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處世要有藝術,20幾歲男人要懂點人情世故(下)(3 / 3)

附:他們的20幾歲

李嘉誠:寬人嚴己始長遠

李嘉誠,1928年7月29日出生於廣東省潮安縣書香世家。1940年,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壓迫,全家逃難到香港。1年後香港淪陷。禍不單行,1943年,其父李雲經病逝。家徒四壁,室無餘財。一家人生活窘迫。為了養活母親和3個弟妹,他被迫放棄學業到一家茶樓工作。後來,他進過舅舅的鍾表店,他也做過推銷員,不僅工作勤奮,而且做事有法。

1950年,年僅22歲的李嘉誠白手起家創辦長江塑膠廠。1957年,創立長江工業有限公司。1958年,李嘉誠在北角購入一塊地皮,興建了一幢12層高廠廈,正式介入地產市場。他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開發策略使“長江”很快成為香港的一大地產發展和投資實業公司。1972年,長江實業在香港成功上市。1979年,長江實業收購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李嘉誠成為第一個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1980年,成立李嘉誠基金會,從此積極投身公益事業。1981年,創辦汕頭大學。1985年,出任彙豐銀行董事局非執行副董事長。1999年,在《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中名列第10位,成為世界華人首富。2010年3月10日,李嘉誠以210億美元身家排在最新《福布斯》排行榜上第14位。

作為世界華人中最傑出的商人,李嘉誠不僅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而且還身體力行地創造了一套具有豐富內涵的為人處世之道、經商創富之術。李嘉誠一直認為,做生意和做人是一樣的道理,絕不能貪心。李嘉誠說:“絕不同意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即使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長久,正如俗語所說,刻薄成家,理無久享。”

在香港,李嘉誠也許是走路步伐最快的人,在他80歲高齡的時候仍然健步如飛,很多年輕人都趕不上他。他的手表永遠比別人調快10分鍾。

1981年,李嘉誠當選“香港風雲人物”時,電台記者曾問過他這樣一個問題:“李先生,你今天的成功,與運氣有多大關係?”李嘉誠當時的回答是,“我不能否認時勢造英雄……”

運氣在成功的因素中到底占有多大的比重呢?這是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運氣和機遇,看上去很像是一對孿生兄弟,往往使人分不清彼此,但是,兩者是有著本質上不同的。

李嘉誠對這個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承認,所謂“時勢造英雄”隻是一種謙虛的說法。他真正的答案是:“再坦白一點說,我在創業初期,幾乎100%不靠運氣,而是靠工作、靠辛苦、能力賺錢。你必須對你的工作、事業有興趣,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李嘉誠表示:“不敢說一定沒有命運,但假如一件事在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麵皆相背時,那肯定不會成功。若我們貿然去做,至失敗時便埋怨命運,這是不對的。”

至今,李嘉誠已工作60多年了。60多年間,他從一無所有,發展到擁有3家上市公司,市值數千億。他的順與逆,折射著香港的商業史,是香港的經濟奇跡的見證。

自30歲起,李嘉誠就再也沒有細數過自己的財富。

“1957年、1958年初是賺到很多錢,對是否快樂感到迷惘,覺得不一定。後來想明白了,事業上應該多賺錢,有機會便用錢,用得恰到好處,這樣賺錢一生才有意義。當初我打工的時候,有很大壓力,尤其是最初幾年,要求知,要交學費,自己節儉得不得了,還要供弟妹上中小學直至大學,頗為辛苦。做生意頭幾年,也隻有極少的資金,的確要麵對很多問題。但我想,隻要勤奮,肯去求知,肯去創新,對自己節儉,對別人慷慨,對朋友講義氣,再加上自己的努力,遲早會有所成就,生活無憂。當生意更上一層樓的時候,絕不能貪心,更不能貪得無厭。”

李嘉誠說:“年輕時我表麵謙虛,其實內心很驕傲。為什麼驕傲呢?因為同事們去玩的時候,我去求學問;他們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日漸提高。”

那時,同事們閑下來就聚在一起打麻將,李嘉誠卻捧著一本《辭海》啃,天天如此,翻得厚厚的一本《辭海》都發黑了。李嘉誠形容自己“不是求學問,我是在搶學問”。

對於李嘉誠這樣的成功者而言,勤奮無疑是必備的條件。然而,世上刻苦努力的人成千上萬,取得巨大成功的卻隻是極少數。對此,李嘉誠道出了其中的真諦:“除勤奮外,還要節儉(隻是對自己,不是對別人吝嗇);要建立良好的信譽和人際關係;具有判斷力也是成功的重要條件,凡事要充分了解,詳細研究,掌握準確資料,自然能做出適當的判斷。求知是最重要的環節,今天我仍然繼續學習,盡量看新興科技、財經、政治等有關報道,每天晚上還堅持看英文電視,溫習英語。”

作為一位白手起家而獲得巨大成功的商人,李嘉誠的傳奇一生是一部耐人尋味值得反複探究的教科書。解讀李嘉誠,是一個重要的人生課題。更能讓人感到魅力無窮的,不是李嘉誠的財富,而是他的處世經驗,是他的經商智慧。

