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都有送禮的習俗,東西方對贈送禮物都很重視,而且都認為應該禮尚往來,有來有往。中國有句古話,“來而無往,非禮也。”你請我吃一頓飯,我也請你一頓。你送我禮品,我下次也還禮給你。我送你禮品,你不回禮,下次我也不再送了。在外期間,我有一次去法國人家做客,走到半路想起來沒帶禮物。考慮到交通堵塞,就隻好空手前往,但我知道這樣的確有點失禮。不過,輪到我請他和其他朋友吃飯,他也如法炮製,沒帶禮物。這就是對等原則。
然而,東西方文化的送禮行為還是有很大差異的。首先是禮品觀念上的差異。中國人往往注重禮品的實質意義,即它的實用價值,而不喜歡中看不中用的東西。我想,這主要是因為幾千年來中國一直被人口壓力所困擾,資源匱乏,社會生產力一直在低水平上循環,因此,我們尤其注重物質生活,注重物質的實用性。給新婚夫婦送禮,過去常常是被麵、床單、桌布等,為新生兒祝生或抓周,常常送包裝精美的小衣服,都很實惠。不過,現代人更加開明,這些被麵、床單或小衣服多得實在難以處置。於是,現在幹脆改送錢,愛買什麼買什麼,真是越來越實用。
即使是送文化、送高雅禮品,中國人也十分注意其實用價值。比如說中國人送字畫、郵集,往往不在乎對方是否欣賞,而在於字畫、郵品的收藏價值。新年送賀卡,往往選擇有獎明信片,說不定對方還可以中獎。過年還可以送保險卡。賀卡、保險卡同樣是卡,但實際意義不同。現在生活條件都上了一個層次,中產階級家裏該有的都有了。禮送得不對,或送重複了,會適得其反。於是,幹脆改送購物卡,缺什麼買什麼。
即使是外事禮品,許多單位往往是按照中國人注重實用的標準來定做的,如手表、皮帶、坤包、錢包、襯衣、T恤等。因為這些單位在定做外事禮品時,要考慮到送禮對象不僅是外國人,更重要的是還有中國人。
中國人注重禮品的實用價值,還表現在對價簽的重視程度上。我們出國時買禮物送人,外國商店的店主或店員往往會費很大的事專門把價簽撕下來,而中國人恰恰就要這個價簽,為的是讓人看到禮物的實際價值。我們有時在國內購買降價、打折商品送人,還特意讓商店給留下原價的價簽,或開上原價的小票,為的是讓受禮者感到自己心誠,送上了如此貴重的禮物。有些商品的原價簡直是天價,送禮的人明知受禮者不會相信,也要留著原價的價簽。
東南亞一帶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等,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在送禮時也有注重禮品實用價值的傾向,尤其是給中國人送禮。那些主管泰國事務的人,T恤基本不用買,幾乎都是泰國人送的。
而西方人往往注重禮品的紀念價值。確切地講,中國人送的是禮品,而西方人送的是紀念品。應邀去西方人家做客,可以給女主人送一束鮮花,給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還可以帶上具有本國特點的小工藝品,一本自己或對方喜歡的書,或一盤CD,或一本自己寫的書。我常在國內買一些民樂或民歌CD送西方人,價格不貴,一般一盤CD在20元人民幣左右,但很受歡迎。
在機場和火車站迎接客人,或去醫院探視病人,送上一束鮮花,顯得既自然又熱情,而不必考慮花束的大小。同樣,在你宴請西方人時,也別指望對方能送多麼貴重的禮物,可能性最大的是本國產的葡萄酒,或其他一些價格不貴但頗有紀念意義的小工藝品。他們出國旅遊,回來後經常會買一些明信片送給辦公室同事或親朋好友,有時送幾塊巧克力。因此,西方人注重的不是禮物的輕重或禮品價格的高低,而是禮品的紀念意義。中國有句古話,“千裏送鵝毛,禮輕情義重。”西方人的送禮習慣真正體現了這一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