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之所以成為機遇,是人們在生活中偶遇知音,被某人提攜,或者緊要關頭經受了困難的考驗,使之得以嶄露頭角,從此踏上成功之路。機遇就像原料、勞動力或財力等商業元素一樣的真實,但是隻有你看得見它的時候,它才存在。一句話,機遇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機是一條線,遇是一個點
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經典作品《堂吉訶德》中有一句經典台詞:“有關著的門就有開著的門。”那扇為我們敞開著的大門,就是機遇。
學會把握機遇,這是人生的一大重要課題。時機的珍貴,就在於它稍縱即逝,得來不易;時機的價值,就在於它創造機緣,走向輝煌。
機遇的出現是沒有規律可以遵循的。善於抓住機遇的人,處處是機遇;輕視機遇的人,即使良機來敲門,也會錯過。
有一位單身漢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哪怕隻有一次也好。於是他開始日複一日地向神靈祈禱。他的誠意終於感動了天神。
一天晚上,幸福女神敲開了單身漢家的大門,單身漢十分高興,連忙請她入內。可是,美麗的幸福女神卻指著她身後的另一位醜陋的女子說:“還有一位,這是我的妹妹,我們是一起出來旅行的。”
單身漢驚訝地看著這位奇醜無比與幸福女神天壤之別的女子,疑惑地問女神:“她真是你的親妹妹嗎?”
“是呀,她是不幸女神。”
單身漢聽了之後,便說:“請您進屋裏來坐,不過,還是請她先回去吧。”
“這怎麼行,我們無論走到哪裏,都是連在一起分不開的,我不能單獨留下來!”
幸福女神見單身漢猶猶豫豫,便說:“若有不便,我們隻有告辭了。”
最後,單身漢不知所措地望著姊妹兩人飄然而去的背影,錯過了得到幸福的機遇。
在做事時,我們也難免像這位單身漢,當幸福女神前來光顧時不能把握住機遇。如果把機遇看成是某種資源的話,我們會發現機遇的損耗最大。
《人生成本論》一書這樣解釋“機遇”:“生命的流程像一條線,機遇則是一個點,沒有流程線,就沒有機遇的點。或者可以這樣說,‘機’是一條線,‘遇’是一個點。‘機’未必都能夠遇,‘遇’則必須有機。‘機’是為‘遇’交付的成本,‘遇’是‘機’的結果。”作者接著用具體的事物進一步說,人們曾有過一個比喻,把握市場好比老鷹捕兔子,市場機遇稍縱即逝。要捕捉到狡猾的兔子,老鷹必須做到穩、準、狠。機遇好像兔子,它是動態的,絕不是靜止的,機遇的性格就是誰也不等待。老鷹在天上盤旋,隻能說是“機”,老鷹捕捉到兔子那一刹那才是“遇”。
客觀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伴隨著這一發展過程的機遇也是不斷出現,不斷消失的。客觀世界生生不息,機遇也永無止境。對機遇必須有認識能力,有駕馭能力,不要與機遇擦肩而過。
坐等機遇上門是消極的做法
機遇偏愛那些有所準備的大腦。人生要能掌握機遇,所以當機遇來臨時,必須多去嚐試,若沒有心理準備,即使再好的機遇也會溜掉。機遇一旦失去,便難以找回。
有的人一味地把自己的不如意歸結為“運氣不好”,這隻是給自己的疏懶找個借口。如果你在失敗者的隊伍中詢問他們失敗的原因,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會說,他們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沒有機遇,沒有人幫助、提拔他們。他們會說,優秀的人太多了,高等的職位已被別人占據,一切好的機遇都已被別人捷足先登,所以他們毫無機遇了。
能夠成功的人卻不會如此推托。他們默默地工作,他們不怨天尤人。他們穩紮穩打,他們不指望別人的幫助,他們依靠的是自己。
在一次勝利之後,有人問亞曆山大:“假如有機遇,你想不想把第二個城堡攻下來?”“什麼?機遇?我從來不等待機遇,我會去製造機遇!”
