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FBI教你群體心理學——群體心理是如何被操縱的(1)(2 / 3)

僅僅過了一個白晝,事情就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不知道為什麼,烏合之眾對馬薩尼羅的感情完全顛倒了。眾人不約而同地點起火把,開始搜尋他的屍體。人們在河中發現並撈出那具無頭屍體後,鄭重其事地給他披上皇袍,在大教堂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葬禮。當時,舉國上下如喪考妣,數以萬計的武裝分子和平民百姓失聲慟哭,悲痛欲絕。馬薩尼羅穿過的衣服,被哀傷的烏合之眾撕成了碎片,當做至寶珍藏起來;他的門板也被割成了碎塊,製成了各種各樣的紀念品;那些普普通通的家具也身價倍增,成了貴重的物品;甚至馬薩尼羅走過的泥土腳印也成了護身符的原料,其價值與黃金媲美……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它們說明了烏合之眾的看法是何等荒謬,其曆史觀是如何的善變而混亂。烏合之眾憑借自己的想象力來猜測事情的真相,是真是假早已成了懸案;他們沒有明確的判斷標準,往往以群體的愛恨來讚揚或者批評某個人物,是對是錯也無從校勘。這些評價又被當成真實的曆史,被一些史學家載入史冊。

千百年之後,曆史的河流緩緩流淌,文明的節奏越來越快。當那些滿腹經綸的學者麵對著自相矛盾、莫衷一是的曆史記載時,自然會疑惑重重:到底哪個是真實的,哪個是虛假的呢?究竟哪個是對的,哪個又是錯的呢?

無論答案如何,我們看到、聽到和想到的所謂曆史,大概與真實的麵目相去甚遠。

斯坦福監獄實驗:弄假成真的角色扮演

斯坦福監獄實驗說明,人們在進行角色扮演的時候,往往會將自己融入這個角色,並把這個角色當成自己,去做出一些以前未曾想過的事情!所以,當你需要獲得某方麵的能力的時候,不妨試著讓自己去扮演某個具備該能力的角色。也就是說,角色扮演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地成長,獲得以前從未領略過的體驗和能力。

德國某高中正在進行“國家體製”的主題活動周,教師賴納·文格爾垂頭喪氣地拿到了一張講授“獨裁專治”的講課單。本來他最喜歡講的課程是“無政府主義”,但遺憾的是該課程被另一位教師抽走了。

這些學生是一群生活在自由世界的無憂無慮的高中生,對這些自由散漫的孩子們來說,所有課程都是為了學分而上。他們在課堂上大聲聊天,絲毫沒有把這位老師放在眼裏。文格爾在第一堂課上就受到了這些孩子無情的嘲弄。

孩子們對遠在希特勒時代的“獨裁專製”毫無興趣,他們也不想知道,因為所謂的“獨裁”離他們實在是太遙遠了。文格爾為了讓這些高中生理解什麼是獨裁專製,決定改變教學方式,他別出心裁地提出了假想“獨裁”實驗。當然,要實驗“獨裁專製”,必須有一個大獨裁者,文格爾作為老師,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元首”。

在這個為期一周的實驗中,文格爾作為“最高統治者”被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學生們對文格爾是絕對服從的。一開始,孩子們都抱著玩樂的心態,並沒有過多地在意這件事。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事情的演變,這些學生們漸漸地沉湎在了這個名為“浪潮”的組織中,他們被“元首”的“獨裁”所征服,漸漸體會到了集體和紀律的重要性。就像所有的集體一樣,每個集體都不能缺少狂熱的積極分子。在“浪潮”組織中,有一些學生非常狂熱,實際上他們比文格爾本人看上去要積極得多,他們在晚上把“浪潮”的標誌刷到校園和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還設計了很多活動。當這個班級和其他班級、學校比賽的時候,全體同學一起高呼“浪潮”的口號,為隊員加油……事態發展越來越嚴峻,文格爾的實驗課終於引起了他同在本校任教的女朋友的警惕,她善意地提醒文格爾,說他的所作所為可能已經失去了控製,很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後果。一開始,文格爾簡單地認為,女朋友是杞人憂天。可是,當他發現自己的門外每晚都有一個男孩在站崗時,他有些害怕了。

這個學生處於對“元首”的個人崇拜,每天都願意犧牲自己的睡眠時間徹夜守在他的門外站崗,這讓文格爾大吃一驚。於是,他決定挽回失控的局麵。

周末,文格爾把大家召集起來,讓“浪潮”組織的同學們談談過去5天的感受。這些已經成功扮演為“納粹”的同學們慷慨激昂,紛紛表示自己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找到了新的關注點,找到了人生的目標……隻有一個同學對此提出了異議,對“浪潮”運動激進的表現進行了嚴厲的指責。可想而知,他的這番言論觸動了所有“浪潮”運動參與者的神經,他們群起而攻之,幾位積極分子竟然要把這位提出異議的同學揪上講台,進行批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