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曰: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弟子規》說,倘若不努力實踐,而隻是學習經典文獻,就會滋長浮華的作風,將來怎麼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反之,如果隻是一味地做,而不努力學習,就容易隻憑自己的見解去為人處世,就不會明白道理的真與假。
從前有一個叫劉羽衝的人偶爾得到一部古代兵書,伏案讀了一年,便自稱可以統率十萬大軍。恰好這時有人聚眾造反,劉羽衝便訓練了一隊鄉兵前往鎮壓,結果全隊潰敗,他本人也差點兒被俘。
後來他又得修水利的書,苦讀一年,並畫了水利圖,到州官那兒講了修水利的好處。州官就讓他去修水利,他不看農田水勢,不問以往這個地方的降雨情況,又不聽一聽當地農民的意見,就叫人按他畫的水利圖動工。可是渠道剛使用,就被洶湧的大水衝垮了,農田也被淹沒了。
一個人空讀書,而不把書本知識與現實情況相結合,在應用這些知識的時候就會失敗。因為書本知識是死的,而現實情況是複雜的,隻有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古代的孫權,就懂得一個人既要學習知識,又要有做事的能力。
三國時期,吳國的大將呂蒙非常勇猛,深受孫權重用。但呂蒙沒念過什麼書,在人們眼裏是一介武夫。後來孫權批評他說:“你們現在掌握了大權,負責處理國家大事,應該多看點書,了解以往的曆史作為借鑒。這樣會大有好處的。不要總說忙,你有我忙嗎?
我都會抽時間研究兵法。光武帝再忙也抓緊時間學習,曹操也老而好學,你們就不能學一學嗎?”呂蒙聽了後,便刻苦學習,成了知識淵博的人。
在當今的應試環境下,很多家長陷入了一個教育誤區,認為孩子成績好,將來就能有出息。於是全部心思都花在了提高孩子成績上麵,忽略了孩子社會能力的培養,出現了很多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孩子。比如,一名中國政法大學畢業生,原計劃回福建找工作卻買錯火車票來到江西南昌,手機忘記隨身攜帶,身上隻剩幾十元錢,因中暑及食用黴變食物暈倒;南京市的一名普通工人,自己的兒子大學畢業後不適應社會,他不得不在《南京晨報》發表自己的懺悔日誌,試圖與兒子溝通;雲南大學生命科學院學生馬加爵在臨畢業120多天的時候,因為玩牌起紛爭,積下仇怨,竟然連殺4名同學……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順利成長,家長在培養孩子的時候,不但要把教育重點放在學習上,還要密切關注孩子的能力發展。比如,身心是否健康、社會活動能力是否得到同步發展、生活自理能力是否夠強等。
1.努力學習科學知識
學習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推動力,是一個人成才的基礎。課本知識是係統傳授人類社會發展所積累的知識,它注重係統、全麵、精確和相對穩定,學習起來會感到枯燥與抽象。但是這些知識是人類更深更廣認識世界的基礎,學得越紮實越利於自己的未來發展。另外,在學習的過程中,還可以練就一種頑強的心理品質——堅持性、耐性、頑強性、自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