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為一個人關掉一扇門的時候,總是打開了另一扇門。意思就是人人都有天賦,人人都有機遇。所以20幾歲的男人不要埋怨自己的弱勢和缺陷,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優勢上麵,即關注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這些自己擁有的優勢才是你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競爭無處不在,要有憂患意識
有一個叫達爾文的人,寫了一本叫《物種起源》的書,他告訴我們:整個人類的發展史,是一部與自然、與其他生物血淋淋的競爭史。沒錯,競爭無處不在。
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這樣說:“做任何事情,我們一定要有競爭意識。在競爭中取勝,意味著你用正確的手段和有效的方法超越別人和超越自己。競爭意識產生於和別人的對照中,產生於自身所處的環境中。”
1.有競爭意識者生存
在非洲草原上,每天早晨,羚羊睜開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須跑得更快,否則,我就會被獅子吃掉。而在同一時刻,獅子從睡夢中醒來,首先閃現在腦海裏的是,我必須跑得再快一些,才能追上更多的羚羊,否則我就會被餓死。羚羊和獅子一躍而起,迎著朝陽奔跑,新的一天開始了,這就是生存和競爭。
競爭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競爭不僅存在於自然界,如自然界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使物種得以進化和發展;同時自從人類社會誕生那天起,人類為了謀取生存和發展,就一直存在著競爭。人類社會的曆史可以說是一部競爭史,競爭推動著社會前進。
從糧食危機到金融危機,這是大時代在享受時積累的隱患;從工作危機到感情危機,這是小人物在成長中感悟的現實人生。競爭是無處不在的,如果我們沒有憂患意識,在災難來臨時隻會茫然不知所措。隻有時刻保持競爭意識,才能始終處於良好的備戰狀態。
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家企業,處於巔峰期時,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攻擊,因為其他人和企業都在覬望你的霸主地位,別人以你為榜樣,是想超越你,所以當一個人或企業成功的時候,也是最危險的時候,稍有不慎,就會掉入失敗的深淵。競爭是殘酷的,危機又是無處不在的,隻有加強競爭意識與危機意識,才能成為同行業的領頭人。
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競爭無處不在,競爭不可避免,競爭異常殘酷。當競爭變得白熱化的時候,你要麼吃掉別人當午餐,要麼被別人當午餐吃掉。不是你不明白,而是這世界變化快。今天還是部門主管,明天就有可能因為公司的變革而成為犧牲品;今天還是拿高薪的職場貴族,明天也許就淪落為失業族。人在職場往往身不由己,不是被知識淘汰,就是被職場淘汰,失業的危險信號總會頻頻閃爍。該怎麼辦呢?
麵對嚴峻的現實和競爭壓力,你當然可以在競爭中贏得機遇和主動,辦法就是在春風得意、平靜無事時依然有危機感。不斷進取,不斷提升自己,這才是根本方法。
2.漠視危機者滅亡
在一種漸變的環境中,即使你已經很成功,已經很強大,但如果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並對新變化做出快速的反應,而是貪圖享受,安逸於成功的現狀,那麼當你感覺到環境的變化已經使得自己不得不有所行動時,你也許會發現,行動的最佳時機早已錯過了,等待你的隻是悲哀、遺憾和無法估計的損失。
一度,有著百年輝煌曆史的愛立信與諾基亞、摩托羅拉並列稱雄於世界移動通信業。然而,2001年,愛立信在一場質量官司中的表現,無異於是自殺性行為。事情的起因是愛立信手機的質量問題給許多愛立信手機消費者帶來了無休止的麻煩,一位用戶將愛立信告上了法庭。他半年內共維修7次,更換主板4塊,18次往返於客戶服務中心,可還是出現自動關機的毛病,要求愛立信賠償損失。而愛立信卻並不承認手機有質量問題,雙方最終就賠償問題也沒能達成共識。這件事被媒體披露後,引來上百名有類似情況的愛立信手機用戶的聲援與支持,致使事件發展成了一個公眾性的問題。
隨著媒體的深度報道,有消息說,愛立信部分型號手機居然沒有取得入網許可證就開始在中國市場大量銷售,中國電信管理部門的聲明證實了此事。至此,愛立信手機存在問題這一事實得到了證實。但是,在整個事件中,愛立信一直采用掩耳盜鈴的方式來對待問題,拒不承認手機的質量問題。既然愛立信選擇了拒不認錯,自然就不會去切實地解決問題。
