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廢殺伏皇後,威逼天子(3 / 3)

哪知曹操仰天大笑:“這有何難?天下之大財貨充盈,難道就養不了一個為國貯書之人?先生既然張口,孤就當饋贈。但無功不受祿,傳揚出去對先生名譽也有損。我看這樣吧,我表奏您回鄉當個縣令,您拿六百石的官俸守家在田,既當了官,又沒離開您那些書,兩全其美,您看如何?”

“這、這……”吉茂不知說什麼好。

“不必推辭。”曹操不讓他為難,“回頭我囑咐張既,叫他選幾個精明的功曹皂隸派到你縣,先生實在撥冗不開,就叫他們代為理事,出了亂子我問他們的罪。您若願意辦事就到大堂坐坐,不願意就拍屁股回家歇著,他們還敢攔您?”

吉茂再不滿足也說不過去了:“多謝明公。”

曹操也滿意,其實重吉茂之名遠勝其才,這樣的人想盡辦法也要讓他掛個官職,好向天下人展示自己多受名士愛戴。客套兩句又見數人,不過拱手寒暄,直到徐奕介紹:“這位乃弘農董遇董季直,在朝任黃門侍郎,受丞相之命調職鄴城。”

“哦?閣下就是為天子講解《老子》之人?”曹操加了小心,從上到下仔細打量,唯恐此人接近天子有“不軌”之心;見董遇四十左右,身材敦實貌不驚人,莫說不及想象中那般出類拔萃,甚至有些迂腐之態,當真是個老實的讀書人。

不過曹操依舊沒掉以輕心——昔日孝靈帝師劉寬、楊賜,先前給劉協講學的也是荀悅、謝該之流;此人這等年紀便有侍講之榮,恐非泛泛之輩。因而問道:“董大人精何典籍?”

董遇嗓音低沉語言謙虛:“在下腹笥不廣,唯治《老子》《左傳》,不敢言精,勉力為之。”

“可有人從您受學?”曹操這話似漫不經心,卻緊要至極。若有門生學子就不單純是做學問人,很有可能主持著一個以經學為基礎的士人集團,為防不測當另加詳察。

董遇道:“並無門生。”

“仕宦之友可曾教授?”

“閉門自守,並無知近之人。”

“宗族子弟呢?”

“也沒有。”

曹操卻不信:“似大人這等學識,豈會無人登門求教?”

“求教之人倒是為數不少,盡被下官推辭。”說到這裏董遇眼中似有得意之色,卻隻一閃而過。

“為何?”曹操一句接一句,不容他思考。

“先賢博士讀書所為治學,著書立說施恩後世。自先朝黨錮之禍誅戮太學士以來,正教毀敗經學不振,戰亂多年人心大異,如今十個經學之士倒有八個為謀仕途,名為治學實為投機。似這等人登門求教,即便下官用心去教,有何裨益?我便叫他們把書讀一百遍再來。”

“哦?哈哈哈……”曹操聞聽此言不那麼反感了,“讀書百遍,倒是敷衍他們的好辦法。”心下另想,也未嚐不是關門閉戶得保平安的好主意。

董遇卻道:“倒也不是故意搪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倘若能全心誦讀,自會明其要理,何必再去求人授學?”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眾人甚覺可笑。

曹丕望了司馬懿半晌,才剛緩過神來,聞聽此話略覺有趣,不禁插言:“一卷書讀百遍得耗多少光陰,人活世間衣食住行、婚喪嫁娶、財貨生計是免不了的,誰有這麼多工夫?”

董遇捋捋胡須,露出幾分笑意:“在下以為讀書當擇三餘。”

“何為三餘?”

“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董遇這說法乃是鼓勵士人當在每年、每日、每時珍惜讀書勤學的機會。

曹操趁機白了曹丕一眼:“聽見沒有?讀書勤學理當孜孜不倦,現在正值冬日,歲之餘也。你回去後閉門讀書,不要有任何雜務。”

曹丕被父親潑盆涼水,閉門讀書說得好聽,其實是不叫他做事,也不允許與任何人來往。當真如此豈不愈加落於曹植之後?

曹休瞧曹丕麵露怏怏,忙過來解圍:“冬日讀書自然妙,不過最妙的無過於冬日下雨,又是夜晚。此乃冬之雨夜讀書,三餘俱全!”一番話逗得眾人無不歡笑,連“始作俑者”董遇都不免莞爾。

曹操終於認清了董遇的麵目,果然隻是個心無旁騖的白麵書生,心裏放寬了不少。徐奕又拉過一人道:“主公,此人便是您點名征辟的司馬叔達。”

曹操、曹丕都留上神了——司馬孚個子不高、麵貌倒是挺英俊,但缺了幾分靈氣,舉手投足格外拘謹,他大哥司馬朗端正儒雅、二哥司馬懿瀟灑俊逸,他完全沒有兩位兄長的風範,甚至還有些膽怯,垂手而立中規中矩,倒與董遇有幾分相像。

“知道我為何征辟你嗎?”曹操單刀直入。

司馬孚倒是坦誠,低聲道:“在下不知。”

“因為你閉門讀書小有賢名,更因為司馬氏與孤有些淵源。”曹操手撚須髯,“你兩位兄長皆在朝堂,你也該為國效力。聽聞司馬建公有八子,今後若無意外,孤還會征辟你家兄弟。國之良輔求之不易,你司馬氏久有名望,當盡忠魏廷,給天下士人做表率。記下了嗎?”

