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可以當MP3用後,偶爾會有人問“你手機裏存什麼歌”?我通常的回答是“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但在被要求試聽時,我就會變得猶猶豫豫起來。猶豫並非因為把所聽的歌曲內容當成了隱私,但的的確確有著某種擔心,因為事實並不是我所說的那樣“什麼都有”,而是手機裏的那些歌適合對方聽的可能性很小很小。
所以在每次有人要聽我手機裏的音樂之前,都會提前友好地告誡一句,“你不會喜歡的。”結果大多如我所言,聽者聽了之後臉上便露出茫然之色,快速地關閉,快速地向下找歌,快速地把手機還給我,然後就用古怪的眼神看我——我擔心的正是這個。在此之前,我們可能交流得很好,是可以談得來的朋友,在此之後,我們仿佛有了某種隔閡——這隔閡來得莫名其妙,估計“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如果我也在手機裏存滿刀郎、龐龍、SHE、花兒等人的歌,也許就主流了、圓滿了。我也多麼樂意把自己包裝成一個主流的人啊,在工作單位笑容可掬,在家裏勤快賢良,在酒場飯局上禮貌周到,然後得到社會簽發的一個綜合評價:此人甚好,屬於可以放心使用,放心托付,放心交往的一個人。可一個人如果得到如此評價,基本就和殘廢差不多了,從此人民群眾不但關心你的表現是否一貫正常,而且會綜合考察你在細節方麵的表現是否符合主流人士的完美形象。可——主流人士他也是人啊,就不允許他有點非主流的愛好?
還是說說我手機裏的這些音樂吧,它們要麼是我從網絡某個角落裏發現的,要麼是無數個非主流人士口碑相傳、再經我百般挑剔之後留下來的,這些歌在大街上問一百個人,恐怕沒有一個會知道。這些歌的演唱者要麼長得巨難看,要麼唱的歌很暴烈狂躁,而我居然會從裏麵發現一些不易為人覺察的小憂傷出來。這個調調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我不知道,但總有它的理由。反正我喜歡它的緣由並非它的與眾不同,也非強調自己的與眾不同,可能內心深處是想尋找一種釋放的渠道——哪怕這渠道狹窄得有時根本不夠那些浮躁的情緒洶湧而出。
音樂、電影、圖書、設計……各類文藝作品都會分出來很多的非主流愛好者,這些人聚在一起也是個龐大的群體。隻是這群人個性十足,缺乏彼此交流溝通的耐心,往往認為自己覺得好的就是最好的,這也是他們不足以與主流對抗的原因。四個角的電視是每個家庭的常見電器,你喜歡六個角的沒關係,但別指望你想影響大家都把電視換成六個角的。社會的寬容使得非主流愛好者們都能獲得理解和得其所需,甚至會因此贏得一些尊重,但做一個順主流而行的非主流愛好者,恐怕還是很多習慣了活在傳統中的人士的最佳選擇——這和點心不能當飯吃是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