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者,對於虛擬的事情總是嗤之以鼻的,他們隻負責處理麵臨的一個個現實問題,而很少將問題拋到假設的程序中,進行重新規劃,以達到自我麻痹的作用。但最近一件事情改變了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有一天,八歲的兒子窩在沙發裏用手機玩一個名叫“虛擬人生”的遊戲,我閑著無聊過去看了一會。據說這個遊戲可以鍛煉人的交際能力,比如你可以對其中的一個虛擬人物投其所好,以獲得對方的好感,建立友情。在遊戲裏,我看到兒子到了一個名叫美美的女孩的家。
第一次由於按錯了鍵,兒子以“闖入”的形式破門而入,結果可想而知,他被美美臭罵了一頓後趕了出去;第二次他乖了,老老實實敲門,然後和美美寒暄——這些都沒什麼,接下來發生的一切讓我很吃驚,隻見兒子選擇了“浪漫選項”,然後點擊了“親吻”選項,於是,遊戲中的兩個人物擁抱在了一起開始互相親吻。
這個環節明顯兒童不宜,但我家兒子天生幼稚,根本不了解男女授受不親這回事,於是,我幹脆也裝沒看見,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沒想到,兒子反複在操作“親吻”選項——兩個人物先是“啊哈”一聲,然後便擁抱在一起親吻,如此動作被機械複製了差不多有十遍,我看不下去了,問,“兒子,你想幹嗎呢?”
兒子的回答讓我大跌眼鏡,他說隻有這樣才能成為美美的伴侶,成為美美的伴侶之後,就可以在她家上衛生間、洗澡和吃冰箱裏的東西了,並且以後可以不用敲門就進來。我忍不住罵這個臭小子,“你你你,太功利了!”
由此可見,虛擬人生畢竟是虛擬的,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大BUG。遊戲不能洞察操作者的心思,它隻能按照操作者的要求去做,哪怕下命令的那個人心懷不軌。不過,也隻有思維單純的小孩子(他們的目的不是泡妞,而是冰箱裏的免費食物)才會如此惡作劇,如果遊戲玩家是成年人,還真不見得他們會使用如此無恥的辦法。
通過這件小事,我發現了虛擬人生的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將以後要麵臨的人生難題提前預演一遍,比如在遊戲裏闖入人家裏被痛罵一頓之後,在現實中可能就不會如此莽撞了,在遊戲裏懂得根據一個人的性格而選擇和對方的交往方式,說不定對現實交往也有很大的啟發意義。但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虛擬人生隻可對未發生的事情進行預演,已發生的事情再用這種方式去虛擬“假如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就沒什麼意思了。事實證明,上天很少會給人第二次機會的,尤其是你認為犯錯的事。
比如有一部《重回17歲》的美國電影,說的是一個碌碌無為的中年男人,借助某種力量回到17歲的故事。17歲那年,因為要對早孕的女友負責,他開始工作,失去了成長為某一領域人才的機會,他試圖借助這次重回17歲,放棄當初的選擇,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到最後他才發現,即便知道了以後的命運,他也無法拋棄女友。
所以,有些東西是永遠無法虛擬的,一旦你肩負起它,身上便具備了某種重量,這重量讓你隻能夠前行而無法後退。可是,我怎麼才能把這個道理讓兒子聽明白呢?他眼裏大多數的事物還是可以虛擬的,現在我不忍破壞他對這個世界的美好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