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實驗充分說明了群體壓力對個人意誌的影響,事實上,群體壓力就是指群體對其成員的一種影響力。
很顯然,當群體成員的思想或行為與群體意見或規範發生衝突時,成員為了保持與群體的關係而需要遵守群體意見或規範。這時候,成員就會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會使他們作出為群體所接受或認可的反應。這樣的壓力造成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有時候會把黑的說成白的,對的說成錯的。凡事有利也有弊。要想正確運用群體壓力,關鍵要科學引導從眾行為,以趨利避害。我們不能否認群體壓力和順從現象的存在,而應當真正重視這一心理學現象。
一般來說,為了避免群體壓力,就不應壓製群體成員的獨創精神,但同時也不能認為群體壓力隻會帶來消極作用。對於群體成員的不良行為給予適當的壓力也是必要的,正確運用群體壓力,還可以更好地發揮團體優勢,眾誌成城、團結一心。
當我們麵對群體壓力時,即使是眾口一詞,要想堅持真理,就一定要相信自己是正確的,在潛意識裏不停地鼓勵自己。隻要你堅信任何東西都不會讓你改變主意,也許你就真的可以避免受到他人的影響。所以,要在潛意識裏不斷地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做事情!
服從權威:權威擁有強迫他人服從的權力
社會等級製度形成的強大心理壓力,使一直在服從權威的人已經習慣了被命令,天性已經被抑製,即使讓他們去殺人他們也會毫不眨眼地去做。在生活中,如果我們盲目聽從權威,就可能導致錯誤的發生。
1961年,美國康乃狄克州紐黑文市的報紙上有一天出現了這樣一則廣告:“耶魯大學尋求誌願者進行記憶力和學習方法的研究。任何非大中學在校生中20—55歲身體健康的成年男性都可報名申請,參加者可獲每小時4美元報酬。”
耶魯大學!每小時4美元!沒聽錯吧!於是,很快就有15名工人、16名售貨員、9名在校專家懷著各自的目的,成為了應征者。
然而,這40名應征者卻不知道,他們將要成為時年27歲的耶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精心設計的心理學實驗的被試者。這個招聘廣告是一個騙局,是依靠耶魯大學的威名和高額報酬施展的小小陰謀。之所以說它是個陰謀,是因為米爾格蘭姆的實驗驚世駭俗,英國《焦點》月刊2005年將它列為震撼世界的十大實驗之一。
這項實驗引發了巨大的爭議,為此,美國1975年頒布了針對人類心理學實驗的嚴格準則,並在幾十年間將所有企圖重複這項實驗的心理學家拒之門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還是讓我們從這項實驗本身說起。
這項實驗的初衷是研究普通人會不會執行有違道德準則的指令。米爾格蘭姆除了招聘40名被試者,還專門聘請了兩位合格的“演員”,其中一位扮演表情嚴肅、一絲不苟的權威人士,負責在實驗中對被試者下達實驗的各種命令;另一位負責扮演一名被要求進行聯想記憶的學生,同時也是電擊的“承受者”。
實驗過程中,那名一絲不苟的“權威角色”向實驗參加者發出指令——要求他們電擊那名扮演“承受者”的學生,並且告訴他們,這邊的電擊強度越大,對麵的受虐者越痛苦。於是,他們開始了電擊,隨之就傳來了受虐者的慘叫聲,當然這不是真的,叫聲也是模擬的。
受虐者開始發出一些抗議,要求終止這項實驗。施虐者這時詢問那名“權威角色”,接下來還要進行嗎?“權威角色”回答道,是的,繼續。通過這40位實驗參加者的表現,米爾格蘭姆驚奇地發現,有2/3的人一直在奉命行事,毫不理會對麵的慘叫,而最可怕的是:當受虐者不再發出任何聲音時,有些人還在執行“權威角色”發出的“荒唐”指令。
你可能會覺得這個心理實驗有些殘酷,但米爾格蘭姆的服從權威實驗卻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更加殘酷的事實,說出來都有些可怕,因為你會對人性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許,你未曾想過一個心智正常的人會去聽從某個所謂權威人士的命令而對一個無辜的人施以重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