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智慧59學習知識要善於詢問(1 / 1)

《弟子規》曰:就人問,求確義。

《弟子規》說,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要隨時向別人請教,以求得準確的意義。這正是求知的精髓。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隻要懷有一顆求知的心,就能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

學習是為了獲得知識、技術、態度、能力、價值等的增加或者改變。

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問題是學習的起點、思維的動力,沒有問題就無法獲得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知識。我們隻有指導孩子不恥下問、耐心鑽研,多提問題、多思考,才能獲取更多的知識。

小的時候,周圍的叔叔、阿姨小萌聰明。記得小學三年級,一次數學競賽陳小萌拿了全區第二名,大家都誇陳小萌是聰明的孩子,長大後一定有大出息。誇獎的話聽多了,陳小萌就覺得自己確實很聰明,不用用功學習就能取得好成績。於是,在學習上不再用功,很多知識隻掌握了一個大概,根本沒有深入理解,就以為自己會了。

這種狀態持續了將近一年,問題終於暴露出來了。四年級期末考試,陳小萌從班裏的前三名滑落到十名以外。當時陳小萌一下傻了眼,自信心喪失殆盡,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聰明!

爸爸媽媽通過檢查陳小萌的試卷,發現很多知識陳小萌根本沒有弄懂,以至於解錯了題自己還認為正確。這完全是學習態度問題,父母質問陳小萌為什麼不請教老師或同學呢?說句心裏話,陳小萌哪裏把別的同學放在眼裏呀!

爸爸媽媽看透了陳小萌的心思,說,誰都有不懂的時候,不懂就問沒有什麼丟人的。連孔子都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不懂裝懂不僅是學習的大敵,更是做人、做事的大敵。聰明的孩子總是虛心尋找自己的不足,虔心向別人請教,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被爸爸媽媽教訓後,陳小萌變得謙虛了。遇到問題不再不懂裝懂,而是積極向老師和同學請教。陳小萌深切體會到了向人請教的好處,自己悶頭摳了很久的問題,老師或者同學略微點撥一下就解決了。從那以後,陳曉萌再也不自以為是了,而是踏踏實實弄懂每一個問題。

遇到問題,自己下工夫鑽研,搞不懂的時候向人請教,這是好事。

可是一遇到問題,就投降繳械,不做一點思考,隻會向別人求助,也不利於知識的掌握。

章小明就問老師、問同學,一天到晚看到他拿著書、本子追著老師、同學提問題,一副非常好學的樣子。可是,章小明學習成績並不好。原因在於這個孩子忽略了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思考的重要性,產生了依賴他人的心理,遇到問題不願意動腦筋。

所以說,積極提問、請求老師和同學的幫助雖然能夠促進學習,可是方法不當可能會影響學習。那麼孩子應該如何向他人請教呢?

1.向老師提問前,做足功課

很多孩子不向老師提出問題,是因為膽小,怕老師不高興。家長要告訴孩子,老師對孩子負有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他們是非常歡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的。如果學生提出問題,老師能夠了解到自己工作的效果,也能清楚學生學習到哪種程度。如果學生不提問,或者不積極與老師溝通,老師就不知道學生在學習中存在什麼問題,很難給予針對性的幫助。

我們要告訴孩子,向老師提問題的時候不要籠統地說哪裏不懂,哪道題不會做,而應請求老師幫助解答不懂的知識點和問題。解答一道題,需要用到很多知識,學生先要搞明白自己是因為哪裏的知識沒有理解而發生解題卡殼的。這樣,遇到類似的習題,才能運用所學的知識點巧妙解答。

在向老師提問前,最好問問身邊的同學。如果同學能夠解答,會更方便地把問題解決了。如果同學也不會,可以通過討論搞清楚大家卡在了哪個知識點上。在一塊兒向老師求助的時候,大家一起傾聽,提高了老師輔導學生的效率。

2.對自己有自信

很多孩子不敢問問題,是怕自己的問題很小兒科,暴露了自己知識上的不足。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說明他內心虛榮、不自信。

趙敏輝一直都很羨慕那些敢於向老師提問題的同學。看著老師那麼專注地給同學講解問題,他羨慕極了。可是,自己還是沒有勇氣!他把自己的顧慮說給媽媽。媽媽開導他說:“沒有哪個老師會因為自己學生提出的問題簡單而嘲笑自己學生的,因為老師都誨人不倦。考試取得好成績,才是學習能力的證明呀!”

有的孩子覺得問同學問題會讓人家看不起,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互相幫助彌補彼此的不足,不但能夠給自己增加信心,也可以讓自己更加虛心,不故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