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附錄(1)(1 / 2)

社交句典

◎格言警句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選自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大行:大的作為。細謹:小的謹慎。不辭:不怕。小讓:小的指責。意思是:幹大事不用顧及小的禮節,講大禮節不用顧及小的責備。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選自《論語·裏仁》。意思是:見到賢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齊,見到不賢能的人就要(以他為反麵教材)做自省。

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

選自《道德經》第七十二章。意思是:有道的聖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也不自顯高貴。

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

選自《荀子·不苟》。庸:平常的。意思是:日常的言論一定要守信用,日常的行為一定要謹慎。

人有求於我,如不能應,當直告以故,切莫含糊,致誤乃事。

選自清初申涵光《荊園小語》。意思是:別人有求於我的事,如果我無法做到,那麼就直接告訴他原因,千萬不要含糊,以免耽誤了人家的大事。

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

選自《戰國策·魏策》。意思是:別人對我有恩德,千萬不能忘掉;自己有恩於別人的時候,千萬不能老記著。這就是告訴我們人應知恩而知圖報,施恩而無所求。

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

選自《荀子·榮辱》。意思是:贈人以美好的言辭,比布帛更能溫暖別人;而用惡語傷人比用矛戟刺人傷得還要深。

耳不聞人之非,目不視人之短,口不言人之過。

選自宋代林逋《省心錄》。聞:探聽。意思是:耳朵不要探聽別人的錯誤,眼睛不要盯著別人的短處,嘴不要說別人的過失。

同於我者,何必可愛;異於我者,何必可憎。

選自漢代仲長統《昌言》。何必:不一定。意思是:與自己態度一致的,不一定就值得喜愛;與自己態度相反的,不一定就要憎恨。這就是告訴我們為人處世不能以自己為標準來定親疏。

不麵譽以求親,不愉悅以苟合。

選自唐代魏征《群書治要·體論》。意思是:不當著別人的麵吹捧人家,以求得別人對自己的歡心;也不毫無原則地隨聲附和。這就是告訴我們人際交往中,不要阿諛奉承、溜須拍馬。

不可以律己之律人。

選自元代張養浩《牧民忠告》卷下。意思是:不能用衡量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

不以小故妨大美。

選自唐代魏征《群書治要·體論》。意思是:看待別人,不要因為一個小的缺點或者過失,就否定其大的優點。

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選自《後漢書·宋弘傳》。糟糠之妻:指共患難的妻子。下堂:指被丈夫休退。意思是:貧困時結交的朋友不能忘掉;曾經共患難的妻子不能將她拋棄。

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選自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載:分擔。死:效命。意思是:坐人家的車子,就要分擔人家的禍患;穿人家的衣裳,就要憂慮人家的憂愁;吃人家的飯食,就要為人家的事情而效命。

不苟訾,不苟笑。

選自《禮記·曲禮上》。訾:詆毀。苟:隨便,輕易。笑:譏笑。意思是:不隨隨便便詆毀別人,也不隨隨便便譏笑別人。

待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待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

選自《格言聯璧·接物》。意思是:對待自己,要從沒有過失中發現過失;對待別人,即使其有所過錯,也要從中找到其可取之處。這就是告訴我們與人相處應當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責己要厚,責人要薄。

選自《養正遺規》。厚:嚴格。意思是:對待自己要要求嚴格,而對待別人則要多加寬容。

當著矮人,別說短話。

選自曹雪芹《紅樓夢》。意思是:在矮人的麵前,不要說別人個子矮小之類的話。這就是告訴我們人際交往中不要當麵揭露別人的短處。

度量如海涵春育,應接如流水流雲。

選自《格言聯璧·持躬類》。意思是:對待他人,要像大海般包容萬物、像春天般孕育一切。對待事物,要像流水和流雲般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