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年輕的我們向幸福出發(2 / 2)

再來看第二種解釋:“(生活、境遇)稱心如意”,不用多說,和上麵道理一樣。但“稱心如意”從心理學上分析就又大有學問了。

幸福是滿足、樂趣與希望

“稱心如意”主要包含了“滿足”和“愉快”兩層意思,而心理學方麵對幸福的解釋正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

這個解釋更直接更全麵,但細分析起來也同樣有些高深。

生活的兩個關鍵詞是生存與發展。這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短暫的、偶爾的快樂和滿足比較容易,但要較長時間地感到滿足,就比較難了。前麵例子中的人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維持生存和謀求發展:年長農民主要靠種地,青年白領主要靠腦力,高中生大學生暫時靠家裏,小女孩一方麵靠家裏,一方麵靠自己拾廢品。他們有各自的滿足與不滿足,於是也就有了各自的幸福與不幸福。

生存是人類最基本的要求,在如今的社會條件下這個相對容易滿足,但發展就相對較難了。發展關係到你的生活質量到底如何,每個人對它的要求也不一樣。而且發展是一直持續著的、永無止境的。因此,每個人對生活的滿足感也就不同,各自的幸福感也就有所差異了。

“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更是要因人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前麵例子中的那個高中生,記者采訪她時她正滿臉愁容、憂心忡忡地走在熱鬧的大街上,仿佛對什麼都不感興趣;而撿廢品的小女孩對采訪本身就充滿好奇,之後和弟弟一起邊幹活邊玩,同時有說有笑。

“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中我要特別強調其中的這個“希望”,希望是指心中最真切的幻想、盼望、期望、願望。例子中那個小女孩同樣是很好的例子。她當時的物質生活狀況並不理想,但她並沒有悲觀和抱怨,而是對生活滿懷憧憬。

希望是美好的,隻有心中時常懷有這種“希望”的情緒,我們才能擁有“愉快的心情”,才能有動力去不斷追求,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才能較長時間地對生活感到滿足。

總結提示:

幸福是一種快樂滿足的情緒與感受,它發自我們內心,也來源於生活。

幸福是對生活某個階段的感受,相比快樂而言更加長遠和持久。

一個幸福的人生由生活中無數個短暫的快樂所組成,這其中難免有些許的不快樂,但隻要整體上以快樂為主,你的人生依舊是幸福的。

20-30歲的年輕朋友已經成年,已經能夠獨立思考。如果你已經明白了幸福的基本含義,你就有了總體的方向,就不會將眼光局限在短暫的小快樂或小痛苦上,你就可以開始認真規劃自己向往的幸福人生,製定自己需要征服的一個個目標,然後朝著幸福的方向勇敢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