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學會提問,掌控話語主動權(3 / 3)

如果我們反過來先問“你是要住下來”的話,一般女性必定會產生警戒心,而接著又問“還是要回去”,使對方直覺感到是要回去,即使原本是願意留下的,此時也不好說出口。

當然,在實際生活中,即使兩個人的交往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是否住下”這一問題對女性而言,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必然會產生緊張心理。第一種說法,表麵上看似乎尊重對方,其實不過是誘使女方的一種說辭。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時常會遇上兩者選擇其一的情況。若是你想讓對方選擇自己所期待的,問話時最好是將它置於後方。例如,在商店,當一位客人買了許多東西正要回去時,你便問他:“是要我幫你送過去呢?還是你自己帶回去呢?”

大多數客人聽了都會說:“還是我自己來好了。”

如此提問不但達到了你對他的關懷之意,同時又替自己省去了許多的時間和勞力。

讓對方說“是”

美國電機推銷員哈裏森,講了一件他親身經曆的有趣的事:

有一次,他到一家新客戶的公司去拜訪,準備說服他們再購買幾台新式電動機。不料,剛踏進公司的大門,便挨了當頭一棒:

“哈裏森,你又來推銷你那些破爛了!你不要做夢了,我們再也不會買你那些玩意兒了!”總工程師惱怒地說。

經哈裏森了解,事情原來是這樣的:總工程師昨天到車間去檢查,用手摸了一下前不久哈裏森推銷給他們的電機,感到很燙手,便斷定哈裏森推銷的電機質量太差。因而拒絕哈裏森今日的拜訪,推銷更是無門啦!

哈裏森冷靜地考慮了一下,認為如果硬碰硬地與對方辯論電機的質量,肯定於事無補。他便采取了另外一種戰術,於是發生了以下的對話:

“好吧,斯賓斯先生!我完全同意你的立場,假如電機發熱過高,別說買新的,就是已經買了的也得退貨,你說是嗎?”

“是的。”

“當然,任何電機工作時都會有一定程度的發熱,隻是發熱不應超過全國電工協會所規定的標準,你說是嗎?”

“是的。”

“按國家技術標準,電機的溫度可比室內溫度高出42℃,是這樣的吧?”

“是的。但是你們的電機溫度比這高出許多,喏,昨天差點把我的手都燙傷了!”

“請稍等一下。請問你們車間裏的溫度是多少?”

“大約24℃。”

“好極了!車間是24℃,加上應有的42℃的升溫,共計66℃左右。請問,如果你把手放進66℃的水裏會不會被燙傷呢?”

“那——是完全可能的。”

“那麼,請你以後千萬不要去摸電機了。不過,我們的產品質量,你們完全可以放心,絕對沒有問題。”結果,哈裏森又做成了一筆買賣。

哈裏森的成功,除了因為他的電機質量的確不錯以外,他還利用了人們心理上的微妙的變化。

當一個人在說話時,如果一開始就說出一連串的“是”字來,就會使整個身心趨向肯定的一麵。這時全身呈放鬆狀態,容易造成和諧的談話氣氛,也容易放棄自己原來的偏見,轉而同意對方的意見。

使用讓對方說“是”的方法,有兩點要特別引起我們注意:

第一,一定要創造出對方說“是”的氣氛,要千方百計避免對方說“不”的氣氛。因此,提出的問題應精心考慮,不可信口開河。

例如,一推銷員與顧客之間發生了一場對話:

“今天還是和昨天一樣熱,是嗎?”

“是的!”

“最近通貨膨脹,治安混亂,是嗎?”

“是的!”

“現在這麼不景氣,真叫人不知如何是好!”

這一類問題雖然很正常,不論推銷員如何說,對方都會回答“是的”,好像已經創造出肯定的氣氛,可是注意他說話的內容,卻製造出一種讓人無心購買的否定悲觀的氣氛。

也就是說,顧客在聽到他的詢問後,會變得心情沉悶,當然什麼東西也不想購買了。

第二,要使對方回答“是”,提問題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什麼樣的發問方式比較容易得到肯定的回答呢?最好的方式應是:暗示你所想要得到的答案。

所以,在推銷商品時,不應問顧客喜不喜歡,想不想買。因為你問他“你想不想買”、“喜不喜歡”時,他可能回答“不”。因此,應該問:“你一定很喜歡,是吧?”

當你發問而對方還沒有回答之前,自己也要先點頭,你一邊問一邊點頭,可誘使對方作出肯定的回答。

相同的問題有不同的問法

同是一個問題,措辭略有不同,效果相差很遠,例如,說“郵筒在哪裏”和“在哪裏有郵筒”便有不同的答案。因為你問法不同,聽起來就有差別。

以講究衣著出名的美國電影明星辛西婭·吉布,某次出席一個聚會,穿的是一件紅色的大衣,用一句形容詞就是“紅得很好看”。第二天,許多親友和記者來問那件紅大衣的事,問法有如下的不同。

“吉布小姐,昨天你穿了件什麼顏色的大衣呀?”(自由式)

“吉布女士,你昨天穿了件大衣,是紅色,還是什麼別的顏色?”(半自由式)

“是紅色的嗎?”(肯定式)

“不是紅的吧?”(否定式)

“是紅的,還是白的?”(選擇式)

“是深紅還是淺紅?”(強迫式)

吉布事後對人說,她最不開心是聽到否定式的提問,對於強迫式也不感覺愉快。她笑道:“他們何不問我那大衣是淺綠還是深綠?這樣,我會爽快地答他是紅的。”

否定的方式常會使問話的意義模糊不清,比如:“你昨晚喝醉了酒所以沒有回家嗎?”

