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工作不是掙錢而是掙未來,20幾歲明白工作的內涵(下)(3 / 3)

當然,對企業的熱愛不僅僅隻是一種感情上的東西,它更需要你轉化為一種行動。1997年,剛從清華大學畢業來到華為工作的嚴峻華經過收集資料和實際的市場調研後,給華為老總任正非寫了一封名為《千裏奔華為》的信,提出了華為存在的問題和發展建議。任正非讀後稱其為“一個會思考並熱愛華為的人”,當即決定提升他為部門經理。其實和嚴峻華一同被招聘的那些員工應該都有這個升遷的機會,但是為什麼隻有嚴峻華一個人得到了這個機會呢?其實正如任正非所言,嚴峻華是一個熱愛企業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將這種熱愛轉化為了一種行動,當然會獲得老板的青睞。

結果才是最重要的

在職場我們會發現,有時候並不是員工不盡力,但企業卻出現一係列問題,銷售量下降,質量波動,人心浮動,沒有業績。公司對員工自然很不滿意,而員工們也在疑惑:我這麼努力,且“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為什麼老板還是不滿意?

這就是我們很多員工在認識上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完成任務就是達到了結果。

事實上,老板交代你的任務就是要你得到結果,而不是任務本身。很多時候,任務本身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完成任務其實隻是現實結果的一個過程,但在因果邏輯上,他的確已經完成“任務”,即使沒有達到你的要求。這種矛盾,會導致下屬甚至整個公司都在找理由推卸責任,下屬找理由對付上級,上級找理由對付老板。因為隻要完成了任務,員工就有一萬個理由來說明,沒有達到結果不是自己的責任。

打個比方,你的上級讓你去某個地方選擇一個辦公地點,你去了以後,發現該地方已經全部出租,然後你回來彙報給你的上級,這就完成了任務。但是談到結果呢?似乎除了租不到辦公地點這樣一個不是結果的結果,再沒有別的了。同樣的,如果你來到這個地方,發現該地方已經全部出租,你進一步去考察,是不是有回旋的餘地,如果有,是什麼?如果沒有,在附近是否還有滿足類似條件的辦公地點……

然後將幾個方案提交給你的上級。大家有沒有發現其中的區別?

可見,任務是別人給予的批示,按照固化的思維方式去工作,成果是好還是不好,就另當別論了。而結果是經過自己努力而實現的好的成果。我們要懂得一個基本道理:對結果負責,就是對我們工作的價值負責;而對任務負責,隻是對工作的程序負責。我們永遠都要鎖定“結果”這個目標,而不是完成任務這個“程序”,因為“完成任務≠結果。”

著名企業戰略專家薑汝祥在《請給我結果》一書中,強調了“完成任務≠結果”這樣一個理念,轉錄如下:

我們要懂得一個基本道理:對結果負責,是對我們工作的價值負責;而對任務負責,是對工作的程序負責,完成任務≠結果!

薑汝祥在書中還提到了沒能為公司提供結果的行為,實際上是“有了苦勞,卻沒有功勞”。

比如,領導讓小王去買書,小王先到了第一家書店,書店老板說:“剛賣完。”之後又去了第二家書店,營業人員說已經去進貨了,要隔幾天才有;小王又去了第三家書店,這家書店根本沒有。

快到中午了,小王隻好回公司,見到領導後,小王說:“跑了三家書店,快累死了,都沒有,過幾天我再去看看!”領導看著滿頭大汗的小王,欲言又止……

什麼是任務?什麼是結果?買書是任務,買到書是結果。小王有了苦勞,卻沒有功勞,因為他沒有為公司提供結果。要知道公司是靠結果生存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滿足於苦勞,滿足於“我盡力了,結果做不到我也沒辦法”,那麼公司靠什麼生存?客戶會因為公司員工辛苦但沒有提供優質產品就付錢給你嗎?

小王買書,去買是任務,買到書是結果。小王的確跑了三家書店都沒有書,這就意味著小王已經付出了勞動,卻沒有結果。如何讓自己的勞動不白費?隻要小王執著地要結果,就有很多可行的辦法:

方法一:打電話問其他書店是否有這本書,這樣可以大大節省跑書店的時間。

方法二:向書店打聽,或者上網查這本書是哪家出版社出的,直接向出版社郵購。

方法三:到圖書館查是否有這本書,如果有,就問領導願不願花錢複印。

但小王這麼做了嗎?沒有!為什麼他不這麼做?是因為他腦子中有一個思想,你安排我做這件事(任務),我就做了這件事(任務),我隻對事(任務)負責,我不對結果負責。但公司真正想要的是做事(任務)嗎?不是,公司要的是這件事的結果!

