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FBI教你群體心理學——群體心理是如何被操縱的(2)(2 / 3)

那麼如何看待“去個性化”這一現象呢?

既然認識到這種心理效應的危害性,我們就要想辦法去控製。對待這個心理問題,首先要辯證地分析看待,一方麵要利用其積極性,另一方麵要克服其消極性。

假如你是一個比較內向、膽小、孤僻的人,為了打破自己的這些社交障礙,你就可以多參加一些比較大型的社交活動。在熱鬧的人群中,你就會不由自主地融入這個集體中,跟隨著那些“瘋狂”的人一起“瘋狂”。很可能平靜下來之後,你會驚訝於自己的表現,產生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自己的性格中也有外向、開朗的一麵!這樣,你就能利用“去個性化”真正地改變自己的“個性”!

如果你是一個集體的管理者,為了避免團隊“去個性化”心理導致的責任分散,你就可以先做好統籌安排,令自己的每一個下屬都明白相關規章製度,清楚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這樣就能有效地防止他們產生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此外,要做到有賞有罰,以確保整個集體的井然有序,盡量避免無謂的紛爭,提高團隊的工作效率。

旁觀者效應:圍觀的人越多,能幫忙的人就越少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緊急事件中,有他人在場會對個人的救助行為產生一定的抑製作用。也就是說,旁觀者人數越多,抑製程度就越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旁觀者效應”。所以,當你遇到了危急情況,需要別人的幫助時,為了避免受到旁觀者效應的危害,你可以向某個具體的對象發出求助信號。

在危急時刻,需要求援的時候,你會選擇向多人求助還是向某個具體的對象求助呢?如果你選擇了前者,那你可能會大失所望。事實上,人越多,你得到幫助的機會就會越少,為什麼呢?這就是我們要說的心理學上存在的一種效應:旁觀者效應。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緊急事件中,有他人在場會對個人的救助行為產生一定的抑製作用。也就是說,旁觀者人數越多,抑製程度就越高。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原因主要是:多人在場,社會責任被分散;個人不知所措,不能確定自己的行動,還想看看在場的其他人如何行動。實際上,在場的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想法。於是,就出現下麵的悲劇:

在蘭州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兩名餐館服務員在黃河邊上的一個沙坑遊泳時發生了溺水。其中一名通過自己的奮力掙紮,上岸獲救,而另一名卻無聲地沉入了坑底。在他們兩人溺水的過程中,近千人前來圍觀。

據媒體報道,在這些圍觀人群中,雖然有一些關心者,卻也隻限於伸手拉一把,不會跳下去營救;而更多的人卻漠然以對,站在旁邊看著這兩個不幸的溺水者掙紮。等營救人員趕來,慘劇已經發生了,這名溺水者已經死亡。為什麼會出現一人溺水,千人圍觀的情景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世態炎涼、人心不古嗎?還是其中有別的因素在起作用?的確,這不能僅僅歸結為人們的道德問題,而是一種旁觀者效應的體現。

心理專家分析表示,不能簡單地通過這些圍觀者的反應來判定他們的道德觀,也不能說明這個社會出現了這樣那樣的道德問題。實際上,圍觀人群的反應和“旁觀者效應”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人們都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有其他目擊者在場,所以自己會無動於衷。他們可能會這樣認為:“這麼多人都看見了,總會有人去營救的。”而正是因為這種想法,才導致了悲劇的發生。無獨有偶,在美國也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1964年3月,紐約州皇後區克尤公園發生了一起謀殺案。一位年輕女性,淩晨回家的途中被一個男性殺人狂殺死。令人震驚的是,這個殺人狂作案時間長達35分鍾,在這期間,這名女子曾多次高聲求救,當時住在公園附近公寓裏的住戶中有38人目擊了這場殘酷的殺人案,可是卻沒有一個人施以援手,甚至沒有一個人及時報警。

當時,美國大大小小的媒體紛紛譴責這些冷漠的目擊者,感歎當代社會的異化與殘酷。盡管社會各界反響強烈,但有兩位年輕的心理學家——巴利與拉塔內並不認同這樣的說法。正如那些目擊者們所說的:“我沒有想到當時的情況有那麼可怕!”“我以為別人比我先一步報警了呢。”兩位心理學家基於這樣的思維,也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他們進行了一項心理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