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爾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平靜地說:“同學們,還記得我們為什麼要搞‘浪潮’運動嗎?起因是我們的實驗課,我是想通過這堂課,讓大家明白什麼是法西斯主義,而不是讓你們真的成為納粹!”事情這才漸漸回落下去。
以上是一部電影的內容。這部電影是基於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真實事件是這樣的:1967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一所高中,教師Ron Jones在上曆史課時,為了向學生們解釋什麼是法西斯主義,於是便在他的教室裏建立了一個“微型的納粹德國”。這位老師向他的班級灌輸紀律、團結、集體主義精神,讓學生們扮演了一把納粹,結果事態的發展出乎所有人的想象和控製,甚至曾引起了極其強烈的社會反響。
這就告訴我們,人們在進行角色扮演的時候,往往會將自己融入這個角色,並把這個角色當成自己,去做出一些以前未曾想過的事情!
在辦公室,你是否曾遇到這樣的事情,一位非常和藹可親的老同事在成為你的領導後會忽然變得嚴厲起來,以前有說有笑的,而現在卻幾乎成為“陌生人”。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很簡單,這說明這位老同事已經迅速地完成了角色的轉變,為了成功扮演當前的角色,他積極地采取了一些行為以使自己更加適合當前的角色。其實這反映的就是社會心理學上的一個著名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
1971年8月,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為了考察人的角色轉變對其行為的影響,在斯坦福大學進行了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盡管實驗名稱很恐怖,其實實驗的思路很簡單。津巴多先征募挑選了一些性格鮮明的男性大學生誌願者,他們沒有任何犯罪前科,都是最健康、最“正常”的普通人,而且都順利通過了心理學測試。
然後,津巴多將這些人的正常身份徹底改變,將被試者中的一半作為獄警,將另一半作為囚犯。這次實驗為了達到真實的效果,完全模擬了現實生活中囚犯和獄警的經曆。
一開始,“囚犯”們便被大鳴警笛的警車“逮捕”,然後被采集指紋、蒙上眼,最後關進了監獄。接下來,就像真正的犯人那樣,“囚犯”們被剝光衣服、搜身、理發、換上囚服、得到一個犯人號碼,還真的在一隻腳上拴上了鐵鏈子!而那些被指派做警察的實驗參加者則變成了身穿警服、手持木棍的獄警。於是,實驗就這樣開始了。
接下來的幾天,那些原本心理非常健康的學生全都性格都發生了改變。扮演警察的學生變得暴力、專製,扮演囚犯的學生則變得士氣低落、冷漠無情。本來這個實驗按照計劃是要進行兩個星期的,但旁觀者清,津巴多當時的女朋友(現在是他的夫人),看到“警察”們在深夜暴打“囚犯”們,急忙讓津巴多中止了實驗,以免那些孩子們受到嚴重的傷害。
直到此時,津巴多才意識到,就連自己也未能逃過角色扮演的影響,自己也深陷於監獄長的角色而不能自拔。津巴多這樣說:“我叫實驗停止,不是因為在監區看到的那些場麵。”那他為什麼要停止實驗呢?他在實驗報告裏是這樣解釋的:“因為我驚恐地意識到,我可以輕而易舉地變成最殘忍的警衛,或是最軟弱的囚犯,對自己的無力充滿恨意——未得許可,我不能吃、不能睡,甚至不能去上廁所。”
關於這些“變異”行為產生的心理學依據是這樣的:因為這些實驗參加者承擔了自己被指派的社會角色,也就承擔了與這些角色相關的隱含的社會標準,即:獄警就應該變得獨裁,就應該虐待囚犯,而囚犯則必須忍受對方給予自己的懲罰!這個心理實驗提供了對於人類行為的重要的洞察。也許,真的就是這樣,當你扮演某個角色時,你就真的成了這個角色!
為此,我們可以借鑒一位日本專家的做法,他讓一些小學生輪流扮演學習委員的角色,結果發現這些孩子們為了讓自己適合這個學習委員的角色,都變得非常努力。當孩子們具備了這個學習委員身份的性格之後,就會受到老師的表揚,漸漸地他們的學習成績變得越來越好。如此一來,激勵加上努力,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同樣的道理,當你需要獲得某方麵的能力的時候,不妨試著讓自己扮演某個具備該能力的角色。也就是說,角色扮演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地成長,獲得以前從未領略過的體驗和能力。這樣看來,這個聽起來有點可怕的監獄實驗還是很有現實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