做事,一般隻看結果,不關注過程。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是一些沒把事情做成還想讓別人記功的人喜歡的理由。如果目標沒有達到,所有的原因都不能成為原因。不管黑貓、白貓,隻有抓到老鼠才是好貓。這也是以功勞論英雄。

作為一名員工,我們強調的不應該是過程,而是結果,事情沒有成功,就不需要為自己找任何理由。因為,結果才是最重要的。

德國安聯公司是德國的保險巨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綜合性保險公司之一。安聯總裁經常對他的助手們說的一句話是:“永遠隻用你們的保險業績單來談問題。”無論哪一家優秀的公司,在評定員工、測定公司業績時,它所依據的都是實實在在的結果。任何一個公司的崛起和員工個人的成功都是由一磚一瓦的事實結果組成的,從來沒有人能夠靠臆想去獲得絲毫的收獲。

不錯,整個市場是一個過程,任何活動都是一個過程,但是這樣的過程的最終目的卻是結果。

工作過程隻有達到了它應該實現的結果才能夠真正有效。在公司中,任何行動如果沒有事實結果說話,它對整個公司來說並沒有多少價值。沒有結果而尋求借口的過程不過是浪費時間,隻有真正出結果才能為團隊、個人和公司創造價值。在團隊中工作,不用太多的解釋,主管與公司看重的是你真正做到的一切,而不是你做錯後的喋喋不休。市場競爭是無情而激烈的,你需要拿出你的結果,拿出你的成績。要麼做到,要麼出局,這就是高效社會、高效公司的要求。

世界隻相信結果,警惕給自己軟弱的理由。實際上,這個世界充滿了太多的為失敗和不努力而尋找的借口,“過程是最重要的”,“隻要出發點是好的”……這些語句似乎滿是真理,而且很多人還被它們所蒙蔽,似乎在這些話語中找到了真理,找到了安慰,然而他們忘了一個最重要的事實,即我們的世界由事實組成,任何空幻的說法都隻不過是軟弱的人為了安慰自己而對自我和世界的虛構。

要做一個真正優秀的員工,要為公司真正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就必須接受這樣一個現實:這個世界最終有作用的是你工作的結果,你所做的一切最終影響公司與自己的同樣是你工作的結果,而不是其他。世界隻相信結果!

有些事不必老板交代

有一家兄弟三人均在一家大公司任職,他們崗位一樣,薪水卻有差別,大兒子最多,二兒子次之,小兒子最少,他們的父親為此找到了公司經理。

總經理說:“我現在叫他們三人做一件事,你隻要看他們的表現,就可以得到答案了。”總經理先把小兒子叫來,吩咐說:“現在請你去調查一艘剛進港口的貨船。船上貨物數量、價格和品質,你都要詳細地記錄下來,並盡快給我答複。”

小兒子將工作內容記下來後,就離開了。5分鍾後,他又出現在總經理辦公室。他是利用電話詢問的,很快完成了任務。

總經理再把二兒子叫來,並吩咐他做同一件事情。二兒子在1小時後,回到經理辦公室。他是坐公交車往返的,並且將船上的貨物數量、品質等做了一份報告。

總經理再把大兒子找來,吩咐他再去詳細調查。大兒子說可能要花點時間,然後走了。3小時後,大兒子回到公司。

他首先報告經理吩咐了解的基本情況,然後說,他已將船上最有價值的貨品詳細記錄下來,為了方便總經理和貨主訂契約,他已請貨主明天上午10點到公司來一趟。回程中,他又到其他兩三家毛皮商公司詢問了貨的品質、價格,並請可以做成買賣的公司負責人明天上午11點到公司。

這位父親看了三兄弟各自的表現後,無話可說。

許多人都是抱著“一個命令、一個動作”的工作態度,但公司並不需要這種“等待命令型”的員工。每個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員工勇於負責,帶著思考工作。對於隻知機械完成工作的“應聲蟲”,沒有人會欣賞,老板也會毫不猶豫地將他們剔除在考慮之外。隻有那些積極主動,比常人付出雙倍甚至是更多的智慧、熱情、責任和創造力,把任務完成得比預期還要好的人,才是他們真正要找的人。

在現代社會,聽命行事雖然相當重要,但個人自發的精神更應受到重視,許多公司都努力把自己的員工培養成自發的人。所謂自發,它就是沒有人要求你、強迫你,你卻自覺而且出色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成功的人很早就明白,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主動爭取,並且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沒有人能保證你成功,隻有你自己;也沒有人能阻撓你成功,隻有你自己。

有一位領導說:“像無數的年輕人一樣,我在青少年時期和大學時代做過許多的工作。修理過自行車、賣過詞典,做過家教、書店收銀員、出納。大學期間,為了賺取學費,我還給別人打掃過院子,整理過房間和船艙。由於這些工作都非常簡單,我曾認為它們都是單調而廉價的。我後來發現自己的想法完全錯了,事實上這些工作默默地給了我許多珍貴的教誨,不管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能從中學到不少經驗。比如在商店工作時,我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完成了老板給我布置的任務——把顧客的購物款記錄下來。一天,當我與別的同事閑聊時,老板走了過來,掃了一下周圍,然後示意我跟他走。他接下來一語不發地開始整理那批已經訂出去的貨,然後又把櫃台和購物車清空了。這一切讓我感到驚奇,整個人都呆住了。他要我和他一起去做這些,我並不因為這是一項新工作任務而感到驚詫,而是表示我將一直這麼做下去,可是以前誰也沒這麼要求我——現在也一樣。這件事徹底改變了我的觀念。它讓我變得更優秀,而且讓我明白了不僅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應該再多做一點,哪怕沒要求我這麼做。當我這麼認為時,原來我覺得枯燥的工作開始變得有趣起來。我開始更努力和更主動地工作,這使我學到了更多的東西。我上大學後離開了那家商店,但從那兒學到的經驗對我一生都有著深深的影響。”

