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將雞片加蛋清、食鹽、黃酒、味精、胡椒粉、玉米粉調勻上漿。另用小碗放食鹽、白糖、清湯、胡椒粉、味精、水豆粉、麻油(少許)調成芡汁。
3.將炒鍋燒熱,放豬油燒至油五成熱時,放入雞片,劃散,雞片盛起,留餘油20克,燒至油五成熱時,下蔥、薑稍煸,即放雞片,烹黃酒,再將調好的芡汁攪勻倒入鍋內,先翻炒幾下,接著把菊花瓣倒入鍋內,翻炒均勻即成。
【食法】佐餐食用。
【宜忌】無特殊禁忌。
【解析】菊花性涼,歸肺、肝經,具有疏風,清熱,明目之功效;雞肉具有溫中益氣,補精添髓功效。二者共烹,較宜秋季進補之用,可全方具有祛風明目,補養五髒,清火之功效,且味道清香宜人。
山藥肉麻丸(平)
【配方】山藥50克,黑芝麻50克,肥肉400克,植物油100克,白糖250克,雞蛋3個,豆粉100克。
【功效】補腎益精,潤養血脈。適用於脾腎虛弱、膚發枯燥、肺虛燥咳等症。
【製作】
1.將雞蛋清、黃分開打入兩個碗內,先將蛋清加豆粉、山藥粉和勻(無疙瘩硬心),再加蛋黃調成稠糊。將肥肉切成1厘米見方的丁,放入沸水鍋內焯透,急撈出放入盤內晾涼,然後用蛋糊調勻。
2.將鍋燒熱,放植物油,用筷子夾著蘸糊的肥肉丁,逐個放入油鍋內炸,炸至蛋糊凝固時撈出晾涼。
3.再燒鍋內油九成熟時,將炸過的肥肉丁下鍋重炸,至肥肉丁撈在勺內發出清脆響聲時瀝去油,裝盤。
4.鍋內放清水(少許)、白糖,用文火炒至糖呈金黃色時,加入炸好的肥肉丁,將鍋端起離火,不斷鏟動,隨即撒入黑芝麻,繼續炒至黑芝麻都貼在肥肉丁上,倒入盤內晾涼即成。
【食法】佐餐食用。
【宜忌】脾胃濕熱盛,消化不良者不宜多食。
【解析】山藥甘平,具有潤燥健脾,補肺,固腎,益精之功效;黑芝麻甘平,有滋陰潤燥功效,此外,兩藥皆能補腎,加入潤燥的肥肉,拌製成肉麻丸,有較好的補腎潤燥益精之功效。較適宜秋季食用。
荸薺鴨子(平)
【配方】仔鴨1隻,雞肉泥100克,核桃仁200克,荸薺150克,雞蛋1隻,蔥、薑、鹽、味精、黃酒、玉米粉、素油各適量。
【功效】補腎,益肺,潤燥。適用於腎虧腰痛、腿腳軟弱無力、肺虛久咳、氣短喘促、慢性便秘等症。
【製作】
1.將核桃仁、荸薺搗碎。
2.將鴨子洗淨,從背上剖開,除去內髒,放入沸水鍋內焯一下,取出,放入盆內,加蔥、薑、黃酒、鹽少許,上籠用武火蒸熟。將鴨子取出晾涼後,拆去骨,一斬兩爿,去皮。另用雞肉泥、蛋清、玉米粉(澱粉)、味精、黃酒、鹽調成糊,再將核桃仁、荸薺加入蛋清糊內,並將蛋清、核桃、荸薺糊塗抹在鴨子內膛肉上。
3.將燒熱的鍋內放植物油,燒至六成熱時,放鴨子下鍋炸酥,撈出瀝去油,切成長條塊,裝盤即成。
【食法】佐餐食用。
【宜忌】各種體質人士均可服食。
【解析】荸薺即馬蹄,性涼味甘而爽口,具有消除痹熱之功,鴨肉具有滋陰養胃功效,加以核桃仁補腎,再與雞肉泥及其他輔料、調料共烹,能起到一定的益氣力、補腎、潤肺、除痹熱之功效。秋季服用,對身體的一些虛損病證有較好的補益作用。
沙參心肺湯(涼)
【配方】沙參20克,玉竹20克,豬心、肺各500克,蔥、食鹽各適量。
【功效】潤肺止咳,養胃生津。適用於老年肺虛咳嗽、大便燥結等症。
【製作】
1.將沙參、玉竹擇淨後,用清水漂洗,再用紗布包好備用。
2.將豬心、肺用水衝洗幹淨,擠盡血水,切成小塊與沙參、玉竹一起放入沙鍋內,再將蔥清洗幹淨放入鍋內,注入清水適量,先用武火燒沸後,再用文火燉約1小時30分鍾,視心肺熟透時即成。食用時,加鹽少許調味。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豬心、肺100克,佐餐食用。
【宜忌】風寒咳嗽或感冒時不宜多服。
【解析】沙參有兩種,一種名北沙參;另一種名南沙參。北沙參為傘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南沙參為桔梗科植物輪葉沙參、闊葉沙參的根。雖科屬不同,但性味均為甘、涼,其功效都有養陰清肺,潤肺止咳的作用,再配以玉竹滋陰潤燥,加以豬心肺“以髒補髒”共烹,則滋補之力更強。
牛膝蹄筋(平)
【配方】懷牛膝50克,豬蹄筋500克,雞肉50克,火腿50克,蘑菇50克,胡椒、味精、紹酒、生薑、蔥、食鹽、清湯各適量。
【功效】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腳手乏力、筋骨疼痛等症。
【製作】
1.將懷牛膝洗淨浸潤後,切成斜口片;蹄筋放在蒸盆中,加入清水適量,上籠蒸約4小時,待蹄筋酥軟時取出,再用冷水浸漂2小時,剝去外層筋膜,洗淨;火腿洗淨後,切成絲;蘑菇水發後,切成絲;生薑、蔥洗淨後,切成薑片,蔥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