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曰: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誌。
《弟子規》說,不是聖賢經書,就應該丟開不看。不好的書會蒙蔽人的思想,破壞人的心智。
書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人們行為的指導師。但是,並不是每一本書都有如此大的功用,一個人也沒有精力把世上所有的書都讀過來。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更有益的知識,更有效地鍛煉自己的能力,選書是關鍵。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博士指出:真正成功幸福的人,其成才因素中,情商占80%,智商僅占20%。閱讀是提升情商指數(EQ)最有效的方法,從曆史上偉人們的事跡中可以看出來。
毛澤東是古今中外讀書最多的人之讀了四千萬字的《二十四史》,而且有的部分不隻讀過一遍。政治家亞伯拉罕·林肯小的時候會看媽媽借來的書籍,看到三更半夜,是個典型的閱讀少年。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為了滿足看書的欲望而到書店去打工。發明王愛迪生10歲的時候,就已經讀過《羅馬帝國的興亡史》、《大英曆史》和一些名著。弗洛伊德8歲時就已經讀完了莎士比亞的作品集,甚至還拜讀了達爾文的《進化論》。牛頓少年時候在照顧家畜的時間,偷跑到閣樓去看書,結果把家畜搞丟了。
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這些偉人的成功,閱讀很關鍵。同時也告訴我們,他們的成功並不是因為有高IQ,而是因為有高EQ。那麼,閱讀又是如何讓感性能力變得更豐富的呢?
書籍能讓讀者間接體會作者或是主角的經驗。讀書的時候,會經曆他人的立場,世界上任何一個種族、一個階層、一種性格的人都會在閱讀中接觸到、了解到。這種通過閱讀得來的間接經驗,能夠提升讀者的感性及想象能力,進而擁有更多耐心與勇氣。孩子多讀好書,多接觸書中的偉大人物,不知不覺間,就會像書中的偉人那樣去做。所以說,越早給孩子讀好書,孩子的人格、品質就能越早得到好的引導。
有個非常優秀的孩子是這樣描述他的閱讀經曆和閱讀為他的成長帶來的導向作用。不認字的時候,媽媽給他講故事,每個故事他都覺得特有意思,不知不覺,“孝敬”、“謙讓”、“助人”、“友愛”、“感恩”這些美好的品德就在這個孩子的心中紮了根。
媽媽給他準備了很多童話書,《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小王子》、《偉人故事精編》、《四大名著》、《鐵道遊擊隊》
等,好多好多的書。到二年級的時候,這個孩子已經能夠磕磕絆絆地閱讀好多書了。到了三年級,他已經能夠編他很快喜歡上了漂亮的美人魚、可愛的醜小鴨、多難的驢皮公主。受故事中英雄人物的影響,在生活中這個孩子是非分明,非常有正義感。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要想你的孩子一生博學,發展有後勁,到任何時候都不會因為才思枯竭而限製發展,家長就要從小幫助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