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3137.5億元,占全部服務業增加值的49.7%,占GDP比重199%。2004年以來,生產性服務業呈快速增長態勢,占比逐年提升。2004-2006年,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名義增長40.6%,比服務業平均增速高3個百分點,比GDP增速高55個百分點。同時,生產性服務業內部行業結構不斷優化。金融、科技研發等技術含量較高的行業增長較快,在生產性服務業中占比不斷提升,批發業等傳統行業占比呈下降態勢。2004-2006年,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7.2%,比生產性服務業平均增速高16.3個百分點。至2006年,金融業增加值達846.6億元,占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為27.0%,比2004年提高3.5個百分點。金融業之外,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租賃和商務服務等三個行業增速超過服務業平均增速,分別高6.1、1.8和0.4個百分點。
浙江省各地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初步形成了一些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集聚了1000多家軟件企業,成為國家11個軟件產業基地之一。2007年杭州高新區軟件及相關服務收入228億元,占杭州市的95%以上。寧波港口物流業發展較快,2007年貨物吞吐量達3.4億噸,集裝箱吞吐量935.0萬標箱,同比增長11.1%和32.3%,形成了北侖、江東、鎮海港區等物流業集聚區塊。台州構建先進製造業服務集聚區,溫州、嘉興科技城建設初具規模,義烏國際小商品采購中心影響力不斷擴大,其他各類綜合性、專業性集聚區正在加快形成。
但現階段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與廣東、江蘇和上海等省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更難以與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同日而語。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較慢,固然與經濟社會發展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增長有關,但也與浙江省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程度較低,市場秩序不規範,行政事業單位體製改革相對滯後等因素有關。
生產性服務業供給水平偏低,與經濟發展實際需求差距較大,難以滿足經濟發展尤其是製造業發展需要。據對浙江省產業集群內製造企業的問卷調查,浙江省製造企業對生產性服務供給的滿意度為一般及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總體滿意程度一般。即便是滿意程度列第一位的金融服務,其一般、不太滿意和不滿意的比例仍分別達到33.1%、4.0%和1.2%。調查發現,浙江省生產性服務的供給方麵存在物流服務的規模和水平還不適應需求、區域科技創新服務平台建設有待加強、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仍較突出、會展規模偏小和品牌影響力低、培訓服務與企業期望差距較大、信息服務的拓展製約因素較多、商務服務供需結構性矛盾凸現、行業協會的作用較為薄弱等八個方麵的問題。滿意程度較低和這些問題的存在凸顯出生產性服務業在浙江省發展方式轉變和製造業產業升級等方麵作用發揮欠缺,亟須需加強。
同時,生產性服務有效需求受到抑製。浙江省製造企業服務外包程度不高,大量本應通過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務活動在企業內部消化完成,限製了生產性服務業市場需求的有效拓展。企業服務外包程度不高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企業受傳統文化影響,存在自給自足的小農思想,外包意識不強;二是服務外包費用偏高,或服務質量不能滿足企業要求;三是生產性服務產品具有生產與消費同步性特征,在社會信用體係不健全的情況下,企業對外包服務不信任。
當前,浙江省經濟進入轉型升級階段,迫切需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為轉變發展方式創造條件,特別是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時,服務全球化正在蓬勃興起,國際服務業轉移進入加速階段,浙江省依托製造業產業基礎,堅持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互動發展,搶抓國際服務業轉移機遇,將迎來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黃金期。
6.3.3軟件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軟件產業是指有效地利用計算機資源,從事計算機程序編製、信息係統開發和集成及相關服務的產業,隸屬於整個信息產業的範疇。軟件產業包括計算機軟件產品和計算機軟件服務兩大部分,計算機軟件產品是指能被計算機存儲和讀入並指示計算機從事特定工作的編碼程序,主要包括係統軟件、支撐軟件和應用軟件三大類;計算機軟件服務是指與計算機軟件相關的服務內容,主要包括信息係統集成、信息係統運行與維護服務、數據中心與資源外包服務、數據加工與處理服務、信息係統谘詢與評估服務、信息係統工程監理、軟件與信息係統管理人才工程化培訓等。但作為一個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它不斷催生出具有不同性能、形式和內容的新的軟件產品、軟件服務和需求領域。因此軟件產業是一個動態性很強的概念,其內涵和外延都在不斷發生變化。
軟件產業是個新興產業,它具有不同於其他產業的特征,包括智力密集型、高風險、國際化和本地化雙重特性、市場獨占性等。從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地位來看,軟件產業地位相當重要,它是一個國家的技術基礎。《美國國家關鍵技術報告》指出:“軟件本身對大多數國家關鍵技術起著必不可少的支撐作用。”軟件產業的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麵:其一,軟件產業對全球經濟結構的影響是顛覆性的,20世紀90年代,美國軟件業以每年12.5%的速度增長,是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率的2.5倍,高速增長帶來的結果是軟件產業在美國成為僅次於汽車和電子工業的第三大支柱產業。其二,軟產業是拉動工業化的重要力量,軟件產品對社會經濟生產率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美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經濟增長中的35%都應該歸功於信息技術和軟件產品的推廣應用。
軟件自身作為一種產品越來越具有製造業的特點,另一方麵由於軟件是應用對象的業務、知識的表達手段,業務和知識的不斷變化使得軟件業要不斷地維護、發展,從而形成了一個快速發展的軟件服務市場。軟件業隨著應用的普及和深入獲得了非常大的發展潛力,據世界權威機構統計,2000年的軟件產業全球總產值已超過5960億美元,2001年為6219億美元,軟件產業和相關信息服務業已經成長為全球第一大產業。越來越多的軟件發達國家躋身於這個擁有巨大利潤的市場,並且在各個領域占據了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