司馬孚諾諾連聲。

“好。孤現在就任命你為臨淄侯文學,以後伴吾兒讀書習學,他若有不當之處要竭盡所能勸諫指教……”

曹丕陡然一驚,不禁扭頭看司馬懿——他似是尷尬,早把頭壓得低低的,瞧不見神情。

曹操卻環顧眾人侃侃而論:“昔周公求賢,一飯三吐脯、一沐三握發,孤雖不敢比古之聖賢,然亦有伯樂之意。世間俗人多好純譽之士,豈不知純譽者乃詐,非真賢也!伯夷隘、柳下惠不恭,古之良士尚遭非議,況乎今人?”說到這兒他話鋒一轉,“開漢功臣陳平有盜嫂之汙,興燕之士蘇秦好為搖舌,此亦功業有成者,故賢無益於國不加賞,不肖無害於治不加罰。對孤而言,非但不罰,倘有一技之長還可予以重用。所以今後州郡舉士不必拘泥於名聲門第、平素形狀,‘命貴,從賤地自達’!務必要使野無遺賢、社稷昌盛。”

群臣齊聲稱是。曹操毫不耽擱,立刻口宣敕令命陳琳筆錄,下達天下各州郡。其辭曰: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曹操《敕有司取士毋廢偏短令》)

四年前曹操就曾頒布過《求賢令》,其中一句“唯才是舉”惹得天下熱議。而今又下此令,似是對先前人才政策的進一步闡釋,不過在場不少有識之士都能品味到,這道敕令與先前相比大有弦外之音。《求賢令》是在赤壁戰敗人心不穩的情況下頒布的,一者是為與孫、劉等對手爭奪人才,再者也是提拔寒微之士扼製豪族。而這道敕令則把重點落在人格汙點上,大言有才乏德亦可予以重用,恰與華歆、郗慮逼宮廢後之舉互相印證。這是鑒於曹魏人氣不旺,向天下人大開仕途之路,簡而言之一句話——隻要肯為曹某效力,也不管你名聲多差、犯過何錯,我絕對虧待不了你!

群臣遵令,齊呼聖明,各部將領也陸續過河,這才列開隊伍同往鄴城。曹操也不叫虎賁護衛,左邊吉茂、鄭稱,右有董遇、繆襲,與新募的士人齊轡而行。這就是人敬人高互相吹捧,曹操給他們榮耀,更為成就自己愛才之名。此番南征雖然空勞無功,但能擺出這樣喜慶的架勢回轉鄴城,麵子也夠了。

可隊伍後麵的曹丕卻不那麼愜意,他沒想到父親會把司馬孚派到三弟府裏——司馬氏已入了曹植府門,今後還能不能信任?隨軍四個多月,曹植把鄴城整治成什麼樣了?崔琰、毛玠有沒有變心呢?

曹丕沒心思與人搭訕,緩緩落在後麵,眺望河灘不禁黯然——冬季水枯,為協助大軍運輜重,附近縣令征調大量百姓在運河兩岸拉纖,不僅有男子,也有婦女孩童,百姓喊著號子趟水拉纖,隆冬時節卻累得四鬢汗流。天下事就這麼不公平,有人騎馬乘車優哉遊哉,有人卻辛苦勞頓;見不遠處有艘運糧船,一對男女拉著纖繩苦苦前拽;還有個孩子,也就與他兒曹叡年紀仿佛,個子太小拉不了繩索,在船後死勁地推,踩著冰涼齊腰的河水,一步一喘,腦袋都快紮到水裏了!

猛然間曹丕感覺自己就像這勞苦的一家子,雖非生於貧賤,卻也時運不濟,苦勞苦曳終無出頭之日。隨口吟道:

鬱鬱河邊樹,青青野田草。

舍我故鄉客,將適萬裏道。

妻子牽衣袂,抆淚沾懷抱。

還附幼童子,顧托兄與嫂。

辭訣未及終,嚴駕一何早。

負笮引文舟,飽渴常不飽。

誰令爾貧賤!谘嗟何所道?

???(曹丕《見挽船士兄弟辭別詩》)

誰讓你時運不濟,誰讓你命不好,又有什麼辦法?

“五官將悲天憫人,乃天下蒼生之福。”不知何時司馬懿已悄悄湊到他身後。

曹丕扭頭看看他,一個字都沒說。

司馬懿一眼就看穿了他心思,情知這位大公子心胸不寬,趕緊說好話:“五官將這詩作得極好,臨淄侯雖出口成誦、下筆成文,但所作詩賦可有一篇愛憐民生疾苦?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享天下之福不那麼簡單,須心懷黎庶德被蒼生。受國之垢,是為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言下之意很明顯——曹植不行,還得是你。

曹丕略覺寬慰,但仍不能釋然:“你素與我相厚,令尊與我父曾同殿共事,如今令弟又成我三弟的侍從,咱們也算是世交了。”

司馬懿自然聽出這是試探,左顧右盼,見四下沒人注意,便湊到他耳邊:“在下自然全力輔助五官將,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唯有知己知彼方為上策。難道叔達在那邊做事不好嗎?”

曹丕心裏懸著的大石頭總算落了地,長出一口氣,臉上卻未露出絲毫喜色,隻隨口道:“分別多日,若有空就來我府上喝兩杯吧。”但與他並轡行了幾步,還是掩飾不住內心的急切,又補充道,“還有件事跟你談,今晚就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