李嘉誠的勤勉、節儉、樸實、坦誠以及他的善待他人,為他的事業王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外,李嘉誠信奉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處世哲學,他一貫勤儉誠信。論資財,他雖有億萬之巨,但在生活中,他依然淡泊、儉樸。他清晨喜歡去打高爾夫球,以鍛煉身體。他說:“我覺得簡單的生活更令人愉快。”為了節約點滴時間,他於上班途中在車上瀏覽當天的中外文報刊,了解國內外重大新聞,把與公司有關的內容畫出記號或做出批示,到辦公室及時交給秘書處理,一切工作多數在辦公時間辦妥。

李嘉誠常說自己是個吝嗇之人,他的部下卻說他“慳己不慳人”。他一片真誠對待員工,使長江廠具備了穩固的凝聚力。李嘉誠在建廠初期的條件非常艱苦,卻基本沒有工人跳槽。後來,長江廠遇到困難時,工人們一樣同心同德,共渡難關。員工是企業的根本,善待員工,是把事業從小做大的一條基本原則。

雖然李嘉誠始終都是大手筆地對社會捐贈,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卻是十分平淡、克勤克儉、不求奢華。

有人說,李嘉誠是世界上最儉樸的億萬富翁,他卻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我們來聽一聽李嘉誠的理財秘訣吧:20歲以前,所有的錢都是靠雙手勤勞換來,20~30歲之間是努力賺錢和存錢的時候,30歲以後,投資理財的重要性逐漸提高,到中年時賺的錢已經不重要,這時候反而是如何管錢比較重要。盡管李嘉誠早已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巨富,但他依然堅持以儉養德、養廉、養身,淡泊寧靜、樸實無華。他的住房仍是30年前的,每次出行仍乘民航班機。而且時刻不忘回報社會,捐助福利事業。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他已捐出了28億用於資助香港和內地的教育事業,興建醫院和老人院。因為他的貢獻,他被評為“世紀企業家”,他是從15位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傑出企業家中挑選出來的,李嘉誠當之無愧。

李嘉誠認為,理財必須花費長久的時間,短時間是看不出效果的,所以奉勸各位別指望利用理財快速致富。還有必須要說的是:理財者必須清楚,理財活動是“馬拉鬆競賽”,不是“百米衝刺”。理財靠的不是暴發力而是耐力。要想靠投資理財來發家致富,必須經過一段非常漫長的等待時期,才可以看出結果。還有就是先難後易,李嘉誠坦言:賺第二個1000萬要比第一個100萬簡單容易得多。有人可能會問:他是一個偉大的投資者,還是一個運氣總是不錯的傑出的人?對於這個問題,喜歡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的人,對他的衡量最好應采用更縱深的坐標係,因為幾個特定的年代與對應的曆史背景已經說明了一切。

和珅:從宮廷侍衛到軍機大臣

和珅這個名字對於中國人來說,雖稱不上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但至少大家不會感到陌生。一提起和珅,人們馬上就會想到他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奸詐之臣、頭號大貪官,驕橫、貪婪、傲慢、狡詐、奢侈似乎已成為人們對他固定的評價。

和珅為官20餘載,聚積家資白銀數千萬兩,幾近乾隆時朝廷的年財政收入,堪稱當時的首富,無疑是超級巨貪。但作為“一代明君”、創造了“康乾盛世”的乾隆皇帝為何卻始終寵幸於他,讓他如此飛黃騰達、青雲直上?一切,都要從他20歲前後說起。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18歲的和珅結了婚,妻子為大學士英廉的孫女馮氏,英廉為其孫女準備了豐厚的嫁妝,並親自操辦了和珅與馮氏的婚事。這樁婚姻對和珅以後仕途的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1768年,和珅參加了戊子科的順天府鄉試,這是省一級的考試。可惜和珅雖然機敏好學而又多智,但是由於各種客觀原因,和珅最終名落孫山。

和珅考試不中,就準備繼續讀書,在科舉場上光宗耀祖,實現自己的抱負。他的太嶽父英廉告訴和珅,科舉並非八旗子弟飛黃騰達的唯一途徑。朝廷對滿族人的科舉出身並不作要求,隻對漢人要求嚴格。滿族人要做官不一定非得通過科舉途徑,朝廷一直保持著滿人重武輕文的傳統。欣賞的是騎射之術,旗人多以入選侍衛、軍功、筆帖式和官學員舉為官。

英廉對他說:“我幫你在皇宮找一份差事,職位雖然低賤,但可以接近皇上。憑借你的聰明才智,很快就會嶄露頭角,步步高升的。你雖然承襲的是個武職,但是當今聖上愛才,你又有才學,皇上一定會欣賞,你定有出頭之日。”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23歲的和珅獲得三等侍衛的職位,挑補黏竿處,又稱上虞備用處。主要負責皇帝出行時一應儀仗事宜,又叫“打執事”,此處的工作人員就叫“執事人”。上虞備用處是有一定實權的部門。此處的侍衛負責每天早晨到內奏事處接收奏折,還有負責稽查官員二人,如發現奏事處有形跡可疑的人員走動,有權命令上虞備用處的侍衛緝拿。

