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出征漢中壓製劉備(2 / 3)

“不睦就一定是壞事?”曹操神神秘秘一笑,“張遼英勇果敢,李典老成持重,樂進堅毅,若能協調好,可抵十萬大軍。薛孝威乃我信重之人,剛毅不折心思縝密,他自會處理得好。我之用人乃在洞悉心性,焉能有誤?”

夏侯惇知他近年頗好吹噓,默然不語,心下卻想——用張遼、薛悌他們固然有理,但委妙才以方麵之任就真合適嗎?

五鬥米道

盛夏的傍晚氣候和暖,夕陽的最後一縷光輝把西邊的天空染得殷紅;而在東邊,淡淡的一彎月牙早已升起,在縷縷煙雲間若隱若現,似乎已經等得有些不耐煩了。日月雙懸的天幕下是一片山林,其間有座平緩的小山頭,光禿禿的,架著一堆大柴禾,四周圍滿了各色衣飾的百姓;他們手中都攥著一片竹簡,密密麻麻寫滿了字,但所有人皆默不作聲,好像在等待一個神聖時刻的到來。

山頭的北側搭著一座帳篷,帳前兩個漢子正用木燧取火,兩旁還整整齊齊站著十幾人。這些人裝束與普通百姓不同,個個披頭散發,身披漆黑長袍,足蹬朱履。他們雙眼緊閉,手中掐訣,口中念念有詞:“正一守道,修往延洪,鼎元時兆,秉法欽崇……光大恒啟,廣運會通,乾坤清泰,萬事成功……”

過了片刻火引著了,取火之人用它點了一隻炭盆,然後恭恭敬敬退入人群。這時帳中款款走出一位長者。此人年逾六旬,身高七尺,方麵大耳,相貌偉岸;頭戴赤金冠,身披黑色錦袍,上繡伏羲八卦,肋下懸劍、兜囊,右手擎著一支蘸過鬆油的火炬。

頃刻間,百姓盡皆跪倒,那些黑衣人也不再作聲,大家都以崇敬的目光注視這位長者。但見他引燃火炬,既而腳下步罡、口中念咒,左手掐訣,右手緊握火炬不住晃動……如此過了好一陣,他終於停下腳步,踱至柴山邊,仰望蒼穹,以高亢的嗓音呼喚著:“蒼天在上,神明可鑒,吾等黎庶,誠心祈禳!乞三官九府廣開洪恩,消業化愆,保吾漢中之民永無災禍!”呼罷手臂一揮,將火炬拋入柴堆。

他身後那十幾個黑衣人也相繼點燃火把,列著隊伍,一個個都將火把拋入柴山。他們每拋一次,四周百姓就跟著念一聲:“消業化愆,永避災禍。”十幾隻火把拋完,柴山已燃起熊熊火焰,那殷紅的火光仿佛與晚霞連成一片。

老者點點頭,忽然張開雙臂向百姓道:“燔(fán)柴祈禳,自首其過,天官化業,必降恩澤。還不解脫爾等罪孽,更待何時?”霎時間人聲嘈雜,跪拜的百姓一並而起,都把手中書簡拋入火中……

這個儀式叫“燔柴”,源自上古,是祭天的禮儀。然而現在這場祭祀卻與周禮源流下來的儀式有所不同,每個參加祭祀的人都準備了一隻竹簡,寫下自己平生的過錯,通過焚燒懺悔減輕罪業,乞求上天消災賜福。之所以會演變成這樣是因為祭祀的組織者並非朝廷禮官,而是天師道的祭酒;那位主持儀式的長者便是天師道教主、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張魯。

張魯字公祺,沛國豐縣人,開漢功臣張良後裔。他祖父張陵原本是太學生,學識廣博人品端方,不但通曉儒家經籍,乃至諸子百家、天文地理、醫卜星象、河洛圖讖無所不精無所不長;隻因宦官、外戚當道,張陵不願為官,至蜀中鵠鳴山(今四川省崇慶縣西北)隱居,著道書二十餘卷,又以儒、道兩家之學注釋《道德經》,名曰《老子想爾注》,在蜀中廣為流傳;此後教授弟子,又為百姓醫治疾病,民間譽為“天師”,從之者甚眾,逐漸成為宗教,號為“天師道”。因從之學道者需供五鬥米,所以又被民間俗稱為“五鬥米道”,朝廷呼為“米賊”。

