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1 / 3)

——18歲後要懂點看人說話的技巧

邊看邊說,邊說邊看

不同的人愛聽不同的談話內容,這是容易理解的。但困難的是你怎麼知道他愛聽什麼、不愛聽什麼呢?這就要“看”人說話——邊“看”邊說,邊說邊“看”。這“看”,即是觀察:在與對方談話時,要善於一邊說一邊察言觀色。

“看”對方什麼呢?

1.看麵部表情

狄德羅曾經說過,一個人的“心靈的每一個活動都表現在他的臉上,刻畫得很清晰,很明顯”。有時對方口頭表示讚同你的意見,但他的眉頭卻不知不覺地緊皺了起來,或者他的嘴唇突然緊閉,而且嘴角向下撇。這些表情恰恰是內心不愉快的流露。因此他說的讚同的話其實是言不由衷的,或者礙於情麵,或者屈於權勢,才不得不這樣說的。

2.看體態表情

幾乎每一種體態,每一種動作都是一種特殊的語言,都在宣泄著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問題在於我們要能看懂這些體態表情,要能領會它們的內在含義。例如,與你談話的人雙腳並立,雙臂交叉在胸前,這就表明此人對你懷有某種敵意,他在做自我防衛;而當他不僅雙臂交叉,而且雙拳緊握時,那就是說他不隻在自衛,還要向你進攻了。又如,談話者常向你攤開雙手,這就表明此人是真誠坦率的,他對你毫無提防之心。

3.看語言表情

與人交談時不但要看他說什麼,而且還要看他怎麼說。這就是要從對方說話聲音的高低、強弱、快慢、腔調等看出他的言外之意,聽出他的弦外之音。這是因為說話聲音的種種變化不但表現一個人的性格——急性子的人說話節奏快、聲音響亮,慢性子的人說話節奏緩慢、聲音低沉——而且能夠表明一個人的情緒與心境。例如,人在憂傷時語速慢、聲音低、節奏平緩,而人在興奮時與之相反,語速快、聲音高、節奏強烈。

所謂“看人說話”,主要是“看”上述三種表情。從這些表情變化中,我們便可隨時猜度對方的心理態勢,透視對方的心理需要,然後也就可以隨時調整自己談話的內容與方式,使之更適應對方的思想線索。這樣,說話便可獲得預期的良好的效果。

看人說話,將使你在成功的道路上路路綠燈,處處順暢。

注意對方,謹慎開口

與人交談要善於觀察,盡可能地用眼睛捕捉一些與對方深入談話的信息與靈感。如果有機會到陌生朋友家裏去做客,就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細心觀察對方的有關情況,加強對對方的了解。比如,我們從對方家庭的日常生活用品及布置設計中,就可以判斷出對方的經濟狀況、生活情趣、藝術修養格調等;從對方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及衣著表情,就可以窺探出對方的性格、品德以及為人處世與待人接物方麵怎樣;從對方家中案頭放的書籍、牆上掛的藝術作品,就可以了解到對方的個人愛好、學習興趣、審美情趣等。有了以上這些對對方的了解,我們容易輕鬆自如地與對方進行交談。

1.注意對方的心理

了解聽者的心理,是掌握說話技巧的基礎。我們隻有在了解聽者心理的基礎上,才能正確地選擇在某個場合該講什麼,不該講什麼,哪些話能夠打動聽眾的心坎,能使聽眾產生共鳴,真正使談話達到水乳交融的境地。

人的心理捉摸不定、較難把握,但是,在有些場合,人內心的東西又常通過各種方式而外露。善於觀察聽者的一舉一動,並能據此加以分析和推測,那麼,基本上就可以掌握聽眾的心理和情感。譬如,在講話時,聽者發出噓聲,說明聽眾不喜歡那些話;如果聽者兩眼注視,說明說話的內容非常吸引人;如果聽者左顧右盼,思想不集中,說明他心裏可能很著急,但又出於尊敬而不願離開……當然,有許多人善於抑製自己的感情,不讓它外露,即使這樣,也會露出蛛絲馬跡。

