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曰:心有疑,隨劄記。
《弟子規》說,假如心有疑問,就要隨時做好記錄。其實,在讀書的時候不隻是有疑問的地方做筆記,精彩的地方、有意義的地方、有心得的地方、需要記憶的地方等都要做筆記。自古以來的學問大家都有做筆記的習慣。
毛澤東很推崇徐特立老師“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學習方法。所謂“動筆墨”,就是不隻是讀前人的書,而且要經過認真思考和消化,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寫下來,其中包括對書中同意或不同意的地方。毛澤東當時有許多種筆記本,包括聽課的、自學的、摘抄的、隨感的和日記等,積了有好幾網籃。“三國”人物,經毛澤東仔細評點的就多達30人。
許多人說,錢鍾書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他本人卻並不以為自己有那麼“神”,而是因為自,肯下工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錢鍾書做一遍筆記的時間,約莫是讀這本書的一倍。
朱熹曾總結道:“小有疑處,即便思索,思索比通,即置小冊子,逐日抄記,以時省閱,俟歸日逐一會理……”這句話的大意是,稍有疑問就思考,思考不通就用小本子把問題記下來,找機會請教別人,尋求答案。
我國古代一些學者的讀書筆記,往往能作為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著作流傳下來。如宋代王應的《困學紀聞》、清初顧炎武的《日知錄》等,都是讀書筆記的加工整理。
由此看來,做筆記不但有助於標注重點內容、不懂的內容,還利於思考和記憶,促進消化和吸收。做筆記能夠促進學習,我們一定要教會孩子正確做筆記的方法。
1.課堂筆記記什麼
老師在黑板上列出的提綱、圖解和表解,如果這個綱要與書上基本一致,則不必記,隻要在書上勾畫出來就行了;如果與書上不同,老師對這堂課的內容重新進行了組織,這種綱要應該完整地記下來,作為自己複習和總結時的參考。
在聽課的過程當中,最忌不加選擇,老師講什麼記什麼,耽誤了聽講。老師在講課的時候經常說:“同學們請注意”“這個知識點每年考試的時候都會出選擇題”“我再重複一遍”“這個問題的關鍵是……”
這些內容重點記一下。老師講課時補充的精彩內容,都是知識的精華,一定要記下來,以備複習的時候參考。
對難以理解的地方,雖然老師講解後弄懂了,但為了幫助回憶,也可以把老師的分析扼要地記下來。對尚未弄明白的問題,也要及下來,等待課後靜心思考或者向老師同學求助。
李全是清華大學的一名學生,他從初中的時候就養成了記筆記的習慣。那個時候,他隻是記老師的板書。後來,他發現很多優等生在記筆記的時候記下了自己聽課時的思考、老師分析問題的方法、一些老師講課的重點難點內容。李全嚐試著重點去記老師講課的思路、自己的思考,不知不覺,提高了注意力。有的時候,老師講題前會讓學生先思考一下。當老師講出解題方法後,李全與自己的方法一比較,很快發現了自己的不足,規避了很多錯誤的解題方法,大大提高了李全的學習效率。
聽課時,在老師講課的過程中,會有一些心得、體會、頓悟,這些升華起來的知識凝結點,非常難得,一定要記下來,否則這些知識的碎片將難以記起。
總之,記課堂筆記的時候,為了不耽誤聽講,課本上有的不記,上課聽懂了的不記,沒有聽懂的課本上有的隻需做個標記,重點內容在筆記上留空,課後補上。盡量做到寥寥幾筆記下重點、難點、精彩點、疑點,這樣不影響自己跟隨老師的講課思路。
2.筆記本怎麼用
上課以聽為主,輔以筆記,不能以筆記代替聽課或因為記筆記而影響聽課。在課堂上來不及記錄的,課後可以及時補充、整理,養成整理筆記的習慣,也是及時複習課堂知識的過程。
筆記本上記錄的是課本知識的精華,因為這些知識經過我們大腦思考過的,多看一次,就多按著老師的思路鞏固了一次記憶,非常利於知識的掌握。筆記一般都是那些比較精煉和重要的東西,可以隨時進行複習。所以,聰明的孩子都把筆記當成幫助自己複習的工具佳喜歡記筆記,但記了以後,卻不怎麼用。媽媽告訴她,把課堂筆記記下來不是目的,利用筆記更快速地掌握知識才是目的。正在苦於不會做題的張佳佳聽了媽媽的話,趕緊取出筆記看了起來。一會兒,緊皺的眉頭舒展開了。
張佳佳悟出一個道理,要利用課餘時間把筆記內容掌握住,這樣才等於把課上的東西掌握了,再做題才會更加順利。
有的時候,老師上課講的內容在課堂上聽懂了,過一段時間卻想不起來,原因在於沒有牢固掌握住。如果在課後,利用筆記本對所學的內容進行複習和歸納,抓緊時間翻看筆記,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