張陵去世,其子張衡秉承教義,又有巴郡巫人張修參與推行,在蜀中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視的宗教勢力。張魯即張衡之子,在父親死後繼續傳教。適逢劉焉入蜀,大殺豪強圖謀割據,便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張修為別部司馬,並派他們掩襲漢中太守蘇固。張魯一戰成功,誅殺蘇固,斷絕褒斜穀道(秦嶺山脈中連接關中平原與漢中盆地的山穀),卻沒有回成都向劉焉複命,反而襲殺張修兼並教眾,自己占據了漢中。劉焉一門心思在蜀中當閉門皇帝,張魯割據阻斷褒斜道,正好為他斷絕朝貢提供借口,索性聽之任之。劉焉死後,劉璋繼承蜀地,怨恨張魯不順,殺了他留在成都的家眷,兩家因而反目。惜乎張魯勢力已成,劉璋屢戰不勝;西京朝廷也無力征討,隻得授以張魯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默認了他的割據。

張魯名為太守,實際上卻廢除漢家法令,改用教義統治。初學道者皆名“鬼卒”;受道已深者號為“祭酒”。祭酒各領教民部眾,部眾多者稱為“治頭大祭酒”,張魯依靠他們管理百姓。天師道教義講求誠信,諸祭酒皆築義舍,置米肉於其中,行路者量腹而取;凡有病者,自書生平之過,祭祀三官;有犯法者,原諒三次而後用刑,而刑罰也多為修橋補路造福他人。這些教義雖有些異想天開,但樸實公正,頗受亂世中窮苦百姓的擁護,故而張魯雄踞漢中近三十載,雖沒有達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程度,倒也民心穩固太平無事。

不過,現在這場以道治民的美夢似乎快到頭了,漢中正麵臨一場空前的危機。曹操來犯是張魯早就預見到的,為此他一再支援馬超、韓遂及羌、氐勢力騷擾關隴,把他們當作緩衝。可如今這一道道擋箭牌都被擊潰了,關西之地還是不可逆轉地落入曹操之手,他隻能與強大的敵人麵對麵抗爭了。

可張魯又有多少本錢呢?實事求是地講他隻有半個漢中郡,雖然郡治南鄭縣及西部諸城在他統治下,但中部上庸、西城兩縣實際卻被當地豪強申耽、申儀把持,是割據之中的小割據;至於東部地區更是早在二十年前就被劉表占據,另設了一個房陵郡,由荊州豪族蒯祺任太守,隨著劉表覆滅也變成曹操地盤。與強敵相較,這半個漢中郡不過彈丸之地,雖有秦嶺天險為屏障,又能抗拒多久呢?

曹操大軍三月初自鄴城出發,西進雍州與夏侯淵等部會合。四月兵至陳倉(今陝西寶雞市東),老謀深算曹操沒有選擇褒斜道,而是西出散關(今寶雞市西南),進入武都郡境內。占據河池(今甘肅徽縣西北)一帶的氐族首領竇茂恃險不服,派兵阻路,被曹軍先鋒張郃、朱靈擊潰;又經過一個多月的抵抗,最終失敗,竇茂以下部眾萬人皆被曹軍屠殺。

河池的殺戮猶如驚雷震撼了西疆,那些久不順服的羌、氐勢力親眼目睹了曹操的凶惡,再不敢從中作梗了,紛紛遣使歸順,自此武都全郡皆入曹操之手——而河池與漢中不過咫尺相隔,隻要曹軍打破祁山東南的陽平關(今陝西寧強縣西北),漢中就完啦!

而南麵劉璋剛剛投降劉備,各地權力還在交接,尚未穩固;韓遂衰敗至極逃往西平,馬超已轉投劉備,這個時候即便張魯想臨時結盟都無人可尋。強敵不久將至,漢中人心惶惶,莫說尋常百姓,就連最忠實的教眾也坐立不安,倘若曹軍殺來將會何等下場?該不會與竇茂一樣吧?無奈之下張魯隻得一麵增兵陽平關,一麵召集各部大祭酒在南鄭漢山舉行燔柴禮,祈求保佑,安定人心。

現在,這場莊嚴的祭禮結束了。騰騰火焰似乎驅走了人們心中的憂慮,那些忠誠的教眾圍著火堆手舞足蹈,有的高聲歌唱,有的念咒禱告。他們早已習慣天師道的統治,也安於這種統治,深信隻要遵守教義誠心禱告,無所不能的神明就會降下福澤庇護他們。但是望著紅彤彤的烈火和載歌載舞的教徒,身為教主兼漢中之主的張魯依舊心緒不寧。祭祀天官能不能解除兵禍,他心裏最清楚!

