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逆境中應有的氣場(3 / 3)

美洲鷹為了躲避人類的追捕,來到這樣的岩洞裏,為了適應環境,為了讓自己龐大的身軀能穿過岩石之間狹小的縫隙,在一次次地受傷中調整自己、改變自己,終於讓自己的身上有了老繭子以抵禦岩石的摩擦,讓自己龐大的身軀柔軟到可以瞬間成為一條直線。美洲鷹無法改變岩洞的狹小,但是它卻改變自己,進而獲得新生。

我們再舉一個生物界的例子。生物學中有一個典型的適者生存的實例就是工業區樺尺蛾“黑化”的現象。樺尺蛾是生活在歐洲的一種蛾類。正常的樺尺蛾的體色是灰白色的,它夜晚活動,白天棲息在樹幹上,其體色與樹幹上的地衣顏色十分相似,不易被它的天敵鳥類所發現。19世紀英國工業化造成嚴重汙染,大煙囪排出的大量煤煙,殺死了樹幹上淺灰色的地衣,把原先密被地衣的樹幹變為黑色。從而改變了樺尺蛾的棲息環境,原本具有的保護色,在新的環境中變為顯露的。於是,灰白色的樺尺蛾變得容易被鳥發現並捕食,而原來容易被發現的黑色品種卻得到了掩護。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黑色類型逐漸代替了淺色類型。在工業黑化的作用下,黑色的樺尺蛾適應了新的環境而被保留下來,自從1850年人們發現了第一隻黑色樺尺蛾,到19世紀末,黑色類型占95%以上,而淺灰色類型從99%降到5%以下。由此可見,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使其生存的重要保證。

做人也是如此,人和其他的動物的不同,就在於除了對自然環境的先天性適應能力外,人類學會了在生產生活中,適應一些新的變化,這些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人類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要學會適應周圍的環境。即便環境再惡劣,我們也不能抱有脫離這個世界的態度,不能坐以待斃。一個人要想有好的環境,必須先優化自己的“主觀環境”,戰勝自己的弱點和缺點。人和人之間的差別,其實就在於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多人能很好地適應外界的環境,也就適應了別人也成就了自己,而有的人被環境影響,成了環境的犧牲品。置身於不如意的環境中,不要無謂地埋怨環境,而要主動樂觀地創造條件贏得支持。我們要積極適應周圍環境,融入周圍環境,直至享受周圍的環境。當我們不能改變環境時,一定要學會去適應環境。

大家一定知道關於發明鞋子的典故,鞋子在還沒有發明鞋以前,人們都赤著腳走路,不得不忍受著腳被紮被磨的痛苦。某個國家,有位大臣為了取悅國王,把國王所有的房間都鋪上了牛皮,國王踩在牛皮地毯上,感覺雙腳舒服極了。

為了讓自己無論走到哪裏都感到舒服,國王下令,把全國各地的路都鋪上牛皮。眾大臣聽了國王的話都一籌莫展,知道這實在比登天還難。即便殺盡國內所有的牛,也湊不到足夠的牛皮來鋪路,而且由此花費的金錢、動用的人力更不知有多少。正在大臣們絞盡腦汁想如何勸說國王改變主意時,一個聰明的大臣建議說:大王可以試著用牛皮將腳包起來,再拴上一條繩子捆緊,大王的腳就不會忍受痛苦了。國王聽了後覺得有理,於是一試還真的不錯,便收回命令,鞋子就這樣發明了。

把全國各地的路都鋪上牛皮,雖是國王也難以做到,而用牛皮把腳包起來,隻需要一小塊,任何人都可以做到。適應環境與自我調節,實際上是很多人要麵對的一個人生課題。每一個在社會上的人,都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讓環境反過來適應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沒辦法選擇環境,而條件有限,外界的環境,不符合我們對環境的要求,那我們最好的辦法,就是自我調節,然後去適應環境,習慣外界的一些環境條件。

有一個人總是落魄不得誌,每天哀怨度日,覺得英雄無用武之地,於是便去向智者求助。

智者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問:“這水是什麼形狀?”這人搖頭:“水哪有什麼形狀?”智者不答,隻是把水倒入杯子,這人恍然大悟,“我知道了,水的形狀像杯子。”智者無語,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邊的花瓶,這人悟道:“我知道了,水的形狀像花瓶。”智者搖頭,輕輕端起花瓶,把水倒入一個盛滿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融入沙土,不見了。這個人陷入了沉默與思索。智者彎腰抓起一把沙土,歎道:“看,水就這麼消逝了,這也是一生!”

這個人對智者的話咀嚼良久,高興地說:“我知道了,您是通過水告訴我,社會處處像一個個規則的容器,人應該像水一樣,盛進什麼容器就是什麼形狀。而且,人還極可能在一個規則的容器中消逝,就像這水一樣,消逝得迅速、突然,而且一切無法改變!”