和珅小心默默伺候了皇上3年,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年),26歲的和珅終於等到了在乾隆帝麵前展現自己的機會。並且官運從此亨通,運氣好得讓其他人有點兒回不過神來。

一年間,和珅就從三等侍衛被提升為乾清門侍衛、禦前侍衛,兼副都統。第二年正月,才27歲的他,就被乾隆帝任命為戶部侍郎,協助戶部尚書管理全國的戶口、田畝、賦稅以及財政收支等各種事宜。不到2個月,在眾人驚訝的目光中,他又被升任為軍機大臣,這使他得以進入中央核心集團,成為皇帝的心腹,開始管理中樞政務。該年四月,又兼任內務府總管。八月,兼任鑲黃旗副都統。到該年十一月,又被任命為國史館副總裁,賞戴一品朝冠。十二月,乾隆帝又讓他管理內務府三旗官兵事務,並享有在紫禁城內騎馬的特權。

和珅在這一年內先後六次升遷,升遷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簡直就像是坐了火箭。同時其全家的旗籍也從正紅旗抬入了正黃旗,由“下五旗”成員,變成了“上三旗”成員;其官職、身份地位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四月,乾隆帝還把最心愛的第十女固倫和孝公主許配給和珅的長子豐紳殷德,當時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都隻有6歲。這樣,和珅便與乾隆成了兒女親家,從此,和珅成了皇親國戚。

在清朝曆史上像和珅這樣被破格重用並且迅速晉升的官員,是絕無僅有的。和珅為何能夠博得乾隆的偏愛,從而快速升遷?關於乾隆帝發現並重用和珅有多種說法,流傳最廣的在薛福成的《庸盦筆記》中有記載。有一次,乾隆帝即將擺駕出宮,誰料想倉促中侍衛們怎麼也找不到“黃蓋”(皇帝出行時儀仗隊使用的禮儀道具)。乾隆十分生氣,怒聲喝道:“這到底是誰的過錯呀?”下人們見龍顏大怒,個個都瞠目結舌,不知所措地相互對望,一下子都傻了眼,誰也不敢搭腔,但是皇帝問話又不能不答,所以氣氛十分緊張。這時隻見和珅上前去沉著地應聲答道:“典守者難辭其咎。”乾隆正在氣頭上,剛要發火,抬頭一看,好一個俊朗儒雅的後生,當下心中就有三分喜歡,不由得怒氣頓消。

乾隆對這個年輕人有了興致,就問道:“你是何出身?”和珅答道:“生員。”又問:“你參加過鄉試嗎?”和珅答:“戊子曾赴舉。”又問:“是什麼題目?”答曰:“孟公綽一節。”“哦?”乾隆帝越發感興趣了,“你還記得你作的文章嗎?”和珅本來就對科舉十分上心,況且自己對科舉也曾經心向往之,對未能中舉耿耿於懷,怎會忘記?於是和珅便滔滔不絕地背誦起來,加之聲音洪亮、字字清晰、毫無懼色,乾隆帝聽後,龍顏大悅。說道:“文章很好啊!”和珅是何等聰明的人物?趕緊謝恩,乾隆也覺得和珅是個可造之才,於是君臣知遇便從此開始,和珅從此就步入了官場的豔陽天,一路高歌猛進。很快和珅就連連升遷,沒過幾年他就當上了戶部尚書、大學士,以及軍機大臣等高官,“凡朝廷大政俱得與聞,朝夕論思,悉得上意。”

此外,關於和珅發跡、得寵的原因,也有一種說法是,和珅的長相恰似乾隆帝故去的一個愛妃。而且其脖子上和乾隆的愛妃一樣有一顆紅痣。因此,乾隆以為和珅就是當年那個妃子轉世。從此對其“倍加憐惜”,恩遇有加,屢屢提拔他,當然,這就有些牽強附會的意思了。

和珅在清代官場幾乎創造了一個奇跡,他從一個侍衛起家,27歲時,官職已至軍機大臣,掌管國家內政外交,成為把握大清王朝實權的重要人物;37歲授文華殿大學士,兼吏、戶、兵部尚書;47歲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二皇帝”。

和珅之所以能得乾隆帝獨寵,二十年如一日,自有其許多過人之處。乾隆後期,與其說是頹老倦勤的乾隆帝在日理萬機,倒不如說是和珅在日夜操勞,總攬一切。

和珅的為人做官,頗有與眾不同之處。他有許多優點,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掌握了人性的秘密。他雖然飽讀詩書,卻沒有接受儒家的繁文縟節,他正是憑著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做人做事的道理,縱橫朝野,達到了所向披靡的“境界”。

當然,和珅並不是公仆。和珅在集國家行政權、財權、兵權、人事權於一身,成為乾隆皇帝的理財高手、辦事奇人的同時,卻把許多財產都“理”到了他自己家中。乾隆死後,和珅的家產被嘉慶帝抄沒,人被賜死。其家產數額甚巨,民間遂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