“師尊……”一聲呼喚打破了張魯的沉思,回頭觀看,不知何時三個黑衣祭酒已悄悄湊到他身後,乃是功曹閻圃、從事李休以及他的三弟張愧:“你們有話要說?”

張愧、李休皆不作聲,也不敢與張魯對視,而是把目光轉向閻圃——閻氏乃巴西郡大族,閻圃雖年齡不甚長,卻是家族首領,當初隨張魯取漢中有功,被任命為功曹,而且他在教中也擁有祭酒的身份,是張魯的絕對心腹。

不過今天這位閻功曹也頗有些顧慮,躊躇一陣才道:“請師尊至帳中敘話。”

張魯久修大道自然也是聰明人,聽這話風就揣摩到了八九,欣然點頭領三人進帳,還特意囑咐其他祭酒:“我等行祈禳秘法,任何人不得入內!”

打發走旁人,閻圃、李休親自放下帳簾,確認拉得嚴嚴實實,這才轉身屈膝,意欲下跪;哪知張魯把手一擺:“不必這麼戰戰兢兢,有話直說,你們想勸我投降曹操吧?”

這倒打了閻、李一個措手不及,二人屈膝呆立在那裏,好半天不知該說什麼。張魯信步走到帳口,將拉得甚嚴的帳簾扒開一道縫,向外窺去,見百姓仍在圍著柴山祈福,其他祭酒遵照指令也離帳篷甚遠;這才轉過身歎了口氣,苦笑道:“若大家知道他們神聖的教主要獻土於人,心裏該是何等滋味?”

李休聽教主親口說出“獻土於人”,更鬆了口氣,附和道:“太上老君(道教稱老子為太上老君)有訓‘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師尊心慕聖道兼濟蒼生,不忍假兵戈之災於民,此亦大德。”恭維之辭自然要說,不過被逼投降實是迫於無奈,李休實不知此時是該欣喜還是悲慟,隻好低下頭故作深沉之態。

張魯卻搖頭道:“咱們皆修道之人,何必說這種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事已至此順其自然,不過是保全性命,又何談什麼德不德的?”

閻圃稽首道:“恭喜師尊。清靜無為心如止水,不為榮辱所惑,您的境界又深了一層。”李休見他倆如此對答,不禁自慚形穢。

張魯凝望著閻圃,沉吟道:“當年您對我說的話,如今恐怕是要兌現了。”閻圃無奈點頭,不禁也回想起十多年前之事——當時張魯被朝廷“任命”為鎮民中郎將,龐羲幾次派兵攻打皆被擊退,連上庸的申氏豪強都發誓效忠,一時間聲威大震,每天都有難民跋山涉水來歸附;恰巧又有人在田裏掘出塊晶瑩剔透的寶玉,眾教徒都說是祥瑞吉兆,於是就有人勸他自立為王,開弘道之樂土,連張魯本人都動了心。閻圃卻勸諫道:“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土沃四麵險固。若能上匡天子,則可成齊桓、晉文之霸;事不能成,可效竇融保守一方,終不失富貴。今屬官賢能、教徒忠順,足以供驅馳,何必稱王?倘若稱製自立,不單為大漢之僭臣,亦天下之仇讎,勿為此禍。”張魯納其忠言,這才打消了稱王之念。

回想起這些,張魯後怕地摸了摸胸口:“多虧你進言,我才沒重蹈袁術之覆轍,這幾年得以進修深悟,也知足了。三弟,你說呢?”其實近幾年張魯潛心修道,又對家傳的《老子想爾注》頗加增補,已不大管軍政之事;郡中事務其實是由他弟弟張衛、張愧主持,這倆兄弟雖小有才幹,與雍涼勢力縱橫聯手,畢竟不是曹操對手。事已至此張愧無言以對,隻是點頭默認。

“既然如此……”張魯從肋下兜囊裏取出漢寧太守之印,“能者多勞,麻煩閻功曹到武都辛苦一趟。不過此事先不要讓教眾知道,待我借法事慢慢開導。”

“謹遵法旨。”閻圃伸手接印信,忽然帳簾一挑,從外麵急匆匆闖進二人——前麵一人黑衣披發,神色凝重,乃張魯二弟張衛,他要進帳別人自不敢阻攔;而他身後還跟著個全身鎧甲的將領,虎目鋼髯,人高馬大,乃涼州舊將龐德。

張魯深知二弟與三弟不同,性情剛戾,八成不讚成投降,趕忙用衣袖一遮,將印揣了回去:“二弟不在陽平關戍守,來此作何?”