隻要我們還活著,必然麵對生存,隻要我們想更好地生存,必須成為適者。在任何年代,適者都是一個在生存選擇、計劃、行動時,不因循守舊,而善於隨機應變的人!人和人之間的差別,一個是適應能力,一個就是自我的調節能力,後者是前者的一個重要前提。一個人不能改變環境,那就主動地適應環境。成功總是青睞那些認真工作、積極進取的人。如果成天一肚子牢騷委屈,自以為大材小用,不僅沒有人同情,還可能會被環境所淘汰。

戰勝困難,做生活的強者

每個人都有犀利的耳朵,明亮的眼睛,靈活的四肢,能言善辯的唇舌,如果缺少了一樣,都會成為生命行進道路的一個遺憾,可有的人雖然遭受到不幸,依然能用堅強的意誌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隻有經曆過苦難的人才會懂得珍惜幸福與快樂,珍惜財富與人生。我覺得有一句話用在這裏再恰當不過:“當上帝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打開一扇窗”。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悟,是因為看到了一篇報道:世界上第一個用腳彈鋼琴的人。故事的主人公讓人感動,把他的故事也寫進文字中,希望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希望,拿出勇氣,用積極的心態去走向未來。

無臂鋼琴王子劉偉12歲時玩捉迷藏,靠在了10萬伏的高壓線上,失去了雙臂。此後,他學會了用腳自理生活並進入了北京市殘疾人遊泳隊。兩年之後,劉偉在全國殘疾人遊泳錦標賽上獲得了兩金一銀。到高三時,成績優異的他又放棄了高考,改學音樂,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用腳彈鋼琴的人。“我也是受人一句話的幫助。在我康複治療時,北京市殘聯副主席劉京生恰好來醫院就診,他和我一樣沒有雙臂,給我示範如何刷牙、洗臉,當我問他,你可以寫字嗎?他用筆給我寫下一句話,‘拿起筆,你能做得更多’。”劉偉在這句話的鼓舞下,半年多就學會了用雙腳自理生活,並學會了寫字,發短信比一般人用手還快。劉偉說了一句:“我覺得我的人生中隻有兩條路,要麼趕緊死,要麼精彩地活著。沒有人規定說鋼琴一定是要用手彈的。”這句話感染了很多人。

巴爾紮克說過:世界上的事情永遠都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一個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堅強者能在命運之風暴中奮鬥。意誌堅強的樂觀主義者用“世上無難事”人生觀來思考問題,越是遭受打擊,越是表現得堅強。

每場悲劇都會在平凡的人中造就出英雄來。樂極生悲,否極泰來,禍福總相隨,失去的有時並非真正的失去,而得到的同樣也不一定是真正的獲得。他給人傳達這樣一種信息;在興趣和夢想的麵前,人人都是健全的。即使失去了雙臂,你也可以用堅強來當做自己的翅膀。生活中,你如果遇到不順心的事千萬不要悲觀,也許幸運就在不遠處等著你。人隻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生活的磨難便會變成寶貴的財富。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生活中有許多得失,實在難以鬥計,也無法丈量。“否極泰來”,“樂極生悲”,“因禍得福”,“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都說明世事變幻無常,憂樂悲喜有時很難分辨,因禍可以得福,壞事可以變為好事。

中國有句古話:“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從前,有位老漢住在與胡人相鄰的邊塞地區,來來往往的過客都尊稱他為“塞翁”。塞翁生性達觀,為人處事與眾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馬不知什麼原因,在放牧時竟迷了路,回不來了。鄰居們得知這一消息以後,紛紛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卻不以為然,他反而釋懷地勸慰大夥兒:“丟了馬,當然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果然,沒過幾個月,那匹迷途的老馬又從塞外跑了回來,並且還帶回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於是,鄰居們又一齊來向塞翁賀喜,並誇他在丟馬時有遠見。然而,這時的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帶來災禍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使他的兒子喜不自禁,於是就天天騎馬兜風,樂此不疲。終於有一天,兒子因得意而忘形,竟從飛馳的馬背上掉了下來,摔傷了一條腿,造成了終身殘疾。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後,趕緊前來慰問,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老話:“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又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中原,邊塞形勢驟然吃緊,身強力壯的青年都被征去當了兵,結果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跛腿,免服兵役,父子兩人也得以避免了這場生離死別的災難。

生活的道路總是坎坷不平,禍福相隨,難以預料的,失去的有時並非真正的失去,而得到的同樣也不一定是真正的獲得。認識到這個道理,我們就沒必要為一時的得失而計較,就能學會處事不驚。

人生總會有苦難,可又有誰能在苦難中保持一張微笑的臉?很多成功人士的經曆告訴人們:苦難是人生的老師,假如你穿過苦難,幸福離你已經不是太遠,苦難來臨你能堅強麵對,等待你的將是美好的明天。挫折使人性格堅韌。逆境給人寶貴的磨練機會。隻有經得起環境考驗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自古以來的偉人,大多是抱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從逆境中掙紮奮鬥過來的。挫折人人都會遇到,遇到的挫折越多,那麼戰勝挫折的決心就越強烈。因此,每當你遇到困難時,你不會退縮,而會勇於克服;遇到失敗時,你不會放棄;遇到苦難時,你不會抱怨。

就像海倫·凱勒說的那樣:“雖然世界多苦難,但是苦難總是能戰勝的。”而張海迪說:“在人生的道路上,誰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戰勝它。戰勝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強者。”

