作則可以收到好的效果。父母舍己為人、團結互助、知禮、行孝、自信、向上、樂觀、豁達,孩子一定錯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