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陸構造的一般規律來看,是太玄妙了。
第六,大氣層中的水氣主要是由於陸地的水分和海水的蒸發而來的,也許可能有一小部分是由太陽發射質子向地球衝擊,與大氣上層的氧氣遭遇而形成的。
同時,在80餘公裏的高空中出現雲層,構成這種雲層的水分,其來源似乎與普通降雨的雲層有所不同。
大家知道,水是由氫和氧化合而成的。
如若太陽發射質子轟擊地球果真是事實,那麼這種情況在地球漫長曆史過程中就不是時不時,而是會繼續不斷地出現。
這樣大冰期就無時間性,那些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生物供給的,小部分是由火山噴出來的。
有人強調,過去火山爆發,從地球噴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給了生物資深的條件,形成了例如石碳二疊劑的酶層。
但是從地質上找不出這種跡象,因此這個論點是不能成立的。
宇宙微塵粒子存在於天空中卻是事實。
在大洋底某些地方的一層極薄紅泥中,有一極小組成部分來自宇宙空間,但它的降落不是時多時少或具有間歇性的,而是具有經常性的。
也很難設想在冰淇時代,有宇宙空間忽然來了大量的宇宙微塵,一隻大氣層遮斷太陽輻射熱的作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看來這些論點都不能解釋兵器的出現。
冰期是有時間性,但沒有一定的周期。
現在看來,冰期究竟是怎樣產生的,這個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
有人從海洋方麵獲得了海水和氣溫有關的一些現象,有些人對氣溫和海水的溫度從古生物方麵獲得了一些有關的證據。
這主要是根據包粉和古代植物的殘疾,以及氧16和氧18兩種同位素成分對比的見頂,得出了比較可靠的結論。
通過這些方法所獲得的結果是在侏羅紀時代,某種海參碳酸鹽介殼中所含的氧同位素的比例,證明在侏羅紀時代,全世界海水的溫度是比較溫暖的。
到了白堊紀時代,平均溫度稍低,但還沒有降到結冰的程度。
這樣看來,海水在侏羅紀以來囤積了大量的熱,估計至少在最近5000萬年的時期是這樣。
但是到白堊紀的後期,海水的溫度逐漸降低,到了第三季的時候還繼續下降。
在太平洋底采取的有孔蟲化石,從阿拉斯加西伯利亞海底一直到太平洋赤道附近的若幹地點所取得的樣品,都同樣表示海底溫度繼續下降的趨勢。
到第三季的末期,太平洋海底的溫度接近於0度,這時候正是第四季大冰期將要開始。
這些事實從海洋方麵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海水濕掉,熱量繼續冷卻和第四季大冰期的出現究竟有無聯係?
對這個問題,多數人的意見是肯定的,並且有些人還指出了發展的過程,他們認為在北極圈的範圍以內。
由於北冰洋周圍四麵都是大陸,僅僅在格林蘭和西北歐大陸之間與太平洋相通,在亞洲與美洲大陸之間,白領海峽可能也是向太平洋的通道。
北冰洋在這樣一個半封鎖的情況下,其洋麵由於缺乏潮流的循環,它的表麵就比較容易結冰。
一旦結了冰,冰麵對反射太陽熱的作用就必然加強。
這樣它下麵的海水就形成一股冰流,向大西洋和太平洋方麵流去,使得大西洋和太平洋北部的海水也就逐漸變冷。
這樣下去,在這兩個海洋北部臨近的地區,就創造了形成大規模的冰蓋冰流的必要條件,一是溫度下降的程度和範圍逐步擴大,二是由兩個海洋供給充分的水分,使大陸上得到充分的降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