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春風不曉亡國恨,十萬忠魂蕩...(2 / 2)

丞相咬了咬牙,上前二話不說便在婦人胸前用力一推,婦人腳步不穩,驚叫一聲便拉著兩個孩子落入海中,丞相站在船邊眼看著自己的妻兒在海中掙紮了幾下便不見了蹤跡,禁不住悲從衷來,立時淚如雨下。

“丞相,您……您這是……”這一幕讓站在一傍的侍女驚呆了,嚇得直往後縮。

丞相轉頭看了看她一眼:“北軍凶殘,與其苟活受辱,不如一死以全名節。”說完轉身直奔艙外,剛剛走到艙口,隻聽身後一聲悲泣,那名侍女也跳海自盡了。

丞相的腳步僅僅稍有停頓,隨即便加快腳步直奔數十位身穿黃甲的禁軍,禁軍看到丞相奔來,一齊彎腰施禮,丞相擺了擺手,低聲問道:“皇上呢?”

一名禁軍低聲道:“皇上還在艙內。”

丞相點了點頭,轉身走進艙內,年僅八歲的皇帝顯然被船艙外的戰火之聲嚇壞了,抱著一位宮女放聲大哭,周圍十幾位年青的宮女手足無措的輕聲在安慰著哭紅了臉的小皇帝。

丞相幾步上前跪倒在地,哽咽道:“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佑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說完站起身,幾步上前從宮女手中抱過仍在大哭的小皇帝,轉身向艙外走去。周圍的宮女不知道丞相說了這番話,到底想把皇上帶到哪裏去,紛紛跟在身後。

艙外的禁軍看到皇上出來,一起跪倒三呼萬歲,丞相站在艙口,輕輕拍了拍被硝煙嗆的不停咳嗽的小皇帝,指著喊殺聲震天的海麵大聲道:“皇上,國破家亡,臣今日與皇上一起為國盡忠啦!”說完一步跨上船舷,奮力躍起……

周圍的禁軍與宮女誰也沒有想到丞相會有此舉,根本來不及反應,眼見丞相跳出船外,驚叫著一起搶到船邊,隻見布滿浮屍的海麵上已經不見兩人的蹤影,立時放聲大哭。哭罷片刻,其中一位禁軍憤然拔出腰刀,大吼一聲:“好男兒隨我與賊子們拚了,為皇上報仇,為國家盡忠!”

數十位禁軍眼見已無退路,紛紛拔出腰刀隨著這名禁軍士兵一起衝上甲板,而那些宮女手無縛雞之力,幾番淚眼相對之後,也不願意落入賊手受辱,相互摻扶著一起跳海殉國……

厓山海戰,宋元雙方投入兵力二十餘萬,戰艦兩千餘艘,血戰數日,宋軍大敗,宋朝最後一位皇帝——趙昺在丞相陸秀夫的保護下跳海殉國,據《宋史》記載,後宮及諸臣跳海殉國者甚重,戰後七日,浮於海麵的屍體以十萬計,小小的厓山讓強盛一時的大宋帝國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數日後,聽說趙昺投海而死的楊太後絕望之極,亦投海自盡而亡。

宋,亡……

[注1]根據《宋史》本紀四十七記載“李恒乘早潮退攻其北,世傑以淮兵殊死戰。”,但是厓山戰場在今天的廣東新會,屢戰屢敗的宋軍怎麼可能在退到廣東後仍然有一支完整的淮軍水師部隊呢?梅石存著這個疑問,查閱了一些資料,最終在《中國古代海軍史》,找到這個“淮兵”的解釋。原來宋時水軍的編製中有一支五千人左右的水軍——淮*軍,這支水軍常駐地為黃河、淮河以及運河要衝,並且根據記載,這隻水軍是由皇帝直接管轄的,所以梅石認為《宋史》中所說的“淮軍”,應當是指這支淮*軍。

[注2]本章中丞相是指陸秀夫,樞密使張大人是張世傑,兩人此時的官職各種記錄不一,梅石參考自《宋史忠義六》,並以此為準。

[注3]本章開頭年號為祥興元年,實際上是元朝至元十六年。祥興為趙昺年號,存在不到兩個月宋軍即在厓山慘敗。(快捷鍵←)[上一章][回目錄][下一章](快捷鍵→)

書簽收藏|投推薦票|打開書架|返回書目|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