這起事故也許隻是一個意外,但市場不會花費時間去探究事情的真相,你無視他,他將會無情地疏遠你,甚至拋棄你。在這場官司中,愛立信漠視危機,其拙劣的危機處理方式,讓愛立信輸掉了它夢寐以求的中國市場。
市場經濟大潮下,競爭無處不在,有競爭就有危機,具有危機意識是每一個企業和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形勢不好的時候,人們自然而然會關注自身存在的危機,但在發展如日中天的時候,居安思危則並非易事。可是,危機往往會在不經意的時候到來,不管是誰,如果漠視危機,都終將受到懲罰。
發揮優勢,不卑不亢獲勝
現代社會的競爭非常激烈,大至國家、小至企業和個人,人人都處於競爭中。競爭很殘酷,為了勝出我們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代價。但是,我們不能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而應光明正大贏得精彩的勝利。
要想在競爭中不卑不亢取勝,我們必須有過硬的本領,也即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如果覺得自己沒有核心競爭力,那麼你總有強項和優點吧。你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強項,並且發展自己的“比較優勢”,這樣才容易獲勝。
1.不用卑鄙手段
生活在海邊的人常常會看到這樣一種有趣的現象:幾隻螃蟹從海裏遊到岸邊,其中一隻也許是想到岸上體驗一下水族以外世界的生活滋味,隻見它努力地往堤岸上爬,可無論它怎樣執著、堅毅,卻始終爬不到岸上去。這倒不是因為這隻螃蟹不會選擇路線,也不是因為它動作笨拙,而是它的同伴們不容許它爬上去。每當那隻企圖爬離水麵的螃蟹就要爬上堤岸的時候,別的螃蟹就會爭相拖住它的後腿,把它重新拖回到海裏。人們也偶爾會看到一些爬上岸的海螃蟹,但不用說,它們一定是單獨行動才上來的。
螃蟹的“拖後腿”,多麼像人類中某些人的做法,由嫉妒心、“紅眼病”和一己之私作祟,他們懼怕競爭,甚至憎恨競爭。一旦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就拆台階、下絆子,千方百計竭盡傾軋之能事。其宗旨不外乎一條:我不行,你也別行;我得不到,你也別想得到。於是,有多少發明創造的才智,就這樣在無聲中被內耗掉;有多少賢能,就這樣被埋沒在默默無聞之境;有多少“千裏馬”就這樣病死於槽櫪之間。
不管怎樣,都不要像故事中的螃蟹那樣,損人不利己的做法不是聰明人所為。
2.靠核心競爭力獲勝
有一句俗語是這麼說的:“不能讓豬去唱歌,兔子學遊泳。”要成功,小兔子就應跑步,小鴨子就該遊泳,小鬆鼠就得爬樹。因為每個人都有自身優勢,我們要成功的話,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輕鬆勝出。
所謂個人核心競爭力,即不易被競爭對手效仿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獨特的知識和技能。你十分喜歡唱歌,你的歌聲也很美妙動聽,但是別人也會唱歌,而且唱得比你還要好,那麼演唱就隻能算是你的競爭力之一,而不能算是你的核心競爭力。有一位經濟學家在談到核心競爭力時說過這麼一句話,“一定要有偷不去、拆不開、帶不走、溜不掉的獨特資源。”這種獨特資源,才是核心競爭力。
希爾頓飯店餐館部裏有一名不起眼的冷盤廚師。他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長處,隻能當一個打雜的,誰都可以支使他幹活,誰都可以說他幾句。但是,他會做一道非常特別的甜點:把兩隻蘋果的果肉都放進一隻蘋果裏,那隻蘋果就顯得特別飽滿,可是從外表看,一點也看不出是兩隻蘋果拚起來的,果核也被去掉了,吃起來特別香甜。
有一次,這道甜點被一位貴夫人發現了,她品嚐之後十分欣賞,並特意約見了做這道甜點的小廚師。從此以後,她在希爾頓飯店長期包住了一套最昂貴的客房,雖然每年大約隻有一個月的時間在這裏度過,但她每次來都會點小廚師做的甜點。飯店裏年年都要裁員,在經濟低迷的時候,裁員的規模更大,但在這些一次又一次的裁員風波裏,這個職位低微的小廚師卻一直能夠待在飯店,因為貴夫人是飯店裏的重要客人,而不起眼的小廚師則是那個不可缺少的人。
這道甜點就是小廚師的核心競爭力,使得別人無法取代他。