張衛冷冰冰道:“有事急告兄長。”

“何事?”

“韓遂死了。”張衛咬牙切齒,道出情節——原來韓遂自與閻行反目,兵少難以立足,逃往西平依附故友郭憲。後來夏侯淵發兵討伐宋建,韓遂欲救有心無力,憂鬱成疾,又聞曹操大軍將至,驚怒交加抱恨而亡。他死後,部下鞠演、蔣石、田樂、陽逵等人唯恐曹軍征剿難以自存,便割下其首級到武都向曹操投降,自此韓遂一派勢力徹底終結。

張魯聞此噩耗初覺驚愕,繼而又歸平靜——該來的來了,該去的也去了,反正大勢所趨。沉了沉道:“我已知情,請三弟速歸陽平,謹守疆域。”

張衛卻道:“小弟兵少,還請兄長發南征所有兵馬及涼州舊部齊赴陽平關聽用。”

張魯當然不允:“陽平天險,萬兵足矣,曹軍必不能入。”

“哼!”張衛瞥向閻圃,“小弟不怕曹軍過來,就怕有人出去!”剛才二人接印早被他瞧見了。

張魯知道瞞不過了,歎道:“太上老君言,‘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我等皆潛心修道之人,當以此間教眾安危為念,何必非要拚個魚死網破呢。”

張衛憤憤不平:“既然如此,當年就該回鵠鳴山隱居,何必來此傳道,空勞這二十年?”

張魯淡然道:“你教訓的是,愚兄當年確未參透功利。既知今是而昨非,日後咱們歸隱山林全心修道就是了。”

“你……”張衛氣得口不擇言,“還真以為自己是什麼天師?”此言一出,閻圃大驚失色,忙把帳簾拉緊。

張魯的臉頰輕輕抽動兩下,似是心靈遭到劇烈煎熬,可還是沉住氣道:“真也罷假也罷。高山仰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太上有訓‘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以我等之資,抵禦不住曹操的。”

“那也要試試!”張衛攥緊了拳頭,“大丈夫縱橫於世,豈可不戰而降,稽顙他人?”

李休插言:“太上有訓……”

“夠了,我不聽你們這一套!”張衛一指龐德,“即便小弟肯降,你問問他們答不答應?”

龐德雖是一莽夫,倒還知道禮數,抱拳道:“我等涼州舊部窮途末路投奔師尊,原該唯命是從。但我等昔與曹操結怨,恐難見容。況馬、韓本有宿怨,今韓遂餘眾投曹,必進譎辭以陷我等,再要歸曹性命難保,存亡之際必須舍命一戰!”說罷連退兩步,推開守在帳口的閻圃,把帳簾一扯——但見程銀、侯選等關中舊將跪於帳外,哀哀請戰。

其實這幫人也都是倒黴蛋,當初被楊阜、趙昂趕出隴西,已經沒千百把人了,跟著馬超投至漢中。剛開始張魯還挺重用馬超,甚至想把女兒許配給他,但教中元老多加阻攔,終於還是泡了湯。馬超心有芥蒂,加之劉備又派手下說客李恢拉攏,他便趁著出屯武都的機會,繞道巴中投奔劉備。可他臨機而變走得太倉促,身邊隻帶了族弟馬岱和龐德之兄龐柔,南鄭的小妾兒子尚顧不得,更別說他們這幫人了。

張魯瞅著這些與自己拴在一根繩上的螞蚱,實在哭笑不得,又見自己麾下最得力的部將楊昂、楊任也跪在其中:“怎麼你們也……”

楊昂叩首道:“陽平峻崖深穀,憑險禦之,不啻十萬神兵,豈可一朝而棄?懇發大兵駐守,末將調遣布置,必保無虞!”他嗓音高亢底氣十足,似乎全不把曹軍放在眼裏。許多教徒和百姓不明就裏,這會兒紛紛圍過來看熱鬧。

李休見狀,連忙與他爭辯:“彈丸之地能守一時,豈能守一世?昔並州高幹有太行壺關之險,最終還不是被……”

“罷了!”張魯抬手止住李休,“既然眾將執意要戰,你們就領兵去吧。不過戰亂一起,百姓疾苦,爾等需審時度勢,能戰則戰,不能戰當以保全蒼生為重。”

“謹遵法旨!”眾將齊呼一聲,簇擁著張衛、楊昂而去。

待諸將走遠,李休實在忍不住問道:“師尊心意已決,豈可又聽這幫莽夫之言自取其禍?”

