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你不是一個人戰鬥,20幾歲揮別獨行俠的日子(1 / 3)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再偉大的人物,也不可能單槍匹馬闖世界。“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這就是合作的力量。因為合作,可以集思廣益,集思廣益不僅可以打破不可能的堅冰,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跡,還會帶領人們走進前所未有的新天地,集思廣益同樣能夠激發每一個人的潛力,化不可能為可能,化腐朽為神奇。

成功者要有團隊精神

5個人打的籃球,6個人打的排球,8個人劃的賽艇,9個人打的棒球,11個人踢的足球,左右勝負的關鍵都在於合作。假如合作不好,那麼盡管有一兩個明星選手也未必能夠獲勝,工作中也是如此。通常情況下,一項工作需要許多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每個人負責不同的內容和環節,團體的協作精神很重要。

何謂團隊呢?團隊就是一群擁有互補技能的人,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達成目的,並固守相互間的責任。

我們所說的團隊精神,首先需要有一定的個人才能為基礎,因為團隊的目的不是單純意義上的集結,而是優勢資源的整合與發展,然後就是合作能力。一位資深人力資源專家曾對團隊精神的能力要求有這樣的觀點:要有與別人溝通、交流的能力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

1.合作是團隊精神的核心

如果你肯留心觀察並思考的話,會發現21世紀的成功者將是全麵發展的人、富有開拓精神的人、善於與他人合作共處的人。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教育必須圍繞四種基本能力來培養新一代。這四種基本能力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其中,學會共同生活是指要培養下一代在人際活動中能與人合作、共享合作成果的品質和能力。在未來社會中,隻有能與人合作的人,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美國學者朱克曼做過一項研究,他發現自1901年諾貝爾獎金頒發以來的75年、286位獲獎者中,2/3的科學家是與人合作而獲獎的。他又以25年為一段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與人合作獲獎的比例呈明顯遞增趨勢:第一個25年為41%,第二個25年為65%,第三個25年竟達到79%。這就有力地說明,科技越發展,越需要具備與人合作共處的良好品質,才能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沒有互相關心、支持與合作,就很難取得事業上的成功。

現代企業要使自身處於最佳發展狀態,合作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招聘人才時把團隊精神作為一項重要的考察指標。一位資深人力資源專家說,團隊精神有兩層含義,一是與別人溝通、交流的能力,二是與人合作的能力。而合作則是團隊精神的核心。

一次,鬆下運動隊和日立運動隊進行攀岩比賽。鬆下隊強調要賣力氣,注意安全。日立隊在一旁,沒有做太多的士氣鼓動,而是一直在合計著什麼。比賽開始了,鬆下隊在全過程中幾處碰到險情,盡管大家齊心協力,排除險情,完成了任務,但因時間拉長最後輸給了日立隊。那麼日立隊在比賽前合計著什麼呢?原來他們把隊員個人的優勢和劣勢進行了精心組合:第一個是動作機靈的小個子隊員,第二個是一位高個子隊員,女士和身體強壯的隊員放在中間,靠後的是具有獨立攀岩實力的隊員。於是,他們迅速完成了任務。可見,一個懂得合作的團隊要比一個隻賣力氣的團隊堅強得多。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當舒馬赫、阿隆索這些著名的F1賽車手在冠軍領獎台上揮灑香檳、慶祝勝利的時候,你是否知道他們身後有著一個龐大的支持團隊?賽車中途進站一次,需要22位工作人員的全力參與:12位技師負責換輪胎;一位負責操作前千斤頂;另一位負責操作後千斤頂……這一切需要在8到14秒內完成。是夥伴,鑄就了領獎台上的無限風光。

舉世矚目的嫦娥一號登月計劃,直接參與工程的就有五大係統的科技人員共17000多人,間接給予支持的單位和個人則不計其數。正是眾多事業夥伴10餘年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讓千百年來的美麗神話變成了令人激動的事實。

2.學會與大家分享

索尼公司董事長說過:“我聘請的高級員工在智商上可能不是一流的,但在合作意識方麵卻是極佳的,正是他們的真誠合作,索尼公司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顯然他把輝煌與成功看成是眾人合作的結果,並能與所有的合作者分享合作的成果。

要想擁有一個通力合作的團隊,分享是必不可少的。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要學會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教訓、信息、心得……

陳先生是某電子公司高薪聘用的一位信息管理員,一年過去了,陳先生在工作中表現突出,技術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每次均能夠按計劃、保證質量地完成項目任務。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對他來說是小菜一碟。公司對陳先生的專業能力非常讚賞,有意提升他為項目主管。然而,在考察中公司發現,陳先生除了完成自己的項目任務外,從不關心其他事情,而且對自己的技術保密,很少為別人答疑,對分配的任務有時也是挑三揀四,若臨時額外追加工作,便表露出非常不樂意的態度。另外,他從來都是以各種借口拒不參加公司舉辦的各種集體活動。如此不具備團隊精神不懂得合作的員工,顯然不適宜當主管。於是,陳先生失去了一次升遷的機會。

像陳先生這樣“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員工,說得好聽一點是獨立有個性,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過於自我,太自私。這樣的員工顯然是不受現代企業歡迎的。一個現代企業最大的目標是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最大的價值,試想一下,一個員工在為企業創造價值的時候還留有餘地,假如你是老板,你會喜歡這樣的員工嗎?

