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蘇聯模式的繼承和超越(II)(3 / 3)

五是單一所有製存在曆史局限性。計劃經濟下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製在特殊曆史時期,有利於國家實現對資源集中調撥,保證重點建設,但進入和平發展時期後,它越來越不適應我國生產力水平低、層次多、部門和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國情,不能滿足國家建設和人民不斷增長的需求,也不能使各種資源得到充分運用。這主要體現在這一所有製的實現形式使得各種名義上是國有、全民所有的財產在實踐中沒有具體有效的機製來很好實現,造成勞動者、管理者與公有財產沒有有機的關聯,使得各種資源得不到充分有效運用。

2.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目標的確立我國經濟體製改革以過去學習蘇聯模式形成的計劃經濟體製為對象,這是比較明確的。但是,在改革進程中還需要確定一個準確的改革目標。確定什麼樣的目標模式,是關係整個社會主義經濟改革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的探索,我國最終把經濟改革的目標確定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這個目標模式的提出,經曆了一個反複探索,不斷深入的過程。

第一階段: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到“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黨和國家對原計劃經濟體製進行改革,開始突破社會主義國家隻應實行單純的計劃經濟的傳統觀念,事實上這種理念恰恰是蘇聯模式經濟體製的基本理念。從破除計劃經濟體製的理念入手,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體製改革首先開始的是在計劃經濟體製的總體框架內,引入市場調節的手段。以計劃經濟為主,同時充分重視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是當時經濟體製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則。特別是黨的十二大正式肯定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對不同類型企業分別實行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的改革模式。在這一階段,由於肯定了市場調節對計劃經濟有用的、必需的補充作用,從而衝破了蘇聯模式下社會主義經濟體製隻能是計劃經濟的僵化的舊觀念。

第二階段: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改革目標。隨著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到城市,經濟體製改革向縱深和全麵推進。新的實踐要求突破“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第一次提出,改革計劃經濟體製首先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實行在公有製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實行計劃經濟同運用價值規律、發展商品經濟,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統一的,把它們對立起來是錯誤的。在這個表述中,“計劃”與“市場”的主輔關係已經發生變化,所強調的重點是商品經濟。我們黨突破了把商品經濟排除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製度之外的舊框框,第一次把社會主義必須發展商品經濟作為自己的綱領;第一次把商品經濟當作了社會主義經濟的內在屬性,肯定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而不是產品經濟,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的最終確立進一步解除了思想上的束縛。鄧小平對這個《決定》作了極高的評價,認為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3頁。]

第三階段:強調計劃和市場內在統一。1985年10月,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麼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同上書,第148~149頁。]1987年2月,鄧小平又強調:“為什麼一談市場就說是資本主義,隻有計劃才是社會主義呢?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嘛。隻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149頁。]在鄧小平的這個思想的指導下,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製,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製。”“新的經濟運行機製,總體上來說應當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製。”十三大提出的改革原則和改革模式,不僅突出了市場的作用,而且強調了宏觀管理的有效作用,有效地解決了這一時期麵臨的“放亂”與“管死”的雙重矛盾的新問題。十三大與確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隻隔一層紙了。

第四階段: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改革目標。由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本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姓“資”姓“社”的問題再次嚴重阻礙著市場取向的改革。在改革麵臨考驗的關鍵時刻,鄧小平接連發表談話,重申他對計劃與市場的觀點: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都是手段,不能等同於社會基本製度,要從根本上解除把計劃和市場看作是社會基本製度範疇的思想束縛。尤其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推動下,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目標的認識得到廣泛認同。在全黨思想逐步統一的基礎上,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正式宣布:“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這標誌著中國的經濟體製改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從理論上說這一新體製涵蓋以下原則:一是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計劃和市場都是資源配置的手段,盡管它們采取的方式和功能不同,但這並不代表社會基本製度的特征,不屬於基本製度的範疇。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是一種既有計劃又有市場的經濟體製;與計劃經濟和有計劃商品經濟不同的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不再是無所不包的計劃而是市場。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與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緊密結合,決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的基本製度。黨的十四大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論述,集中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計劃與市場關係問題探索的科學成果,突破了長期以來不符合實際的傳統觀念,解決了關係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偉大創新。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又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理論與框架進一步具體化。黨的十五大突破了傳統的所有製觀念,在所有製結構、非公有製經濟地位、公有製經濟的地位和實現形式等方麵都有新突破。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時,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建設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係作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可以說,把社會主義與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這是對蘇聯模式經濟理念的全麵超越,中國真正從過去學習蘇聯模式運用指令性計劃管理國家經濟生活的思想禁錮中解放了出來。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計劃經濟體製的比較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我國經濟體製經曆了從高度集中的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轉變。20世紀5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總體上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體製,它是通過指令性計劃手段來配置資源,否定商品生產和市場調節的作用的經濟體製。在這種體製下,社會資源配置方式以計劃配置為主,它的特點是國家運用指令性計劃,直接掌握、控製人財物資源;權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經濟活動都在計劃規定的範圍內進行。不可否認,我國原有的經濟體製在建設社會主義初期那種曆史條件下,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這主要表現在計劃經濟體製憑借決策權高度集中,在迅速積累資金、調撥資源、進行重點建設、加快工業化進程中起了巨大作用。但是,在計劃經濟體製下,資源按照行政部門的指令進行配置,競爭是被否定的,選擇是被排斥的,生產要素的流動和重新組合由行政部門決定。隨著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經濟聯係越來越複雜,這種經濟體製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最終被具有高效率的、適合時代和曆史發展要求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所代替。