積極地麵對人生

我有一個朋友,口頭禪是:沒意思。我和他一起出去玩,看到什麼有趣的,我就指給他看,可是每次,他都回答:沒意思。現在由於生活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和生活節奏的加快,造成了越來越多的不愉快。很多人就會像我的那個朋友一樣,憂鬱、煩惱、孤獨、鬱悶、發脾氣、沮喪等等。所有這些都是消極的思想導致。當我偶爾對人生失望,對自己過分關心的時候,我也會沮喪,也會悄悄地怨幾句老天爺,可是一想起自己已經有的一切,便馬上糾正自己的心情,不再怨歎,高高興興地活下去。不但如此,我也喜歡把快樂當成一種傳染病,每天將它感染給我所接觸的社會和人群。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味地沉入不如意的憂愁中,隻能使不如意變得更不如意。既然悲觀於事無補,那我們何不用積極的心態來麵對人生呢?

拿破侖在一次與敵軍作戰時,遭遇頑強的抵抗,隊伍損失慘重,形勢非常危險。拿破侖也因一時不慎掉入泥潭中,被弄得滿身泥巴,狼狽不堪。可此時的拿破侖全然不顧,內心隻有一個信念,那就是無論如何也要打贏這戰鬥。隻聽他大吼一聲,“衝啊!”他手下的士兵見到他那副滑稽模樣,忍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但同時也被拿破侖的積極自信所鼓舞。一時間,戰士們群情激昂、奮勇當先,終於取得了戰鬥的最後勝利。

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如果一種方法行不通,那麼換一種方式,換一個心情,說不定會在另一局麵上能讓你有更大的驚喜,更大的成功。就像拿破侖·希爾指出的那樣:“積極的心態需要反複的學習與實踐。就像我們打高爾夫球那樣,你可能在某個時刻打了一兩杆好球,便以為自己懂了這項運動,但在下一個時刻,你可能連球都擊不中呢!我們需要每一天的學習,以克服自己的負麵習慣,將自己調整為正向的思維方式。”

有一個父親欲對一對孿生兄弟作性格改造,因為其中一個過分積極,而另一個則過分悲觀。一天,他買了許多色澤鮮豔的新玩具給悲觀的孩子,又把積極的孩子送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車房裏。第二天清晨,父親看到悲觀孩子正泣不成聲,便問:為什麼不玩那些玩具呢?

玩了就會壞的。孩子仍在哭泣。父親歎了口氣,走進車房,卻發現那積極孩子正興高采烈地在馬糞裏掏著什麼。告訴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親宣稱,我想馬糞堆裏一定還藏著一匹小馬呢!

有一位智者說過:“生性積極的人,懂得在逆境中找到光明;生性悲觀的人,卻常因愚蠢的歎氣,而把光明給吹熄。當你懂得生活的樂趣,就能享受生命帶來的喜悅。”他還告訴我們,“煩惱重的人,芝麻小事都會困住他;想解脫的人,天大的事情都束縛不了他。”同一件事情,切入角度不同,所持心態不同,形成的看法也不盡相同。

就說考學落榜吧,悲觀的人往壞處想,結果愈想愈沮喪、委屈、絕望。而積極的人,則會以落榜為契機,認真檢視自己,總結經驗教訓,重新確定目標,盡快邁出新的步伐。這兩種人,結局大不一樣。無數的研究也表明,擁有積極心態的人享受更加美好幸福的人生。

有位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住在一個經常住的店裏。考試前兩天他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鬥笠還打著傘,第三個夢是夢到跟心愛的表妹脫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著背。臨考之際做此夢,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去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鬥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脫光了衣服躺在一張床上,卻背靠背,不是沒戲嗎?”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裹準備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考試嗎?今天怎麼就打道回府了?”秀才如此這般說了一番,店老板樂了:“唉,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能考中。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種嗎?戴鬥笠打傘不是雙保險嗎?跟你表妹脫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秀才一聽,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

拿破侖·希爾指出:人與人之間隻有很小的差異,但這種很小的差異卻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就是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與失敗。成功人士的首要標誌,在於他的心態。一個人如果心態積極地麵對人生,積極地接受挑戰和應付麻煩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積極和悲觀不僅僅是性格和態度的區別,更是人生智慧境界上的差異;要培養自己積極的性格,則先須有換位思考的智慧。

一個老太太有兩個女兒,大的賣雨傘,小的賣草帽,晴天老太太想大女兒生意不好,雨天又憂慮小女兒,總是愁眉苦臉。鄰人笑之,說:“你晴天想小女兒,雨天想大女兒,不就總是高興了嗎?” 老太太聽了鄰人的話,此後天天都快樂。

積極之於人生,是浮蕩在地平線那嫋嫋升起的熱望與希冀,是普照生靈的不息的陽光,更是尋得一份曠達與美好的鋪墊與勇氣。讓我們隨時隨地都麵向著太陽,以積極的心態麵對人生,將生活的陰影遠遠拋在身後吧!時時擁有積極的心態,做一個積極的人,快樂享受生活,你必將擁有積極快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