公共汽車上有一個女學生問她的同學小趙:“你覺得這個假期的電影不算沒有好看的吧?”小趙聽不慣對方的問話,因此小趙一時也想不出如何答她。答“有”呢,還是“不算沒有”?實在是因為她的問題令人難解。

聰明人都喜歡間接,但是大都加以濫用,所以有時弄巧成拙。不過,凡是可能直接使對方難過,有所損害的,都以間接法為宜。

某地有一個退休幹部,年已九十九歲,已拿退休工資數十年,每次都由他的孫兒到有關單位領取。某次財務處換了一個新人,他看見花名冊上寫著領薪人的出生年月是1915年,算一算豈不已近百歲,心想可能是他的兒孫蓄意瞞報領薪人死亡,從而冒領退休工資。

本來他可以問:“喂,同誌,這個老先生究竟死了沒有?”可是他並不這樣問,卻用“間接法”:“老先生在1915年出生,今年可有多少歲了?”聽話的人當然知道對方用意何在,於是答道:“今年99了,托福他還健在。”對方疑團頓釋,當即語帶歉意地說:“是嗎?恭喜你有這麼一個長壽的祖父。”於是雙方滿意告別。

要知道別人的年齡,直接詢問也常會得不到好結果,尤其是問女性今年多少歲,簡直會被對方認為是一種侮辱。

被選為日本第一保險推銷員的原一平,就常用以下的方法問別人的年紀。

他先問對方:“你看我今年有多少歲呀?”對方說:“三十四五歲吧?”原一平就答:“你猜中了,我今年34,你呢,我看是四十二三吧?”(故意把對方估計年輕一些)

“哪裏,我今年48歲了。”

先用一種方法向對方示以敬意,就是間接法的經典之處。比方說,你看見一個婦女大腹便便,你與其問她:“你懷孕啦?”就不如說:“恭喜你!”

問句類型舉例

1.封閉式問句

例一:有相當程度威脅性,令人不舒服。

上星期三,你上哪兒啦?

你有沒有向××提那件事?

例二:供對方任意選擇

你的專業是文科還是理科?

畢業後,你是去政府機關,還是到工礦企業?還是選擇留校?

例三:讓對方進一步明朗態度。

你想辦×××那件事,決定了沒有?有什麼困難嗎?

你說領導交給你的那項任務非常不好辦,現在有沒有勇氣承擔?

例四:敦促對方表態。

一個共產黨員,必須無條件服從革命需要,你說是嗎?

學習劉翔的拚搏精神,就能克服困難,你說對不對?

他一貫表現得很好,應不應該受到表揚?

例五:參照式問句,用第三者的意見說服對手。

老李認為××事應該采取××措施完成,你以為如何?

經理說,今年把營業額提高10%,大家認為怎麼樣?

2.開放式問句

例一:使大家暢所欲言。

你對自己當前工作的表現有什麼看法?

你看我們承擔××任務應該怎樣開展才好?

你對明年的工作計劃有什麼考慮?

例二:征求意見。

公司經理說需要派一個人去××洽談業務,你願意去嗎?

工廠要搞一項技術革新,你在這方麵有基礎和經驗,你願意參加嗎?

我校新興學科缺乏教師,要公開招聘,你願意應聘嗎?

例三:探索式問話可以顯示興趣和重視。

你談到在工作中遇到不少困難,你能不能告訴我主要有哪些?

你剛才講不適合承擔這項工作,你能進一步說明原因嗎?

你說小張有才華可以提拔重用,你能不能進一步談談理由?

例四:啟發對方談出新看法。

現在接近年末了,你能不能談談對今年工作的評價?

你在報刊上發表了不少××方麵的學術論文,對於學術研究有什麼竅門?

明年的物價可能還要上漲,你有什麼看法和意見?

不可不知的說話技巧

高爾基曾說:“簡潔的語言中有著最偉大的哲理。”在當今的信息時代,我們的生活節奏大大加快。人們不喜歡那些穿靴戴帽、龐雜冗長、繁文縟節的空話套話。說話要達到簡潔、明快,就要千錘百煉,使自己的詞彙富足、思路清晰。因為詞語貧乏,表達必詞不達意、囉唆幹癟;思維模糊,表達必語無倫次,枉費口舌。所以,在說話時應要求自己長話短說,要“篩選”、“過濾”出最精辟的、恰如其分的表情達意的詞句,盡可能以簡略的語言表達出深刻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