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中外送禮差異(3 / 3)

再者,就不同的行為來說,中國人和西方人往往具有相同的心理,隻是其外在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罷了。比如說,在送禮和受禮時,中國人和西方人對禮品所表現出的興趣是一樣的:送禮者都希望對方能喜歡自己送的禮品,而受禮者也都因為接受了對方的禮品而高興。然而,中國人往往表現出來的是極大的自謙,在送禮時常常故意貶低自己所送禮物的價值。即使送給對方的禮品價格昂貴,也要說一聲“區區薄禮,不值一提”。這種以否定的形式來肯定自己所送禮品的價值,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他們不懂得這種繞圈子的說法,或者說,無法悟出否定中隱藏的肯定意義。

在接受禮物時,中國人常常推辭一番,並且說“哎呀,還帶禮物幹什麼”,在對方再次堅持後才收下,表明即使接受也是出於無奈,並伴以“怎麼能讓你破費”或“下次可不能這麼客氣”或“下不為例”的客套話,然後將禮品放在一旁,顯出對禮品漠不關心的態度,生怕對方認為自己是衝著別人的禮品來的。然而,就客人走後便悄悄打開禮品這一行為來說,足以證明中國人對受禮也是在乎的,隻是不當麵表現出來罷了。

而西方人的表現形式卻相反,他們總是對自己準備的禮品采取讚賞的態度。他們會告訴你這是從哪兒買的,經過了多少周折,或者製作工藝多麼複雜,多麼不容易,總之是希望你能喜歡。在接受禮品時,盡量表現得對你的禮品很感興趣,對你的送禮行為表示感激。

關於我們的送禮文化,有兩件有趣的事是我曾經親身經曆的:

一是我們常常把別人送來的禮物再拿來送人。過去經濟不太發達,自己舍不得花錢買禮物送人。如果別人送來禮物,就幹脆把它再送給第三者。第三者又如法炮製,送給第四者。送來送去,自己送出去的禮物經過“長途跋涉”,最後又送回到了自己手中。有時,送來送去的禮物到達最後一個人的手上時,也許已經過了保質期(如食品)。

二是我們在送禮時,有時沒有考慮到受禮人的心態和承受能力。尤其是在外交場合,相互贈送禮物講究的是對等,而我們有時卻忘記了這條潛規則。有一次,某個國家的團組訪華,在一番送禮儀式後,外方的接待人員找上門來,跟我們急了,因為我們送的禮物檔次較高,他們沒有準備這麼好的禮物回贈,因此感到沒麵子,不對等。有時,有些國家並不是經濟不發達拿不出錢來,而是他們的經費都有預算,用於禮品的預算少得可憐。當然,也有些國家經濟困難,沒有還大禮的能力。

禮品和紀念品,這是中西送禮文化表現出來的差異。我們並不是想說某一種文化所表現出來的觀念和行為就一定好於另一種文化,而是要說,任何一種文化所表現出來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環境和曆史條件下形成的。我們唯一需要提倡的是探究不同文化形成的原因,對不同的文化給予必要的理解。因為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意都是積極的,人的內心都是善意的,關鍵在於你是否理解在不同文化的長期熏陶下,各種不同的人類群體對善意所采取的不同表現形式。這才是麵對文化衝突的正確態度所在。

與此同時,剖析自己的文化,並不是數典忘祖,崇洋媚外。曆史就是在不同的文化進行相互交流和學習中前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