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附錄(1)(2 / 2)

凡論人,必先稱其所長,則所短不言自見。

選自《資治通鑒·晉紀》。意思是:評論一個人,一定要先品評其長處,這樣其短處即使不說也可以知道了。

好事須相讓,壞事莫相推。

選自唐代王梵誌《好事須相讓》。意思是:碰到好事要互相謙讓,遇到不好的事情不要互相推托。

凡取人,當舍其舊而圖其新。

選自《薛文清公要語》。意思是:看一個人如何,要看其現在的表現如何,而不應去計較他過去做了什麼。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選自《詩經·大雅·抑》。意思是:別人給了我一個桃子,我一定要送給他一個李子作為回報。現在常常用這句話來比喻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禮尚往來。

和以處眾,寬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選自宋代林逋《省心錄》。意思是:對待眾人要和氣,對待下屬要多寬容,對待別人要多諒解,這是君子的為人處世之道。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選自唐代孟郊《遊子吟》。三春暉: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意思是:小草怎麼報答得了春天陽光的恩惠?常被用做兒女報答不了母親的養育之恩,勸誡人們要報答母親、孝敬母親。它是千古名句,告訴我們孝道的重要性!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選自宋代蘇軾《水調歌頭》。何事:為什麼。向:將要,將近。意思是:該不是月亮對地上的人們有所怨恨吧,要不然它為什麼總是在別離之時才變圓,讓人哀傷呢?作者通過對月亮發問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對兄弟的懷念之情。

一間茅屋何所直?父母之鄉去不得。

選自唐代王建《水扶搖》。直:同“值”,價值。意思是:我這一間破舊的茅屋能值幾個錢呢?但這是父母生我養我的地方,所以我才舍不得離開呀!這兩句詩寫出了纖夫因不堪生活的重負想遠走他鄉謀生的苦難,但又舍不得父母及家鄉的矛盾心情。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選自北宋柳永《鳳棲梧》。意思為:人消瘦了,衣帶越來越寬鬆,我始終不曾懊悔,為了思念她,我寧可自己容顏憔悴。這兩句詞表達了作者對愛人的情深意切,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愛情的忠貞堅定。

◎俗語

禮多人不怪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一回:“橫豎‘禮多人不怪’,多作兩個揖算得什麼!”意思是:對人多行禮儀,人不會怪罪。意謂禮節還是不可欠缺。

他鄉遇故知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回:“果然有誌竟成,上月被他打死一個,今日又去打虎,誰知恰好遇見賢侄。邂逅相逢,真是‘萬裏他鄉遇故知’,可謂三生有幸!”意思是:在遠離家鄉的地方碰到了老朋友,是使人高興的事。

麵和心不和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八:“為此兩下麵和意不和,巴不能劉家有些事故,幸災樂禍。”意思是:表麵上很和氣,心裏卻有矛盾。

井水不犯河水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九回:“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麼就衝了他?”意思是:比喻各管各的,互不相犯。

送佛到西天

《兒女英雄傳》第九回:“姐姐原是為救安公子而來,如今自然送佛送到西天。”意思是:比喻做好事做到底。

遠親不如近鄰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四折:“豈不聞遠親嗬不似我近鄰,我怎敢做的個有口偏無信。”意思是:指遇有急難,遠道的親戚就不如近旁的鄰居那樣能及時幫助。

百聞不如一見

《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遙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意思是:聽到一百次也不如見到一次,表示親眼看到的遠比聽人家說的更為確切可靠。

不看僧麵看佛麵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二十六回:“你不看僧麵看佛麵,我恁說著,你就不依依兒。”意思是:比喻請看第三者的情麵幫助或寬恕某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