不必老板交代,主動地去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一定會讓你獲得不錯的聲譽。這一無形資產對你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對你鞏固自己的位置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因為當你的老板把你和那些沒有提供此種主動性服務的人相比較的話,你們之間的差別是十分明顯的,你自然是處於優勢。那麼,鞏固你所在的位置便是水到渠成了。

有一個替人割草打工的男孩打電話給布朗太太說:“您需不需要割草?”布朗太太回答說:“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男孩又說:“我會幫您拔掉草叢中的雜草。”布朗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已經做了。”男孩又說:“我會幫您把草與走道的四周割齊。”布朗太太說:“我請的那人也已做了,謝謝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男孩便掛了電話。此時男孩的室友問他說:“你不是就在布朗那兒割草打工嗎?為什麼還要打這個電話?”男孩說:“我隻是想知道我究竟做得好不好!”

在我們的周圍,常有許多的人習慣於尋找一些自認為正當的理由而放下手頭的工作。如:事情根本沒有解決的辦法,無論怎樣努力都隻是白搭;老板太苛刻,不值得我們去拚命;拿一分錢做一分事,等等。而這一切所造成的後果是:懶惰傷害了企業但更深地傷害了自己。一個人不能自發地完成工作是對自身潛力的浪費,久而久之,人們會因此低估你的能力,企業不再把重任交付給你,這時你即使有蓋世本領,人最寶貴的資產——自信與信任都已喪失殆盡。

主動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行動,一種美德。那些積極主動去做好本職工作的人,不管在哪一行都會有很好的前途。而在工作中缺乏主動的人,其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往往都是處於情緒低落狀態。於是,他們很容易遭到他人的輕視。

“等我有空的時候再說吧。”這是沒有進取心的人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到底有沒有所謂的“空”的時間呢?其實這句話的實質是在推脫。如果一名員工在工作時,說出類似的話,則意味著:他不是主動、自發地去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而是在老板交代了之後還不會立即行動去完成老板分配的任務。這種類型的員工,能否鞏固自己的位置可想而知。

無論任何行業,想攀上頂端,都需要在成功之前,主動地、默默地積累很長時間,需要漫長的規劃和踏實的努力。要想登上成功之梯的最高階,你就要永遠以積極主動的精神去麵對你的工作,縱然是麵對毫無挑戰和毫無興趣的工作。

對於主動做事的人來說,有些事是不必老板交代的。

邁克·道爾在一家肥料廠工作,後來被提升上來完全是因為他做事的態度。

他最初是在一個懶惰的秘書手下幹活,那秘書總是把事推給手下的職員來做。他覺得邁克是一個可以任意支使的人,某次便叫他編一本老板去歐洲時用的密碼電報書。

那個秘書的懶惰使邁克·道爾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他不像一般人編電碼一樣,隨意簡單地編幾張紙,而是編成一本小小的書,用打字機很清楚地打出來,然後好好地用膠裝訂好。

當那個秘書將它轉交給老板時,老板一看就知道不是秘書做的,便要求見做這個密碼本的人,並問:“你怎麼把我的電報本做成這樣子呢?”

邁克·道爾回答:“我想這樣你用起來會覺得方便些。”

過了幾天,邁克·道爾便坐在前麵辦公室的一張寫字台前;再過些時候,他便代替了以前那個上司的位置了。

無疑,邁克·道爾是一個積極主動的人,老板沒有交代他怎麼做,而他仍然做好不是自己分內的事,因而他獲得了提升。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一個消極被動的人,他們可能聽到上司的要求後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我從哪兒找到密碼電報?”“哪些圖書館會有這樣的密碼電報資料?”“這是我的工作嗎?”“為什麼不讓小王去做?”“急不急?”“明天交給您行嗎?”在追問了幾個問題後,若上司要求現在就要這些資料時,他會隨便簡單地編幾張紙,完成任務了事。

此時此地,如果你就是老板,你必定會對這個家夥隨便交來的資料不放心,必會經過自己的核對和確認後,才放進自己的公文包。

老板交代的事,可以做好,也可以做壞;可以做成59分,也可以做成95分。但隻有自發的人,才會把工作一次做到位。積極主動的人實際完成的工作,往往比他原來承諾的要多,質量要高。因此,這樣的人永遠不缺少加薪和升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