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天氣逐漸由熱轉涼、轉燥,人體的代謝也漸趨平緩,養生進補也要依據這些規律進行。
天氣轉燥轉涼固然再無夏日炎熱潮濕之弊,令人感到舒適,但如果轉化太快太劇烈的話,人體也會適應不了,體內的陰陽平衡就會被破壞,表現出涼燥之邪傷人為患,所以《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食”。
另一方麵,秋季雖然由熱轉涼,但夏季餘熱時有反複,部分人群由於夏季調理不當或受暑熱太過,到秋天後體內仍有夏季餘火未消,當氣候轉燥後,變成燥火為患,出現口幹、咽燥、咳嗽、皮膚幹燥等症狀。對這樣的情況,就需以清平滋潤為主進行調理,不宜過食煎炸動火之品。
中醫還認為,秋季天氣肅殺,“在髒屬肺”,而肺為嬌髒,喜潤惡燥,無論是初秋溫燥,還是深秋涼燥,都容易傷肺致病,調理進補當以滋潤為主,並根據天氣寒溫及個人身體狀況選擇相應涼性、溫性或平性藥膳,以達到滋潤益肺,祛邪強身之效。雖然如此,但由於肺髒屬金,惡熱喜涼,故秋季養生調理藥膳還是以平性和涼性為多,溫補之品相對較少用。
以下介紹的藥膳,是供秋季養生調理的常用之品。
芝麻兔(平)
【配方】黑芝麻30克,兔1000克,蔥、薑、花椒、芝麻油、味精、鹵汁各適量。
【功效】補血潤燥,補中益氣。適用於秋季進補之用,可用於肝腎不足、須發早白、消渴羸瘦、便秘、腰膝疼痛等症。
【製作】
1.將黑芝麻淘洗幹淨,放入鍋內炒香;兔肉去淨皮、爪、內髒,洗淨。
2.將兔肉放入鍋內,焯去血水,撇沫後,放入蔥節、薑片、花椒等,將兔肉煮熟撈出,稍涼,再放入鹵汁鍋內,用文火鹵製1小時,撈出晾涼,剁成2厘米見方的塊,裝盤。
3.將碗內放味精、麻油調勻,邊攪邊將黑芝麻放入,然後澆在兔肉上即成。
【食法】佐餐食用。
【宜忌】各種體質人士均可服食。
【解析】黑芝麻既是藥物又是食物,味甘性平,歸肝、腎、大腸經,具有補益精血,潤燥滑腸之功效;兔肉又名美容肉,性平味辛,具有補中益氣的功效。二者共烹,是秋天之美食,具有較好的潤燥,補血,益氣之功效,非常適合各種人士秋季經常食用。
玉米須燉龜(平)
【配方】玉米須100克,烏龜1隻,蔥、薑、鹽、黃酒各適量。
【功效】養陰補血,利水降壓。適用於口渴神倦、高血壓、糖尿病等症。
【製作】
1.將烏龜放入熱水盆中,排出尿水,再放入開水盆中燙死,去頭、爪和內髒;玉米須洗淨,裝入紗布袋內,紮緊袋口。
2.將烏龜、藥袋放入沙鍋內,加薑、蔥、食鹽、黃酒、清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後,轉用文火燉熬至熟即成。
【食法】佐餐食用。
【宜忌】任何體質人士均可服食。
【解析】玉米須味甘性平,具有利尿、泄熱、利膽之功效;烏龜味甘、鹹,性平,有滋陰潛陽,補腎健骨功效,《本草綱目》稱其“以養陰也”。玉米須與烏龜同烹,則可發揮養陰利尿的功效,可用於秋季調補之用,對高血壓、糖尿病等病證有一定的調治功效。
菊花肉片(涼)
【配方】鮮菊花100克,豬瘦肉600克,雞蛋3隻,雞湯、食鹽、白糖、黃酒、胡椒粉、芝麻油、薑、蔥、水豆粉、豬油、味精各適量。
【功效】祛風,清熱,平肝,明目。適用於虛風上作之頭昏頭痛、眼花幹澀等症。
【製作】
1.將豬瘦肉切成薄片;菊花瓣用清水輕輕洗淨,用涼水漂上;薑、蔥洗淨後,切成絲,雞蛋去黃留清。
2.將肉片用蛋清、食鹽、紹酒、味精、胡椒麵、澱粉調勻漿好。另用小碗放食鹽、白砂糖、雞湯、胡椒粉、味精、濕澱粉、芝麻油(少許)兌成汁。
3.將炒鍋置武火上燒熱,放入豬油待油五成熱時,投入肉片,滑散後倒入漏勺瀝油。將鍋置火上,放熟油20克,待油溫五成熱時,放入薑、蔥稍煸,即倒入肉片,烹入紹酒,把兌好的汁攪勻倒入鍋內,先翻炒幾下,放入菊花瓣,翻炒均勻,即可。
【食法】佐餐食用。
【宜忌】食少泄瀉者不宜多服。
【解析】菊花味甘苦,性辛涼,具有疏風,清熱,明目,解毒之功效;豬肉能滋陰潤燥,配以雞蛋等調味料共烹,味道清香而略帶苦味,有較好的清風熱、潤燥火之效。適宜初秋時節服食。
九月雞片(涼)
【配方】鮮菊花100克,雞脯肉600克,雞蛋3隻,清湯、食鹽、白糖、黃酒、胡椒粉、麻油、蔥、薑、水豆粉、玉米粉、豬油、味精各適量。
【功效】補養五髒,祛風明目,益血潤容。適用於秋季調養、清除夏季餘火氣。也可用於瘡疽癰腫、風火眼赤、高血壓、頭暈等症的調養。
【製作】
1.將雞脯肉切成薄片;菊花瓣用清水輕輕洗淨,用冷開水漂淨;蔥、薑洗淨後,切成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