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群魔亂舞作惡多端的汪偽76號(5)(2 / 2)

成也“清鄉”,敗也“清鄉”

李士群到底是如何清鄉的呢?首先,李士群在蘇州設立了警察學校,招收了3000名警官。接著,李士群在各個培訓縣招收了區級行政人員2000多人,負責管理封鎖、編製保甲和稅務等工作。

在李士群積極進行軍事清鄉的同時,日軍也派出了部隊積極配合清鄉。日軍派出的是日軍駐上海第13軍的六個大隊,這六個大隊在進行了清鄉作戰研究後,聯合汪偽政府的軍警,在清鄉地區進行了日華聯合作戰演習,對清鄉地區進行了大麵積的軍事掃蕩。

更有意思的是,李士群將清鄉工作區明確地“圈”了起來,一條長達500公裏的牢固的竹籬笆,嚴格將清鄉工作區和非清鄉工作區劃分開來。李士群派了大量的軍警和特工守衛籬笆,然後聯合日本軍警、汪偽軍警,一起對籬笆內的清鄉工作區進行嚴密的逐次的掃蕩。這對清鄉工作區內的國民黨潛伏人員和中國共產黨的地下黨組織造成了極大的損害,李士群的清鄉警察們,抓捕了很多中國共產黨的地下黨員。

而在思想清鄉方麵,李士群為了鼓動清鄉工作區內有文化、有號召力的教師支持清鄉,製定了教師清鄉支持政策。凡是歌頌清鄉工作的教師,都可以領到雙倍的工資,這就使得當地的一些缺乏主見、缺乏民族意識的教師,開始幫助汪偽76號和汪偽政府推行奴化教育。

在經濟清鄉方麵,李士群與清鄉工作區的村長們達成協議,實行自主提供軍糧的製度,為了讓村長們多收繳糧食,李士群規定,收納軍糧的傭金,村長可以自提五成,這就使得很多貪財的村長,開始為清鄉工作委員會收繳軍糧。李士群還提高了清鄉工作區的稅收額度,這使得當地的百姓,民不聊生,叫苦連天。

而在政治清鄉方麵,李士群更是毫不手軟,他讓清鄉工作區內原有的縣長、稅務官員、糧食管理幹部等等,統統開設特別法庭,不分青紅皂白,一律定罪革職,然後重新任命自己的人擔任這些職務。這就使得當地原有的一些汪偽政府的官員,對其產生了極大的不滿,包括原來周佛海安排的官員,都對李士群深惡痛絕。

不管怎樣,李士群不惜餘力地將清鄉工作進行了下去,並且,在1942年3月,汪精衛到清鄉工作區視察時,還大肆發表了自己對清鄉工作的進一步構想:

“日本所主張的日華提攜論,雖然辭藻華麗,但民眾卻對此冷眼相待,認為是有利於日本進行剝削的偽裝,即使沒有這種想法的中國人也嘲笑日本在空談。缺乏民眾協助的政策措施,猶如空中樓閣,一旦形勢發生變化,就會馬上崩潰。滿足於這種日華提攜論,就等於埋下了新的國際糾紛的種子,恐怕得不到永久和平。我就是要糾正這些偽裝的日華提攜,在江南地區建立永久的日華合作,建設一個兩國都應朝此方向發展的楷模。”

“對此,既要讓在感情上憎恨日本的民眾理解日本真正的形象,同時又必須以獻媚於強者為唯一保身之道,指明日華提攜的正確方式。在清鄉工作中,民眾通過對日軍第十三軍的公正行為的了解,開始對日軍抱有親切感,我有信心實現永久的日華合作。”

(汪精衛的清鄉構想摘自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晴氣慶胤的《滬西“七十六號”特工內幕》)

李士群在清鄉工作中的成績,得到了汪偽政府和日軍的認可與讚賞。然而,隨著清鄉工作區的範圍不斷擴大,汪偽政府江蘇省政府的原有官員,對李士群產生了極大的不滿。汪偽政府江蘇省政府的職權隨著清鄉工作區的擴大,已經逐漸喪失,而李士群也拒絕交出已經完成清鄉工作的第一期清鄉地區的行政權力,於是,雙方產生了矛盾。這種矛盾,最後升級為李士群與周佛海之間的矛盾。汪精衛任命李士群兼任汪偽政府江蘇省主席,江蘇省逐漸脫離了周佛海的行政院的監管,成了李士群的“獨裁之省”。

同時,在進一步擴展清鄉工作的過程中,李士群又與日本興亞院華中聯絡部及其他駐華的日本官員發生了摩擦。於是,這些日方官員聯手那些丟了官職的原汪偽政府江蘇省政府官員,對李士群開始發動反擊。

然而,由於日本特高課和日本“梅機關”的機關長兼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影佐禎昭等人大力支持李士群,所以,日方官員和那些丟了官職的原汪偽政府江蘇省政府官員對李士群最終也無可奈何。但兩者之間的矛盾,卻積蓄了下來。

在1942年6月,影佐禎昭和晴氣慶胤先後被調離,後來的日本官員對李士群並不感冒,失去了強硬的後台老板的李士群,開始逐漸落入下風。

在後來,清鄉工作委員會被解散,李士群對江蘇的“獨裁統治”終於結束,江蘇省的行政權力重新回歸行政院周佛海手中,李士群與周佛海的矛盾,因此越來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