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第二種的看法,抵消基準麵是與地球中分層的球麵大致符合的。
唱戲來實踐的經驗導致人們多數傾向於第二種看法。
但在某些高山和高原地區,第一種看法是比較更切合實際的。
這種由於地形的高低不等而沒有發生應該發生的重力變更現象叫做地殼均衡現象。
其所以發生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於有關地區岩層上下的密度發生變化,或者高山高原較清岩層插入地下而得以補償。
然而補償一般都不完全,由此就出現了所謂重力異常的現象。
在很多地方和地帶,我們可以比較精密地測出重力異常區或異常帶分布和伸展的情況,這對埋藏在地下的礦產資源和構造形態的探索是有效方法之一。
大路竅的上部由矽鋁層構成,下部由矽美層構成。
大洋底部的上層有時平均有1公裏厚的矽鋁層,旗下由5公裏厚的矽美層構成,有時無規律層。
如果大陸鞘和海底鞘完全達到均衡的狀態,在地表高低不等的地區,則地殼上下各層沿層密度的分布和各層高低的對比各有差異。
而均衡代償基準麵所在的深度則應該都是一致的。
每一柱狀剖麵左側數字表示岩層厚度,右側數字表示各層平均密度。
把這些平均密度乘以相應的厚度,直到深50公裏處,即得在這個深度處的壓力,這個壓力對每一個柱狀剖麵都是相等的。
例如,對大洋底部來說,5乘以1.03海水加1乘以2.4沉積5加5乘以2.9地殼下部的矽每層加39乘以3.3地蔓上部矽每層等於150.75。
對其他各個柱狀剖麵,都可以照樣計算出大致相等的數字。
這樣就是說,在高度不同的地區,地殼的厚度不同,規律層和規美層的厚度也各不相同,墨或麵的深度也各不相同。
在大洋中,墨霍麵約在海麵下10公裏,而在大陸上接近海平麵的平原地區和高原地區,地殼的總厚度約為30-36公裏,這個厚度就是沒和麵的深度。
均衡帶腸基準麵在地麵表層以下。
以上是在地殼各部分完全達到了均衡帶長的條件下做出的估計。
事實上,地殼各部分均衡代償現象是極不平衡的。
有些地殼部分,如太平洋底部,總體來說與鄰近的大陸之間比較的接近於均衡,但在它的周圍一帶和臨近的大陸地帶之間,地殼高低起伏相差很大。
例如,臨近東亞大陸的太平洋海域中,從勘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的沿岸直到菲律賓儀東,存在著一條地球上最長最深的海溝,其中有些部分深度比10公裏還大。
臨近的島嶼地帶都呈現著極為顯著的重力異常帶,這種重力異常帶明顯的反應在這些地域,連印度尼西亞群島及其疑難的海溝和新西蘭及其東北的柯爾瑪德克海滴和湯加海溝等等地帶在內,地殼遠沒有達到均衡代償的要求。
同樣,在大陸上有許多地區,特別是高山和高原地區,以及由新辰積物填平的低凹地帶。
通過重力測量,我們經常發現均衡代償不良的現象。
是什麼力量幹擾了這條規律的實現?
不是別的,就是推動地殼運動的力量。
地殼各部分都在不斷地通過帶腸爭取達到均衡,地殼運動傾向於破壞均衡。
地殼各部分爭取達到均衡的傾向可以引起有關的局部地區發生升降運動,但在地質時代的任何時期,它不可能成為發動全球性大規模地殼運動的有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