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曰: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弟子規》說,人一定不要自甘墮落,更不可以自暴自棄。聖人和閑人的境界,都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逐漸達到的。
出生不久的孩子,並不能分清哪一個是強者,哪一個是弱者。隻是在後來的成長中,有的人變得強大,有的人變得弱小。有的人經曆坎坷,卻能成就大事,有的人一生平安卻也平庸普通。這一切都與孩子心理有關係。有句話說得好,你想自己是什麼樣的,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類的心理具有操縱人類命運的能力。
教育的首要目標是德育。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成長為一名有德行的人,會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可是如果教育不成功,幹出了不恥之事,那麼就真的一失足成千?也不是,一個人要想學好,什麼時候都不算晚!
分析一下那些做過錯事的人,或者說觸犯過刑律的人,他們身上也隱藏著可貴的品質,比如敢於冒險、敢於承擔責任、財富欲望強烈、勇於打破陳規陋習,而這些正是成就一番事業的性格優勢所在。這樣的人如果戒掉惡習,改邪歸正,什麼時候都不晚。
周處是晉朝義興縣人。他在年輕的時候,脾氣粗暴,經常與人打架鬥毆,危害鄉裏,被當地人們視為禍害。當年,在義興縣有三大禍害,分別是,大河裏的蛟龍、山裏的斑額吊睛猛虎以及周處。
這三個危害相鄰的“禍害”,以周處更加厲害。
為了求得相親們的諒解,周處拚命殺死了斑額吊睛猛虎和蛟龍,但是鄉親們仍然不相信周處已經改好了。為了改過自新,周處到吳郡去尋找陸機、陸雲兩兄弟。在陸雲兄弟的開導下,周處洗心革麵、改過自新。經過自己艱苦的努力,成為名揚四方的忠臣孝子。
孩子受環境的影響,知識結構和個人閱曆的限製,難免會犯錯誤。
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麵對錯誤的心態。家長幫助孩子勇敢地麵對錯誤,孩子才能進步。
當孩子犯了錯誤或者因為做了錯事而沮喪、自暴自棄的時候,父母一定要盡力為孩子鼓氣,告訴孩子,一個人有了缺點錯誤並不可怕,隻要敢於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從錯誤中吸取精要和教訓,勇於接受良好的教育,重新確立好的誌向,一樣能成功。
人生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始終樂觀、積極地向著更高的目標攀登,不斷完善自我,勇於跨越困難,就會成為一名品德高尚、有成就的人。
1.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家長不要對孩子關注過多。這樣的孩子容易在父母的羽翼下失去飛翔的能力,身心都不夠強大。事情,先害怕,總是試圖尋找依靠,或者以“我不行”、“我不去”作為擋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