一般人等待機遇以至於成為一種習慣,這真是很可怕的事。工作的熱情與精力,就在等待中逐漸消磨。那些不肯工作而隻會胡思亂想的人是根本看不到機遇的,隻有那些勤懇工作奮發向上的人,才有看見機遇的可能。
有一個不會遊泳的人來到海邊,他認為即使他不會遊泳也不會淹死,因為他相信上帝會在重要時刻來解救他。就在他快被淹死的時候,有一艘船經過,船上的人叫他趕快上船,他回答:“不用了,上帝一定會來救我的。”這個人一直在海中掙紮,這時又來了另一艘船,船上的人又叫他趕快上船,他還是回答說:“不用了,上帝一定會來救我的。”
正在這千鈞一發的生死關頭,空中飛來了一架直升機,一根繩子從空中放了下來,機上人員告訴他:“朋友快上來吧!你會被淹死的。”這個人還是回答說:“不用了,上帝一定會來救我的。”因為他錯過了許多獲救的機遇,最後還是被淹死了。到了天堂,他很不服氣地責問上帝為什麼不肯來救他?上帝說:“你胡說八道,我派了兩艘船、一架直升機,是你自己沒有把握住機遇。”
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許已經有許多機遇在等待著我們,或許機遇就在眼前;或許在你的問題當中,就隱藏了一個機遇,然而,你卻一直忽略了它們。
也許機遇在你目前這份工作中,有些人經常換工作,總是覺得公司不對,老板不對,主管不對,產品不對,製度不對,服務係統不對,他從來沒有想到問題可能在他自己身上。因此,不管怎麼換工作,問題還是在他自己身上,問題沒有解決,所以對他來講,一點都沒有辦法突破。
你不妨從身邊開始,找尋下一個成功的機遇,或是掌握住現在的機遇,把它做到最好。
機遇不會主動上門,坐等是消極的做法。屠格涅夫說:“等待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什麼事也不做地空等,另一種是一邊等,一邊把事情向前推動。”也就是說,在機遇還沒有來臨時,就應事事用心,事事盡力。
南方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朱清時在大三時被分配到青海做鑄造工人。其他分配到廠裏的同學大多放棄了學業,整天打撲克、喝酒,但朱清時依然堅持學習數理化和英語。6年後,中國科學院決定在青海做一個重要的項目,這時,朱清時脫穎而出,開始了他輝煌的事業。
很多人可能說朱清時運氣好,因為被分配到缺乏人才的青海才有這樣的機會。但是,如果他沒有積極地學習,也無法得到這個機遇。所以,隻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在機遇來臨時緊緊抓住,取得成功。
如果遭遇苦難或挫折,要學著把挫折轉換成動力而不是一遇到困境就躲在陰暗的角落裏怨天尤人,更不要在需要立即行動的時候猶豫不決,人生不能用這種消極的方式度過。人終要麵對自己,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因此,一定要在平時做好充分的準備,掌握足夠的信息,以便在必要時做出最好的抉擇,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機遇。
當機遇出現時要敢於冒險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於冒險,敢作敢為,是成功者的一個重要特征。而失敗的人要求永遠不犯錯,這其實正是什麼也做不成的原因。就好像一封信始終不寫因為還沒想到恰當的措辭,萬一永遠想不起來,不是永遠也寫不成了嗎?所以,如果是這樣的話,就需要改掉這種壞習慣。
一位社會學家曾精辟地將社會人群分為以下四類。
第一類人像醫生。他的大部分時間是用來對付已經發生的問題和當前棘手的難題,即所謂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此類人對尋求機會也不積極。
第二類像火車司機。他隻能在既定的軌道上定時定點定方向地行駛,他的最佳工作效果隻不過是將指派的工作完成得盡善盡美。此類人對機會沒有強烈的反應。