在這個世界上,差異化決定我們要具備核心競爭力。我們不必馬上將自己定位為某一固定的角色和工種,因為一切人和事物都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今天也許在做著文案策劃,明天也有可能從頭開始要學著做銷售,重要的是,每個人應該明白,自己到底有什麼讓朋友、同事、上級領導及周邊的人值得稱道的東西,這些“東西”就是你的財富,就是你的核心競爭力。
為了得到核心競爭力,我們要在某個方麵得到第一,為此你要經營你的優勢,讓自己在某個特定領域裏是一個權威,一個值得信任的聲音。相信你自己一定可以做到,因為經營自己的優勢,其效率遠遠高於改正自己的缺點,你一定可以讓自己更出色的。
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目前市場上稀缺的,廣受企業喜歡的“香餑餑”往往是在某領域有專才,而且具備其他能力的綜合性人才。因此,不管學什麼,你一定要學會一兩種專長,讓你的上司認為:“這點我的確比不上他。”在做到這一點的前提下,再努力讓才華向其他領域開枝散葉,盡可能地向全麵人才進軍。隻要這些對老板有所幫助,他就有不得不用你的理由。
中國香港有一位年薪千萬港幣的高級白領上班族,他總結自己的成功秘訣在於:“想辦法讓自己成為專業人士,而且要不斷地加強它,讓自己變得無法取代,你就會變得很值錢。”
他說:“現代的社會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已經不隻有360行,而是360萬行,社會分工越細,做一個全才就越不可能,而且被取代的機會就越大,隻有成為一個專業人士,才是增強自己優勢與賣點的不二法則。”
比如,要製作出一套辦公家具,從原料式樣的剪裁,到組裝設計,需要一套非常繁複的流程。有一位在深圳專門製作辦公椅滑輪的台商,隻專心做整個流程的一個環節,而且做到了品質最好、成本最低的專業水準,結果成了世界座椅滑輪大王,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七成以上。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每個人在經營自己時,應該同樣定位自己為一個專業的角色,並且在選定專業領域的一個環節中,努力做到最好、最傑出,這樣就離成功不遠了。因為專業人才是企業永遠需要和依賴的。
職場人的學習渠道至少有3種。一是“學習與工作分離”,二是“在工作當中學習”,三是“把學習放在工作中”。在微軟,據統計,員工的技能和知識,70%是在工作中學習獲得的,20%是從經理、同事處學到的,剩下的10%是從專業的培訓中獲取而來的。
“在工作當中學習”和“把學習放在工作中”是兩種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它們能使承擔某項業務的“門外漢”最迅速地轉化成“合格者”,並最終成為一個很“專業的”人才。那些能在工作中發現自己的弱項,並努力在工作中彌補自己所缺知識的人,可以從打工的經曆中學到最多。
1923年福特公司有一台大型電機發生了故障,全公司所有工程師會診兩三個月沒有結果,特邀請德國一位專家斯泰因梅茨來“診斷”。他在這台大型電機邊搭帳篷,整整檢查了兩晝夜,仔細聽電機發出的聲音,反複進行著各種計算,最後踩著梯子上上下下測量了一番,最後就用粉筆在這台電機的某處畫了一條線做記號。然後他對福特公司的經理說:“打開電機,把做記號地方的線圈減少16圈,故障就可排除。”
工程師們半信半疑地照辦了,結果電機正常運轉了。對此眾人都很吃驚。
事後,斯泰因梅茨向福特公司要一萬美元作為酬勞。有人嫉妒說:“畫一根線要10000美元,這不是勒索嗎?”斯泰因梅茨聽後一笑,提筆在付款單上寫道:“用粉筆畫一條線,1美元;知道在哪裏畫線,9999美元。”
這就是專家的水平。看上去,他個人所得的實在是太豐厚了,但如果仔細琢磨起來,這條線能夠畫得如此準確,凝聚了他多少心血?而且如果不是他畫準了這條線,福特公司為排除這一故障不知還要花出比這多多少的價錢呢!
總之,你要盡量學習本領,將它積存起來。你不需要表麵上的財富,可是你的內涵卻必須十分富足。
在選擇工作時,你要著重考慮的一點是,能否在工作中培養自己的一項專長。
小蔡和小薑是同時進某電腦公司的計算機係碩士畢業生,小蔡堅持不放棄計算機網絡專業,當了一名網絡開發工程師,小薑則應聘行政助理,放棄了計算機專業。在日新月異的計算機領域,小蔡跟上了發展的步伐,3年後當上了網絡工程主管,而小薑卻忙碌於無休無止的行政事務,徹底放棄了計算機技術。開始時小薑的收入要高於小蔡,可後來還不及小蔡的一半,當然在公司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及小蔡。
在工作中,有時暫時的薪水不是最重要的,應該考慮的是更長遠的方麵,譬如培養一項很強的專業能力。在某一個領域,公司必須依賴你,那你還擔心被同事打敗,或者被公司炒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