張魯充耳不聞,隻道:“天色不早了,帶各部教眾回城吧。”說罷當先出帳,領著眾祭酒下山而去。

李休還欲追上再問,卻被閻圃緊緊拉住:“太上有訓‘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何必與匹夫爭口舌高下呢?”

“可……”

閻圃捂住他口:“律令急急,不可變更。咱們順應天道見機而行也就是了。”

“唉!”李休無可奈何,歎息而去。

莫看閻圃表麵高深莫測,其實暗自捏把冷汗——方才圍了這麼多教徒,倘若他們兄弟起了爭執,大夥如何思忖?李休還是悟道忒淺,這種事焉能當眾問師尊?難道要張魯當著信徒承認不敵曹操?神明是不可褻瀆的,一旦揭開麵紗,信仰就將崩塌,教眾也會離散!漢中已難保住,但天師道還要傳承下去,如果連這個都沒有了,張氏三代之心血豈不付之流水?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隻能走一步看一步啦!

受阻陽平

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

牛頓不起,車墮穀間。

坐磐石之上,彈五弦之琴。

作為清角韻,意中迷煩。

歌以言誌,晨上散關山……

願登泰華山,神人共遠遊。

經曆昆侖山,到蓬萊。

飄遙八極,與神人俱。

思得神藥,萬歲為期。

歌以言誌,願登泰華山……

(曹操《秋胡行》,全詩見附錄)

蒼涼高亢的歌聲在山巒中回蕩,驚得穀底的一群棲鳥振翅而起。不過它們繞了好幾圈都沒能飛出這牢籠般的山穀,在東西峭壁間左撞右撞,最後還是無可奈何落在山麓的密林間,發出“喳喳”悲鳴,驚恐地梳理著羽毛。

或許張魯的抵抗姿態隻是迫於無奈,但事實上卻給曹操造成了很大麻煩。正如張衛、楊昂所言,陽平關之險果真天下罕見,北邊自是綿亙不絕的秦嶺;但從武都郡來攻,也隻祁山東南一條像樣的道,而且這條路盤山過壑越走越窄,逶迤來至陽平關前,幾乎鑽進了口袋陣,巴山、雞公山把左右封了個嚴嚴實實。

曹軍自四月出散關,翻山越嶺攻破竇茂,雖一路得勝也吃了不少苦頭,再麵對這座崇山險關實有些力不從心。尤其令曹操懊惱的是,與夏侯淵會合時雍州舊將薑敘、梁寬等異口同聲說陽平關好打,因為南北兩山相距甚遠,足可令大軍布陣。可到了這裏親眼所見才知根本不是那麼回事,陽平關位於山坳之間,南北相距不足半裏,拒馬重重壕溝密布,城上積滿滾木雷石,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根本無從下手,唯一辦法就是突破兩邊山麓三麵夾攻。

可張衛、楊昂早預料到曹操的圖謀,已調來漢中所有兵馬,連同涼州餘部在陽平關兩側的山上修了長達十裏的防禦工事。放眼望去,強弓硬弩鹿角丫杈,滿山都是旌旗,沒有絲毫破綻。曹軍雖然在西麵山上紮營,但這樣對峙毫無意義,無奈之下曹操隻得把張郃、朱靈、徐晃、殷署、路昭等部分做數隊,日以繼夜輪番進攻。更艱難的是軍糧不濟,自關中運糧至此需過重重山隘,耗費人力不說,每天僅墜穀損毀的糧車就數不勝數;幸虧氐族各部投誠獻了不少牛羊,否則曹軍連糧草都接濟不上。而相對整個形勢,曹操的心態也起了負麵作用。固然戰事艱難,但比起昔日壺關戰高幹、塞外征烏丸的情形還算好。昔日他不懼艱險親臨指揮,如今卻不複當年之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