同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相比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有以下特點和優點:

首先,從資源配置方麵來看,計劃經濟是通過行政命令直接調節資源配置的經濟組織形式,它造成資源嚴重浪費和低效配置。市場經濟體製是一種主要通過市場機製的作用來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製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就是要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使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調節作用,克服了計劃經濟體製的局限,實現了資源的節約和優化組合,進而提高了社會經濟效益,更大限度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其次,從激勵機製看,在計劃經濟下,由於政企職責不分,政府對企業管理過死以及重政治鼓勵忽視個人的經濟利益,嚴重抑製了企業活力和勞動者積極性的發揮,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市場經濟則從根本上否定了傳統的激勵機製,使生產單位不僅麵臨優勝劣汰的外在競爭壓力,而且有努力爭取獲得利益最大化的內驅動力。市場經濟使生產單位從政府的附屬物變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具有獨立經營權利的市場法人主體;從生產好壞與自身的利益無關變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從財產產權關係模糊,責任無人承擔、無須承擔變為產權關係清晰、權責明確等。可以說,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更有助於增強企業活力,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第三,從信息機製上看,在計劃經濟體製下,行政部門很難掌握準確的經濟信息。而在市場經濟體製下,生產單位已成為具有自主決策權的經濟主體,使每一個經濟主體有可能通過各種渠道直接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經濟信息並及時做出決策。市場經濟還能保證各經濟主體所獲取信息的相對客觀性與準確性。因為供求信息主要是通過價格反映出來,而價格是在參與市場交換的各個經濟主體共同活動、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因而價格就能比較客觀準確地反映市場的真實狀況,從而保證了信息的時效性與準確性。

第四,從分配模式上看,長期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導致了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傾向,影響了人們勞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了從平均主義到以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原則的轉變。實踐證明這極大地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更快發展。

第五,從經濟運行機製上看,實現了從行政協調到市場調節。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強調指令性計劃,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調節作用,結果導致供需脫節、產品嚴重短缺以及社會勞動和資源的巨大浪費。而在市場經濟體製下是通過價值規律來調整生產力的布局;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比較靈敏的優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按優勝劣汰的競爭機製進行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從而把我國的經濟建設納入按經濟規律管理經濟的良性發展軌道。

通過計劃經濟體製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比較,可以看出,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已經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不改革這一體製,我們的經濟發展沒有出路。經過艱辛探索,我們明確提出了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由此看來,原有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轉變,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它符合生產關係必須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客觀規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完善對於多年來爭論不清的關於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在認識上和實踐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進展。

當然,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我們強調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調節作用,並不是說市場是全麵的、萬能的。就像計劃經濟體製並不是毫無優點一樣,市場經濟體製也不是沒有其弱點和缺陷。市場經濟具有短期性、盲目性、滯後性、不確定性,以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矛盾性。同時,市場的自發調節最終會導致兩極分化而影響社會公正。因而必須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堅持國家對市場的宏觀指導和調控,尤其在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體係發育不完備的情況下,更應充分發揮計劃調節的宏觀調控作用,為市場機製的作用提供引導、補充和服務。應充分發揮計劃經濟的能動性,從全國整體利益出發對國民經濟進行全局性的調控,如生產力的布局、重大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總量的平衡以及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基本平衡;能在全社會範圍內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重點建設;能從整體和長遠利益上調整人們的分配和多種利益關係,防止兩極分化,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等優勢。充分發揮其所具有的自覺性、事前性和宏觀性等優點。此外,由於我國的市場經濟體製具有社會主義性質,它的發展最終目的是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利益與需要服務,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因而更應充分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對市場經濟加以匡正和引導。

前文論述過蘇聯模式計劃經濟體製發揮過的積極作用,分析了計劃經濟體製在推進蘇聯工業化時曾起過舉世矚目的積極作用,剖析過蘇聯模式計劃經濟體製的基本弊病,也闡述了中國學習蘇聯模式計劃經濟體製建設社會主義所起的積極作用和弊端。這裏我們又著重論述了市場經濟體製相對於計劃經濟體製的優勢。這些論述看似矛盾,實則是隱含著曆史思辨的理論分析,任何理論都不能脫離一定的曆史條件做出完全抽象的定論。對於蘇聯模式計劃經濟體製和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優缺點的比較分析,我們的基本看法是:不應將計劃和市場割裂開來,而應把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實現其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拋開曆史與現實,單純評價計劃經濟體製或市場經濟體製,並沒有多少意義。隻有把它們放在曆史的發展進程中去認識和考察才具有價值。計劃經濟體製作為曆史的選擇與存在,必然有其選擇與存在的理由,也必然有著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價值。但另一方麵,計劃經濟體製的確存在著極大的弊端,這也就為揚棄這種體製,建立市場經濟體製提供了理由。可以說,在中國目前的社會發展進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對蘇聯模式計劃經濟體製的超越,乃是曆史發展的必然,乃是社會主義實踐的偉大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