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FBI教你群體心理學——群體心理是如何被操縱的(4)(3 / 3)

在這個故事中,所有的子民形成了一個利益的整體,隻有共同努力才能呼喊出世界上最大的聲音。但如果每個人都懷著“少我一個不要緊,我不喊其他人也會喊”的想法,那最終隻能導致沉默的出現。

故事的結局我們不得而知,國王懲罰了所有的子民還是沒有懲罰任何人?我們也沒有必要知道。我們需要討論的是這種現象的出現是不是偶然的,其中蘊含著什麼道理呢?

假如每個子民都沒有呼喊,被國王處罰,那結果很公平,因為大家都有責任;如果有一半人呼喊了,另一半人沒有呼喊,國王不可能知道是誰沒有呼喊,所以會懲罰所有人,那麼,這對那些呼喊的人是非常不公平的。因為,呼喊的人會為沒有呼喊的人承擔責任,就會影響到他們的積極性;而沒有呼喊的人,他們的罪過會被呼喊者分擔,就會把這種情況當成一種僥幸,甚至還會形成一種習慣。

也就是說,一個利益集團的利益是由組成集團的每個成員的需求和動機決定的。因此,每個利益集團成員隻有聯手努力才能獲得共同利益。如果有人沒有為了共同利益去努力,而另外一些人付出了努力,那麼就會抑製集團成員為本利益集團努力的動力。在利益群體內,某個成員為了本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團內所有成員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則由此人單獨承擔,這就是搭便車效應。

雖然全體成員客觀上存在著共同的利益,但是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卻很容易形成“搭便車”的心理預期。結果就會出現個別成員缺乏主動性,或者幹脆坐享其成的現象;還可能出現有的人表麵上看參與了活動,但實際上卻沒有發揮應有作用的現象。

搭便車效應產生的原因很多,可能是成員在客觀上的動機、態度和個性有差異;也可能是有些成員沒有合作技巧;還可能是“平均主義”在作祟,這和某些領導隻看集體成績不考慮個人成績的做法也是密不可分的。

毫無疑問,搭便車效應的危害非常大,如果隻是一味地強調“共同利益”而忽視了成員的個人需求,就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每個人都希望由別人來承擔風險,自己坐享其成。這不僅會抑製成員為共同利益而努力的動力,而且還可能削弱整個團隊的凝聚力。

事實上,經濟學上的“智豬博弈”能夠更好地說明搭便車效應,我們接下來便來看看這個實驗。這個實驗的前提是讓豬們多踩踏板。

農場主養了一頭大豬和一頭小豬,在豬圈裏安裝了一個踏板,豬踩一下踏板,在踏板的另一邊的投食口就會落下食物。如果一隻豬去踩踏板,那另一隻豬就有機會吃到食物。事實是,當小豬踩動踏板時,大豬就會吃光所有的食物;而當大豬踩動踏板時,小豬是不可能吃完所有的食物的,大豬還有機會吃到一些。那怎麼才能讓大豬和小豬都吃飽呢?答案很簡單:小豬“搭便車”,什麼都不用幹,舒舒服服地守在食槽邊就行了。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小豬去踩踏板將會一無所獲,而守在食槽邊反而能吃上食物。對這頭小豬而言,大豬做什麼都無所謂。而大豬也知道小豬是不可能去踩踏板的,隻好自己親自去踩。這就是“小豬吃大豬”的搭便車效應。

那麼如何來避免小豬去“搭便車”呢?一些專家學者研究出了以下幾種方案:

1.減量。這種方案比較失敗,因為這兩頭豬都會餓死。如果把投食量縮減為原來的一半,小豬去踩,大豬會把食物吃完;大豬去踩,小豬也會把食物吃完。這樣誰踩踏板就吃不到食物,那誰也不會有踩踏板的動力了。

2.增量。這種方案雖然能夠保證兩頭豬都能吃到食物,卻不能增強他們的競爭意識。因為當食物為原來的一倍時,大豬和小豬都會去踩踏板。誰想吃,誰就去踩踏板,那麼多的食物對方一次是吃不完的。所以,它們會非常安逸。但是對農場主來說,就會提高成本,因為首先要提供雙份的食物,而且也不可能讓豬們去多踩踏板,這樣也達不到實驗的目的。

3.減量加移位。減量,並縮短踏板和投食口的距離,也就是把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這種方案很有效,大豬和小豬不存在搶食的情況,多勞者多得,都能吃到食物。這樣,小豬就不能搭便車了,資源也得到了有效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