戰國時,魏文侯和一班士大夫在閑談。文侯問他們:“你們看我是怎樣的一位國君?”許多人都答道:“您是仁厚的國君。”可一位叫翟璜的人卻回答說:“你不是仁厚的國君。”文侯追問:“何以見得?”翟璜有根有據地答道:“你攻下了中山之後,不拿來分封給兄弟,卻封給了自己的長子,顯然出於自私的目的,所以我說你並不仁厚。”一席話說得文侯惱羞成怒,立刻令翟璜滾出去,翟璜若無其事地昂然離去。文侯仍不甘心,他又接著問任痤:“我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國君?”任痤答道:“您的確是位仁厚之君。”文侯更加疑惑了。任痤說:“我聽說過,凡是一位仁厚的國君,其臣子一定剛直,敢說真話,剛才翟璜的一番話說得很直,而不是阿諛奉承之詞,因此,我知道他的君主是位寬厚的人。”文侯聽了,覺得言之有理,連聲說:“不錯,不錯。”立即讓人把翟璜請了回來,而且拜他為上卿。

在這則故事中,我們不但能看出任痤的人品高尚,救助同事;而且能看出他機巧聰明,善於抓住魏文侯願意被人尊為仁厚之君這種心理,從同一事件中巧妙地引出了有利的結論,化解了文侯和翟璜之間的矛盾。

2.注意對方的身份

幾乎沒有一個人可以在說話的時候不考慮到彼此的身份。不分對象,不看對方的身份,都用一樣的口氣說話,是一種幼稚無知的表現。雖然身份不同不會妨礙人際交流,比如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學生對老師、普通人對於有名氣地位的人,等等,不必表現得屈從、逢迎,但在言談舉止上有必要表現得更加尊重一些。在不是十分嚴肅隆重的場合,身份較高的人對身份較低的人說話越隨和風趣越好,而身份較低的人對身份較高的人說話則不宜太過隨便,尤其在公眾場合,說話要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自己與聽者的身份差別。

1953年6月28日,毛澤東到了北京市郊區魚池村視察。他走訪的第一家,主人名叫張振。走進院裏,毛澤東就問寒問暖,他摸著院子裏晾的一床露棉花的破被套問:冬天蓋這樣的被子薄不薄?又走進屋裏問:冬天燒不燒炕?還問家裏幾口人,都叫什麼名字,多大年紀,小孩子上學沒有,莊稼長得好不好……當問到糧食夠吃不夠吃時,張振如實回答:“過去吃野菜,現在有吃的啦,不過還不太好,荒月還要吃些白菜團子。”毛澤東點點頭,安慰他說:“不用急,生活會一天天好起來的。”

與鄉親拉家常,毛澤東對不同的人擅長說不同的話,講究話語的形式與自己和對方的身份相符,既得體又恰當,更把自己與鄉親的距離拉近了。

3.注意對方的地位

地位,是個人在團體組織中擔負的職位和在社會關係中所處的位置。個人的社會地位不同,就會有不同的人生經曆、社會職責和交際目的,對口才表達也會產生不同的需求。

美國軍隊中規定,凡是軍人不能蓄長發。而黑格爾將軍在擔任北約部隊的總司令時,卻蓄著一頭長發。有一名留長發的士兵看到畫報上登載著一頭長發的黑格爾將軍的照片,就把它撕下來,貼在不允許他留長發的連長辦公室門上。為了表示抗議,他還畫了個箭頭,並在旁邊配了一行小字:“請看他的頭發!”連長看了這份別出心裁的抗議書後,並沒有立即把這個憤憤不平的士兵叫來訓斥,而是將那箭頭延長到總司令的肩章處,並也加了一行小字:“請看他的軍銜!”

這個士兵隻想和黑格爾攀比頭發,因而憤憤不平,卻沒考慮到兩者的身份和地位的懸殊差異,連長則不失時機地提醒了他。

清朝乾隆皇帝有一次到鎮江金山遊覽。當地的方丈派了一個能說會道的小和尚做向導。當乾隆皇帝上山時,小和尚邊走邊說:“萬歲爺步步高升。”乾隆聽了很高興。一會兒,下山了。乾隆皇帝有意試試小和尚的口才,便問:“你在上山時說我步步高升,現在你看我怎樣?”小和尚不假思索,立即答道:“萬歲爺後步更比前步高!”

