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秋季常用藥膳(二)(3 / 3)

【功效】和中緩急,潤肺,止咳,解毒,調和諸藥。適用於秋季涼燥傷肺所致咳嗽氣虛。

【製作】

1.將陳皮切碎,甘草切碎,洗淨,同放鍋內,加適量的水,置武火上燒沸,改用文火煎熬20分鍾,潷出煎液,再如此煎熬2次,將3次煎液合並,過濾。

2.將陳皮、甘草煎液再熬至稠時,加入蜂蜜,繼續煎熬成膏即成。

【食法】每日1次,單獨食用。

【宜忌】陰虛火旺者慎服。

【解析】陳皮含揮發油、橙皮甙,維生素(C、ZB)等成分,具有行氣健脾,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甘草有和中緩急,潤肺,解毒之功效;加以蜂蜜補中潤燥,三者製成膏,食用後,可增強潤肺、止咳、解毒之功效。對秋季涼燥傷肺所致咳嗽大有裨益。

參芪精(溫)

【配方】黨參250克,黃芪250克,白糖500克。

【功效】補益肺脾元氣。適用於氣虛型心悸氣短、食少便溏、髒器下垂、浮腫、氣喘、頭暈等症。可作秋季食補之用。

【製作】

1.將黨參、黃芪洗淨,以冷水泡透,加水適量煎煮,每半小時取藥液1次,共煎煮3次,然後合並藥液。

2.濃縮藥液,用文火煎熬至稠黏時,停火。

3.待濃縮液冷卻後,加入白糖,使之吸淨藥液,混合均勻,曬幹,壓碎,裝入玻璃瓶(或瓷罐)內即成。

【食法】用沸水衝化服,每次10克,每日2次。

【宜忌】感冒發熱時不宜服。

【解析】黨參、黃芪均味甘性溫,入肺經,為補氣藥物,炙黃芪對脾虛泄瀉、脫肛、氣虛、血脫有較好療效。參芪精,用黨參、炙黃芪加入白糖調味熬成藥塊食用,對脾肺大有裨益。

參麥甲魚(平)

【配方】人參5克,浮小麥50克,茯苓10克,甲魚1隻,素油、蔥節、薑片、精鹽、料酒、味精、雞湯各適量。

【功效】滋陰補血,益氣健脾。適用於骨質疏鬆,體虛出汗,精神不振,呼吸不勻,氣短等症。

【製作】

1.將人參、浮小麥、茯苓用紗布袋包好;甲魚宰殺後,去內髒、頭、尾,放入開水中,略燙,取出,刮去身體上的黑膜,洗淨,切成均勻小塊,完整地擺放在一深底大瓷碗內,將雞湯、味精、料酒、精鹽、蔥節、薑片、藥包放入,蓋上碗蓋。

2.將大瓷碗放在蒸籠中,用武火大汽蒸60分鍾後,取出即成。

【食法】佐餐食用。

【宜忌】風寒感冒,發熱初愈患者不宜食用。

【解析】人參為補氣藥;浮小麥是禾本植物小麥的幹燥癟瘦的果實,性味甘、涼,歸心經,具有止汗,退虛熱之功效。甲魚即鱉,具有滋陰涼血之功。以上三者入膳,可增強滋陰補血,益氣健脾之功效。

二仁全鴨(平)

【配方】核桃仁50克,火麻仁15克,仔鴨1隻,薑、蔥、精鹽、料酒各適量。

【功效】補腎健脾,潤腸通便。適合於脾虛,食積不化,血虛便秘等症。

【製作】

1.將仔鴨宰殺後,去毛樁、內髒洗淨;核桃仁洗淨;火麻仁用水漂去皮;薑拍鬆,蔥切段。

2.將仔鴨、薑、蔥段放入沙鍋中,加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加料酒,再改用文火燉60分鍾,加入精鹽調味即成。

【食法】佐餐湯飲。

【宜忌】泄瀉患者不宜食用。

【解析】核桃仁即胡桃仁,性味甘、溫。具有補腎、溫肺、潤腸之功效。火麻仁性味甘、平。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鴨肉具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功效。三者經過文火慢燉,更能增強滋潤、補腎、補脾、利水消腫、潤腸通便的功效。

銀杏燉鴨(平)

【配方】銀杏50克,仔鴨1隻,薑、蔥、精鹽、料酒各適量。

【功效】斂肺定喘,澀精止帶。適用於肺虛久咳,婦女帶下等症。

【製作】

1.將銀杏浸潤,去芯;仔鴨宰殺後,去毛樁、內髒洗淨;薑拍鬆、蔥切段。

2.將銀杏、仔鴨、薑、蔥放入沙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加入料酒,改用文火煮60分鍾,加入精鹽調味即成。

【食法】佐餐飲湯食肉。

【宜忌】風寒感冒患者不宜多食。

【解析】銀杏即白果,性味甘、苦、澀、平,有小毒,食用的時候首先去掉銀杏芯,因芯有小毒;銀杏有澀精定喘的功效,尤宜於肺腎虧虛的中老年人士;鴨肉是滋陰佳品。該藥膳湯清味香,適合夏秋季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