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8 卷下(4)(1 / 3)

七十一難曰:經言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何謂也?

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滎俞之處,氣散乃內針,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榮為陰,衛為陽,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各有所淺深也。用針之道亦然。針陽必臥針而刺之者,以陽氣輕浮,過之恐傷於榮也。刺陰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氣散乃內針,不然則傷衛氣也。無毋通,禁止辭。

七十二難曰: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

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

迎隨之法,補瀉之道也。迎者,迎而奪之。隨者,隨而濟之。然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榮衛流行,經脈往來,其義一也。知之而後可以視。夫病之逆順,隨其所當而為補瀉也。四明陳氏曰:迎者,迎其氣之方來而未盛也,以瀉之。隨者,隨其氣之方往而未虛也,以補之。愚按,迎隨有二,有虛實迎隨,有子母迎隨。陳氏之說,虛實迎隨也。若七十九難所載,子母迎隨也。

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裏,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在,察也。內為陰,外為陽,表為陽,裏為陰,察其病之在陰在陽而調之也。楊氏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陰虛陽實,則補陰瀉陽;陽虛陰實,則補陽瀉陰。或陽並於陰,陰並於陽,或陰陽俱虛俱實,皆隨其所見而調之。謝氏曰:男外女內,表陽裏陰。調陰陽之氣者,如從陽引陰,從陰引陽,陽病治陰,陰病治陽之類。

七十三難曰: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此之謂也。

諸經之井,皆在手足指補(梢),肌肉淺薄之處,氣少,不足使為補瀉也。故設當刺井者,隻瀉其榮,以井為木,滎為火。火者,木之子也。詳越人此說,專為瀉井者言也。若當補井,則必補其合。故引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各有攸當也。補瀉反,則病益篤,而有實實虛虛之患。可不謹歟?

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榮、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

滎俞之係四時者,以其邪各有所在也。

其肝心脾肺腎,而係於春夏秋冬者,何也?

然。五藏一病,轍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也。四時有數,而並係於春夏秋冬者也。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也。

五藏一病不止於五,其病尤眾多也。雖其眾多而四時有數,故並係於春夏秋冬,及井滎俞經合之屬也。用針者,必精察之。〇詳此篇文義似有缺誤,今且依此解之,以俟知者。

七十五難曰: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

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有圖。

金不得平木,“不”字疑衍。〇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者,木金火水欲更相平也。木火土金水之欲實,五行之貪勝而務權也。金木水火土之相平,以五行所勝而製其貪也。經曰:一藏不平,所不勝平之。東方肝也,西方肺也,東方實,則知西方虛矣。若西方不虛,則東方安得而過於實邪?或瀉或補,要亦抑其甚而濟其不足,損過就中之道也。水能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瀉南方火者,奪子之氣,使食母之有餘;補北方水者,益子之氣,使不食於母也。如此則過者退而抑者進。金得平其木,而東西二方無複偏勝偏虧之患矣。越人之意,大抵謂東方過於實,而西方之氣不足,故瀉火以抑其木,補水以濟其金,是乃使金得與木相停,故曰欲令金得平木也,若曰:“欲令金不得平木”,則前後文義窒礙,竟說不通。使肝木不過,肺不虛,複瀉火補水,不幾於實實虛虛耶?八十一難文義正與此互相發明。九峰蔡氏謂水火金木土穀,惟修取相勝以淺其過,其意亦同。故結句雲: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蓋為知常而不知變者之戒也。此篇大意,在“肝實肺虛瀉火補水”上。〇或問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當瀉火補土為是。蓋子有餘則不食母之氣,母不足則不能蔭其子。瀉南方火,乃奪子之氣,使食母之有餘;補中央土,則益母之氣,使得以蔭其子也。今乃瀉火補水何歟?曰:此越人之妙,一舉而兩得之者也。且瀉火,一則以奪木之氣,一則以去金之克;補水,一則以益金之氣,一則以製火之光。若補土,則一於助金而已,不可施於兩用。此所以不補土而補水也。〇或又問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五行之道也。今越人乃謂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何哉?曰:是各有其說也。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者,五行之生化;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者,針家之與奪,固不相侔也。〇四明陳氏曰:仲景雲,木行乘金,名曰橫。《內經》曰:氣有餘,則製己所勝而侮所不勝。木實金虛,是木橫而淩金,侮所不勝也。木實本以金平之,然其氣正強而橫,金平之則兩不相伏而戰,戰則實者亦傷,虛者亦敗。金虛,本資氣於土,然其時土亦受製,未足以資之,故取水為金之子,又為木之母,於是瀉火補水,使水勝火,則火餒而取氣於木,木乃減而不複實。水為木母,此母能令子虛也。木既不實,其氣乃平,平則金免木淩,而不複虛。水為金子,此子能令母實也。所謂金不得平木,不得徑以金平其木,必瀉火補水而旁治之,使金木之氣自然兩平耳。今按陳氏此說,亦自有理。但為“不”之一字所纏,未免牽強費辭,不若直以“不”字為衍文爾。觀八十一篇中,當知“金平木”一語可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