第三類像農民。他總是希望在有限的土地上取得最大的收益。這類人善於鑽營,不過他的活動區域隻限於一定的範圍,缺乏冒險精神。
第四類人像漁夫。這類人最敢於冒風險,作業範圍廣,但不能保證一定有收獲。這類人是最積極地發掘機會和最敢於冒風險的人。
機會隻屬於能夠積極發掘機會和敢於冒風險的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風險小,許多人都會爭先恐後地追求這種機會;如果風險大,許多人就會望而卻步,甚至連想都不敢想,這是少數敢於冒風險者獲得最大利益的好時機。所以,也可以說,機遇有時就是對人們所承擔的風險的相應補償。
當然冒險不等於莽撞,在冒險中需有謹慎的態度。有了謹慎的態度,跌跤肯定會少一些。當然,在複雜多變的現代社會,處處謹小慎微,不敢去做前人未做過的事,不敢去攀登前人未曾攀登過的高峰,就無從體驗冒險的刺激與成功的喜悅,結果隻能是永遠也不會有什麼作為。
歌德年輕時希望成為世界聞名的畫家,為此他一直沉溺於那變幻無窮的世界中難以自拔。40歲那年,歌德遊曆意大利,看到了真正的造型藝術傑作後,他終於恍然大悟:放棄繪畫,轉攻文學。雖然他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一種冒險,但他認為自己已無退路。
經過不斷的學習和摸索,歌德日後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縱觀古今中外名人的成才史,大多數人都有過冒險的經曆,馬克思曾經是詩人、魯迅曾去日本學醫、安徒生曾是演員,但他們比常人高明的地方在於:他們不怕冒險,能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方向。
從冒險到成功需要一個過程,甚至是一個痛苦的、付出了艱辛代價的探索過程。歌德曾感慨道:“要發現自己多不容易,我差不多花了半生光陰。”
在我們身邊確有不少人,他們為偏見與迷信的桎梏所束縛,盲目到不知自由,反而說別人不自由。冒險與危機具有深層次的關聯,危機就是危險之中蘊藏著的機遇。機遇與成功,往往存在於危險之中。你想要美好的機遇嗎?你想要事業的成就?那就要敢冒風險,不要瞻前顧後,不要害怕失敗。
沒有行動就永遠沒有機遇
失敗者談論起別人獲得的成功,總會滿腹不平地說:“人家如何如何憑運氣……趕上了好時光……”他們不采取行動,總是期待有一天他們會走運,期待成功降臨在自己頭上,他們認為成功者總是一帆風順的,而自己的命運總是一路紅燈。他們除了怨天尤人之外,什麼也不去做。成功者從來不等待,不拖延,更不會等到“有朝一日”再去行動,而是今天就去做。他們忙忙碌碌幹好一天之後,第二天又接著去幹,不斷經曆著努力、失敗,直到取得成功。
要想抓住機遇,就必須立即行動。積極行動才能抓住機遇。沒有行動就永遠沒有機遇。立即行動的決定能使你夢想成真。
有“中國雞王”之稱的大連韓偉企業集團創始人韓偉就是因為抓住了機會而一舉成功的。1956年,韓偉出生於大連三澗堡鎮東泥河村一戶農民家庭。他讀書不多,僅初中畢業。他有著不錯的木匠手藝,並略懂畜牧知識,因此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被招為三澗鎮畜牧助理員。1984年韓辭職下海,創業本金為從親友處借來的3000元,豢養蛋雞50隻;同年底,韓從銀行貸款15萬元,開始興辦養雞場,一舉成為大連最大的養雞專業戶,同時亦成為大連負債最多的個體戶。此舉所冒風險極大,而最大風險在於銀行。他之所以能在無抵押的情況下從銀行貸出如許一筆巨款,原因在於當時大連市正在大搞“菜籃子工程”,他的雞場擴建計劃正是“急政府之所急”。在政府支持下,韓很快又貸款集資208萬元,建起一座占地44畝,建築麵積8000平方米,飼養8萬隻雞的現代化養雞場。從這一點說,韓偉不愧為一個順時而動,把握政策機遇的弄潮兒。雞場第一年產值便達210萬元,這也是韓偉掘得的第一桶金。他目前個人身價據估計達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