下山時後麵的腳當然比前一隻腳要高,所以也暗含著“步步高升”的意思。這個小和尚能注意說話對象的身份地位恰當用語,體現了他隨機應變的智慧。

4.注意對方的性格特征

性格,又稱性子或脾氣,是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征。一個人的性格特征通過自身的言談舉止、表情等流露出來,如:那些快言快語、舉止簡捷、眼神鋒利、情緒易衝動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那些直率熱情、活潑好動、反應迅速、喜歡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開朗的人;那些表情細膩、眼神穩定、說話慢條斯理、舉止注意分寸的人,往往是性格穩重的人;那些口出狂言、自吹自擂、好為人師的人,往往是性格驕傲自負的人;那些懂禮貌、講信義、實事求是、心平氣和、尊重別人的人,往往是性格謙虛謹慎的人。

對於這些不同性格的人,和他們說話時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如他喜歡婉轉的,就說流利的話;他喜歡亢直的,就說激切的話;他喜歡有學問的,就說深刻的話;他喜歡家常的,就說淺近的話;他喜歡誠懇的,就說樸實的話。說話方式與對方性格相投,自能一拍即合。

5.分析對方的知識水平

與人說話要分析聽話人的文化知識水平。知識水平與人的經曆、職業、文化教養等是緊密相關的。

江蘇省語言學會成立之時,蔣禮鶴教授受浙江省語言學會的委托向學會表示祝賀。他是這樣說的:“今天我受浙江省語言學會的委托,到這裏來祝賀。江浙是兄弟之邦。從龔自珍和段玉裁來說,江蘇還是浙江的‘外公’,我來向‘外公’祝賀。現在祝賀‘外公’健康長壽!”

這幾句話中,蔣禮鶴引用了有關的曆史名人。段玉裁是清代著名文學家,龔自珍是段玉裁的外孫,也是個著名的文學家。由於在座的都是語言學工作者,對於段玉裁和龔自珍的這層關係都是了解的。所以,蔣禮鶴這幾句就對方的知識水平而說的話,說得十分得體。

6.考慮對方的語言習慣

說話要考慮感情、褒貶、民族、時代、地域等問題,不可大意。我們說某人“壯得像頭牛”,英語則說“壯得像匹馬”,就是語言習慣的問題。

有個牧師,想翻譯《聖經》給非洲居民讀,可是譯到“你們的罪惡雖然是深紅的,但也可以變成像雪一樣白”的時候,難題就出現了。因為熱帶的土人,根本不知道雪是什麼東西,雪的顏色和煤的顏色有什麼不同。後來,牧師從椰子得到啟發,把這句話改譯成“你們的罪惡雖然是深紅的,但也可以變成像椰子肉一樣白”,這樣,非洲居民就懂了。

把“罪惡可以變成像雪一樣白”譯成“罪惡可以變成像椰子肉一樣白”,這正是考慮到了對方的語言習慣。

7.顧及對方的興趣愛好

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掌握某種事物,並經常參加該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說話時,需要顧及對方對事物的興趣,順著他的心理傾向,如對一位潛心研究學問的學者就不能談“股票”、“生意經”;對一位經商的人就不能談“治學之道”。一個具有敬業精神、勇於開拓創造的人,喜歡聽事業、工作方麵的具體指導和建議;生活困難,窮困潦倒的人喜歡聽到扶貧濟困、發財致富的信息。不同的興趣有不同的“興奮點”,興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交談,可以激發出話題焦點的“火花”,進而產生思想感情的共鳴。

麵包商圖維一直試著將麵包賣到紐約某家飯店,可連續4年都失敗了,最後圖維決定改變策略。他打聽到經理是“美國招待者協會”的主席,於是不論在何處舉行活動,他都必定去出席。當圖維再次見到經理時,就和他談論他的“招待者協會”,這一下打開了經理的話匣子,反應異乎尋常。經理在圖維離開辦公室之前,“賣”給了他一張協會的會員證。圖維隻字未談麵包銷售之事。幾天以後,飯店的人主動打電話要他們送麵包樣品和價格單。

4年努力未成,一朝交談得手,全在於投其所好的功勞。

從聲氣中認識人

人類的聲音包含各種要素。聲調是很重要的要素之一,大的聲音,同時也具備某種權力。發出很大的聲音,可以讓別人沉默下來。然而,小的聲音有時候更能發揮效果,這是因為人們會注意去聽的緣故。當然,聲大聲小都需要姿勢輔助,效果才更好。

發聲法對音質有很大的影響。若以鼻子產生共鳴,聲音如泣如訴,也會給人傲慢的印象。但是,如果是以胸腔來產生共鳴的話,發聲法亦隨之改變,變得豐富、強力,響度也夠。

講話的速度也影響到會話。說話速度太快的人,一方麵容易給人好像有某種急事、戲劇性的事件或熱心投入的印象;另一方麵會讓對方感覺焦躁、混亂以及些許的粗魯。說話緩慢的人,雖然給人深思熟慮、誠實的印象,但太慢也會變成猶豫不決或漫不經心,甚至還會呈現消極性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