在這個信息時代,其實每一位成功者的輝煌背後都凝聚著一個精誠合作的團隊。無論是在競爭激烈的生意場上,還是在緊張忙碌的辦公室裏,抑或是揮汗如雨的健身房中,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都越來越多地倚重於每個參與者的經驗分享和智慧貢獻。信息時代使得人類的知識與經驗得到極快的複製與傳播,也使得任何一項工作的專業度與複雜度都極大地提升,一個人單純依靠自己所擁有的有限知識已難以取得成功,而唯有與周圍人群建立起交流、分享和協作的夥伴關係,才能夠到達成功的彼岸。如果你樂於和眾人分享,也一定能夠得到別人的投桃報李,既能在捉襟見肘的時候得到幫助,也能在團體中樹立良好形象,何樂而不為呢?

與人合作其樂無窮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這是人們從生活中得出的寶貴經驗。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須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在現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隻靠一個人打拚天下是不現實的,我們必須要有與人團結合作的精神,才能夠發揮集的優勢,在事業上取得成功。

人類的優勢在於合作,如果不懂得合作,或放棄與他人合作的機會,你便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老虎可謂高大威猛,但是它獨來獨往,離群索居,所以很害怕人的合作力量。

智者不把自己與大眾隔離,而是努力地融於大眾之中,與大家團結合作。

常言道:孤掌難鳴。一個進入社會生活的人,必須尋求他人的幫助,借他人之力,促成自己。一個沒有多少能耐的人必須這樣,一個有能耐的人也必須這樣。就算我們渾身都是鋼,也打不了幾個鉚釘。

漢高祖劉邦,是一個善借他人之力者。劉邦出身卑微,學無所長,文不能著書立說,武不能揮刀舞槍,但他天生豪爽,善於用人,膽識無雙。早年窮困之時,他身無分文,卻敢出入酒館、獨坐上賓之位;押送囚徒時,居然敢私違王法,縱囚逃散;以後斬白蛇起義,雲集四方豪傑,無論哪種背景的人,最後都為他所有。如韓信、彭越、英布等,這些威震天下的英雄悍將,原先都是他的死敵項羽手下的人。至於劉邦身邊的謀臣武將,如蕭何、曹參、樊噲、張良等,都是他早期的朋友,他們在楚漢爭戰中,勞苦功高,最終幫助劉邦建立了漢王朝。也可以說劉邦借力他們成就了自己的帝王之業。

人們常說的優勢互補,應當適用於人際關係網的構造。本來,你有這方麵的優勢,在另一方麵可能存在不足。打個簡單的比方,你會著書立說,但你未必在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麵樣樣精通,那麼,你不精通的領域,或者你根本不懂得的領域,就需要有在那些方麵精通的人的幫助。所謂優勢互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你用你的優勢,去彌補他人的劣勢;以此換取他人以自己的優勢來彌補你的不足。

不要迷信單打獨鬥

透過《三國演義》,曹操失道寡助,劉備得道多助,我們完全可以窺出這樣一條人生哲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者,就算“天時”、“地利”占盡,沒有“人和”仍然可能功虧一簣;弱者,哪怕隻具“人和”,仍然有一爭的機會。

這對我們當下的現實生活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你可能擁有“天時”,你運氣很好,機會總是光顧你;你可能占據地利,你做的行業是當下最流行最火爆的行業;但是我要說的是這些都不如“人和”,唯有“人和”是成事的最得力助手。當你擁有了無數得心應手的朋友,即便開始你貌不驚人、一文不值,你仍然可以鯉魚跳龍門、麻雀上梧成鳳凰。

有一句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這便是“人和”的積極意義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寫照。

縱觀芸芸眾生,總會有那麼一些人自以為實力強大,便以為憑借個人的能力,完全可以搞定一切。殊不知這種心態是最不可取的,這根本就是不自量力,因為做生意不是單打獨鬥,任何事都不可能僅僅靠自己就能做成。

社會化大分工的時代,本來就蘊涵了合作才能共贏的本意。人是社會的動物,唯有融入社會,依靠社會的力量才能做得成事情。作為商人也必須依靠眾多的朋友才能做成生意,從而盈利。

千萬不要輕信“單打獨鬥”的力量,這種心態隻會害人害己。一個人之於商場如滴水之於大海,實在微不足道。一個人終其一生,頂多在一兩個領域頗有建樹,大多數領域對他來說,都是未知,都是零,要想做成更多的事,做成更大的事,隻有依靠群體,依靠眾多人的合力才能實現。

那些成功的人從來不認為自己的成功是“單打獨鬥”出來的,比爾·蓋茨曾說: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更多的成功人士在為我工作。牛頓也承認其之所以看得比別人遠,是因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個人之所以成功,其背後一定有一個團隊在支持他,關注娛樂圈的人都知道,每一個當紅明星其背後往往都有一個實力雄厚的大公司支持。電影明星離不開製作群,也離不開攝影組和眾多演員的合作。歌星也不是張張嘴就聲名鵲起了,他得有作詞、作曲的人,得有人為他出唱片,有人為他宣傳,這樣他才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當下是一個合作的時代,沒有合作,成功無從談起。

張瑞敏領導下的海爾一向是國人的驕傲,可是,偉岸如海爾也是憑借團結的力量才走到今天的。海爾的每一單生意,沒有合作都無法進行。比如有一次,某德國的經銷商要求海爾務必在2天之內將貨物送到,否則他們就取消訂單。海爾人當然知道這2天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在德國經銷商打來電話的當天,他們就必須將貨物裝船。這簡直是無法實現的。

然而,此刻海爾迸發出了強大的力量,他們分工合作、齊頭並進,聯係船期的聯係船期、調貨的調貨、報關的報關,全部都投入到這場“戰鬥”中。當天下午五點半,當德國經銷商收到海爾發貨的消息後,非常震驚,繼而由衷地表示感激。

正是這種合作的強大力量,最大程度地調動起員工的積極性。海爾在奉獻出最好的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也贏得了最大的榮譽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