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俠五義(1 / 3)

《三俠五義》是古典長篇俠義公案小說經典之作,作者清代石玉昆。此書是我國第一部具有真正意義的武俠小說,堪稱中國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是俠義派小說的代表之作。

《三俠五義》繪聲狀物,保留了宋元以來說書藝術的生動活潑、直接明快、口語化的特點,刻畫人物、描寫環境,能與情節的發展密切結合。特別是對俠客義士的描繪,各具特色,多有性格,富於世俗生活氣息,對我國評書曲藝、武俠小說乃至文學藝術影響深遠。

在清代道光、鹹豐年間,有一個人名叫石玉昆,他以自彈自唱西城子弟書,即西調聞名於世。他不僅彈唱俱佳,而且還編寫長篇評書《龍圖公案》親自進行說唱,很受市民歡迎。

《龍圖公案》根據舊本中五鼠鬧東京的故事,別出心裁,改編成俠義英雄白玉堂等人輔佐包拯為民申冤辦案,並且平定藩王作亂的故事。其中人物描寫細膩,情節曲折,富有生活氣息,這部書說唱曲詞,現存50餘種。

石玉昆說書的內容由當時的文人筆錄下來,稱為《龍圖耳錄》。後來到了光緒初年,北京隆福寺街的聚珍堂書店將《龍圖耳錄》經過整理、抄錄和改編,編成一部120回的《忠烈俠義傳》,又名《三俠五義》。

《三俠五義》加起來是“三才五行八卦九宮”。北俠占天時,雙俠占地利,南俠占人和,此為“三才”。“五鼠”為金、木、水、火、土“五行”。“三俠”與“五義”合起來為“八卦”,其中“雙俠”是哥倆,共為九人,正合“九宮”。

在我國古漢語中“三”、“五”等數,既可表示基數,就是表示確數的數目,如“三綱五常”、“三皇五帝”、“三墳五典”等,又可表示虛數,即用定數來表示誇大、縮小、或不定的數目,如“三令五申”等。

從基數的概念來看,三俠是南俠、北俠、丁氏雙俠,丁氏雙俠看成一個整體,五義是五鼠。從虛數的涵義來理解,“三俠五義”就是許多俠義的意思。

《三俠五義》敘寫北宋包拯在眾位俠義之士的幫助下,審奇案、平冤獄以及眾俠義除暴安良、行俠仗義的故事。書中塑造了一位鐵麵無私、不畏權勢的清官形象,充分地體現了底層人民的願望。

其中包公平冤獄、“鍘龐昱”、“除藩王”等情節,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一種鬥爭精神。書中穿插了大量俠客們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正義行為,表現出他們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本質。

《三俠五義》的出現,開創了公案小說與俠義小說的合流,小說前麵講述北宋仁宗年間,包公出世,赴任定遠縣、執掌開封府,奉皇命到陳州放糧賑災,公孫策設計要來禦賜刑具三口銅鍘,安樂侯龐煜派人刺殺包公,南俠展昭暗中保護幫助包公,使包公得以刀鍘國舅,除暴安良。

隨後,包公又查清了多年前的皇宮冤案“狸貓換太子”案,使仁宗與李娘娘母子兩人得以團聚。南俠展昭因多次救包公,閱武樓獻藝被皇帝封為“禦貓”,引發五鼠鬧東京的故事。

後來,五義同歸朝廷供職開封府,其中間穿插韓彰蔣平等人捉拿采花賊花蝴蝶的故事、包公的門生倪繼祖在北俠歐陽春、黑妖狐智化、小俠艾虎等人的幫助下鏟除霸王莊惡霸馬強的故事。後麵主要講述包公的門生顏查散和白玉堂等人,治理洪澤湖水患、收複軍山、剪除襄陽王趙爵等誅強鋤暴的故事。

包拯在曆史上有其人,仁宗時曾官監察禦史、樞密副使等職,以大臣知開封府事時,以剛正不阿著稱。而《三俠五義》中的包拯形象,集民間包公形象之大成,使包拯不畏強暴、剛正嫉惡、處事幹練的形象最為飽滿、得以更廣泛地流傳。

特別是小說中詳細增加了包公的身世、開封府三寶,即古今盆、陰陽鏡、遊仙枕的由來、三口銅鍘的由來,開封四勇士,即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的來曆,開封師爺公孫策的來曆,展昭、白玉堂等人的來曆等內容,及其大量包公斷案和俠義之士遊行鄉裏除暴安良、為國為民的故事,把包公形象推向頂峰。

小說不僅弘揚了人間正氣,並且把俠客義士的除暴安良行為與保護清官、協助清官斷案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表現了宣揚忠義、維護社會秩序、為國為民的思想。俠客們協助清官,與邪惡勢力對立,仗義除暴,為民申冤,反映了基層人民群眾的思想和願望。

《三俠五義》是用生動的口語寫成的,書中對人物的心理很少著筆,而以對話和行動為主。雖然線條較粗,但人物性格鮮明,如展昭之優雅大度,白玉堂之傲氣十足,艾虎之勇敢而帶有稚氣,各人自有特點。

《三俠五義》故事情節富於波折而又脈絡清楚,書中除前二十七回中有一些夢兆冤魂的情節外,其餘並不帶神怪妖異的成分,這在當時同類小說中也是難得的。這些特點,使得它在文化層次較低的讀者群中受到廣泛的歡迎,並為一些學者文人所喜好。

《三俠五義》中所描寫的俠客,如白玉堂、展昭、歐陽春、蔣平等,他們的脾氣和行徑,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具有扶危濟困,剪惡除強的品質。

例如白玉堂夜盜苗秀的不義之財,周濟鰥寡孤獨。歐陽春單人匹馬,直闖馬強賊窩,解救受害者。蔣平、韓彰看見流氓四處作案,便緊緊咬住不放,冒著很大的風險,圍殲凶徒。連小俠艾虎也曉得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挺身幫助綠鴨灘的漁戶打退歹徒。

顯然,俠義們打擊的主要對象是對百姓的壓迫者和剝削者。他們的行動,總的來說是正義的,也是人民對於社會公平的渴望。所以,《三俠五義》中刻畫的那些行俠仗義、除暴安良、縱橫天下、笑傲江湖的俠客義士,也就成了無數國人企慕、效仿的對象。

晚清鴻儒俞樾先生稱賞《三俠五義》其酣恣淋漓而又點染細膩的文筆,歎道:“如此筆墨,方許作平話小說;如此平話小說,方算得天地間另是一種筆墨。”

魯迅先生曾讚歎小說中那些智勇雙全、誌薄雲天的俠客義士:“獨於草野豪傑,輒奕奕有神,間或襯以世態,雜以詼諧,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三俠五義》是清代公案俠義小說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