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20歲想要哪種幸福 30歲才能收獲哪種幸福(2 / 2)

從科學上說,當我們大腦的特定神經受到外界的刺激時,就會使人產生一種滿足感,一種快感。如果這種滿足感和快感能夠持續和長久,我們就能感受到幸福。

既然是神經需要受到外界的刺激才能獲得快感,因此我們可以確定快樂需要通過借助外界的客觀事物才能獲得,而不是你自己心裏想快樂就能快樂,否則就成了唯心主義了。要不我們怎麼經常會聽說:“我也想快樂啊,可我就是快樂不起來”,“沒有什麼值得我快樂的”等等。

可以使人的神經受到刺激獲得快感的外界事物有很多,其中有具體的也有抽象的,比如食物、衣服、金錢、酒精、性愛、愛情、成就、地位、榮譽等等。這些是很多人需要的東西。有些人擁有了其中的一樣或幾樣,就覺得自己是幸福的了,而還有些人擁有了其中的大多數依舊覺得不滿足,因為他們還需要更多,甚至永無止境。

要獲得就要付出,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道理。然而要付出並非那麼簡單,它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就是你有沒有這個能力,有沒有這個資格來付出。

如果你有這個能力和資格去付出,並且你付出了,然後才會得到相應的回報,這才說明你是有用的,是有價值的。

獲得了你想要的種種東西,你就有了滿足感,你才可能會幸福。

因此,20多歲的年輕朋友,如果你想要收獲幸福,就必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就必須了解自身的作用和價值,必須明白生活的意義。

理智地為20歲的你選定目標

要發揮自己的作用和價值,讓自己生活得有意義,要獲得幸福,就必須給自己選定奮鬥的目標。

選定奮鬥的目標一定要理智,不能像兒時的理想那樣過於感性化。

前麵例子中的三位主角,都在小時候為自己設定了理想目標。當初他們選擇時由於年紀小,因此都比較感性化。文濤小時候想當功夫明星,無非是受到影視作品中明星所扮演形象的影響:武功高強、行俠仗義、受人敬仰。很多男孩小時候都有這個夢想。之後他想當軍人,稍微理智了一些,但同樣感性為主,也是主要看到了軍人英雄形象的一麵,覺得威風、光榮,沒有過多紀律性、責任感方麵的認識;傳芳小時候想當醫生,一開始也難免從比較感性的角度出發,但家人支持的理由以及後來的實踐讓她的理想逐步趨於理性化;誌遠兒時想當冒險家,不用說,這同樣是比較感性的。即使他後來打算終究要實現一把,也不是把它當做真正的理想目標了。

讓我們來看看另一位大學生是怎麼闡述自己理想的:

“和大家一樣,我小時候到中學時期也有一些理想,不過現在想來都比較幼稚,不提也罷。現在我的理想比較概括,那就是:做一個有用的人,使自己能在以後的日子裏更加快樂幸福,也能報答曾經幫助過我的親人、朋友、老師,希望他們都健康、平安、快樂。”

雖然這個理想目標不夠具體,但卻是比較成熟和理智的。因此,20歲的我們在心智相對成熟、能夠相對獨立思考的年紀,要想選擇一個終生為之奮鬥的理想目標,一定要理智地分析思考,最後果斷地做出選擇。

總結提示:

要理智地確定自己20歲想要哪種幸福,可以從下麵幾點來把握:

1.生活是多方麵的,因此你的需要也是多方麵的,不要顧此失彼。也許你擁有了大量金錢,卻失去了健康、親情、友情、愛情等方麵的滿足,這樣你同樣不會幸福。

2.生活是持續發展的,因此要用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眼光製定目標,不要把目標局限在隻能讓你獲得某個短暫階段的滿足,它也要能為你漫長的未來服務。

3.製定目標要結合自己的興趣、性格、特長、能力,以及現實的狀況等,這樣你才能順利實現目標,收獲你想要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