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蓮、群群、冰冰是同班同學,她們三人經常在一起學習、玩遊戲。
一天下午的課外活動時間,她們三個人商量著去學校的小花園裏采集一些植物的葉子和花瓣用來製作標本。小花園被一圈漂亮的護欄圍著,若要走進去,必須得繞一段路。冰冰說:“從門裏進去得繞好大一圈,我知道那邊有一段護欄被人弄壞了,咱們可以從那裏鑽進去。”蓮蓮說:“好啊,抄近道省時,鑽護欄也挺有意思的。”群群猶豫了,說:“這不大好吧,護欄是公共設施,我們應該愛護,還是別去鑽了。”冰冰說:“沒事兒,大家經常從那兒過去,快走吧。”她們三個來到護欄斷開處,群群說:“哎呀,這麼大的一道口子,這護欄是誰弄壞的?要不我們找東西把它修好吧。”冰冰說:“我們是來采集標本的,不用管這護欄。”群群說:“老師說過,要愛護公物,你們去采集標本吧,我要修修護欄。”說完,群群轉身走了。蓮蓮想把群群勸回來,冰冰說:“不管她了,我們快點進去采集標本吧。”然後,兩個人就從護欄裏鑽了進去。
群群找到了老師,向老師說明了情況以及自己想把護欄修好的想法,老師誇獎群群是個愛護公物的好孩子,並幫群群找來了繩子和工具,發動同學一起將護欄修好了。
專家如是說
公共物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在現代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愛護公物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體現,是文明社會人人崇尚的社會公德,也是每個人的基本道德準則。因此,培養孩子從小愛護公物的意識和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孩子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意識,讓每個孩子都能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養成愛護公物的好習慣,培養良好的公德心。
好習慣培養
1.幫助孩子樹立愛護公物的觀念
讓孩子愛護公物,首先要讓孩子知道公共物品是大家的,而不是個人的,不能私自占有,更不能隨意破壞。比如,在學校裏對待桌椅不能隻用不管,更不能有意、無意地在桌椅上亂寫、亂塗、亂刻、亂畫,致使桌椅的使用壽命大大縮短,要愛護桌椅,時刻保持桌椅的幹淨、整潔。通過身邊的這些小事讓孩子樹立愛護公物的觀念,久而久之就能讓孩子養成愛護公物的好習慣。
2.對孩子進行持續不斷的教育
有些孩子意誌力不強,隨意行為比較多,同樣的錯誤可能會一犯再犯。因此,當孩子不愛惜公物的行為時有發生時,父母不要放任不管,而要堅持不斷地對孩子進行教育,一次也不要放過。
同時,父母要注意觀察孩子愛護公物的行為,當孩子主動愛護公物時,父母要及時表揚孩子的正確行為,讓孩子產生愛護公物的責任感和榮譽感。
3.父母要言傳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要培養孩子愛護公物的好習慣,父母首先要做好愛護公物的表率,用正確的言行,給孩子良好的導向。
此外,父母和孩子一起在公園玩時,還可以告訴孩子各種花草樹木都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它們,花草樹木使我們的城市更美麗,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更舒適,所以要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對待花草樹木;帶孩子去書店時,不要讓孩子帶著零食、飲料,邊吃邊喝邊看書,不要讓孩子將書籍裏附帶的物品拿走,也不要讓孩子拿筆在書上亂寫亂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