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狼狽為奸(3 / 3)

於是,他們不但把十七個一等師團(全軍共十八個,番號前加近衛、常設者,四單位製)、兩個二等常設師團(全軍共兩個,四單位製)投入到中國戰場,而且開始瘋狂擴軍,除了原有的近衛、常設師團以及正在編成的特設師團外,日軍大本營還迅速組建了治安師團、補充師團、增設師團等一百多個名堂各異的雜碎師團,然後源源不斷投入中國作戰。到抗戰結束時,日軍先後組建了三百多個師團,近二百個師團用於中國戰場。

說到日軍特設師團,這裏很值得一提的是日軍特設第一零六師團。

武漢會戰第一階段進行到白熱化時,由於我軍“兵力不足”,致使武漢側後翼出現了“空檔”。日軍所謂的“武漢攻略戰”總指揮岡村寧次一眼瞅出這一破綻,遂緊急命令特設一零六師團投入會戰,實施縱深偷襲,打算在中國守軍背後插上一刀。

特設一零六師團是第六師團的影子師團,主要以第六師團的退役軍人編成,故特設一零六師團屬於日軍特設師團中的異類,其戰力與第十九、第二十兩個二等師團基本相當,甚至比名列一等的常設第一、第四師團要高出許多。

在武漢外圍的萬家嶺,日軍一零六師團與國軍七十四軍相遇。七十四軍下屬之五十一師擔任正麵阻擊,下屬之五十七、五十八師擔任外圍警戒和預備隊。旋,雙方展開殊死拚殺。七十四軍不愧王牌風範,一上手便將日軍一零六師團死死擋在陣前,使其寸步難移,一零六師團死傷累累。

戰至正酣,通過空中偵察,岡村突然發現我軍大批部隊正從一零六師團兩側鉗形壓來。直到此時,岡村方看出些端倪來,當下驚出一身白毛腳汗,急令一零六師團速速撤出戰鬥。

其實,所謂的“空檔”不過是武漢會戰總指揮薛嶽將軍預先設好的一個誘敵之計,這一名垂世界戰史的“天爐陣法”就是專門為日酋崗村寧次而設。

眼看一零六師團轉身要溜,五十一師上校張靈甫親率一個營輕裝穿插,連夜從背後偷襲一零六師團,一舉奪取日軍重兵把守的張古峰,從而將一零六師團的退路徹底斬斷。

岡村驚恐萬狀,命令大批飛機猛轟張古峰,用以配合一零六師團的集團衝鋒。雖彈如雨下血肉橫飛,張靈甫與全營官兵死戰不退,牢牢將張古峰控製在手中。激戰數日,一零六師團在張古峰前屍橫遍野,始終無法逾越一步。

鑒於一零六師團的佐、尉級軍官大部戰死,岡村接連數次向一零六師團緊急空投二百多名少壯軍官予以補充,卻始終無法挽回戰局。未幾,我軍完成合圍發起總攻。

混戰中,一零六師團除師團長和參謀長等少數高級軍官被日軍陸航特戰部隊僥幸救出外,其下官兵悉數被殲。為了麵子,日軍以師團長和軍旗尚存,拒不承認一零六師團被全殲。

是役,七十四軍厥功甚偉,榮獲軍委會有史以來第一次頒發的一等“武功狀”——飛虎旗,七十四軍始有“虎賁”勇號。

需特別說明的是,當時號稱國軍王牌的七十四軍,其武器裝備與日軍依然相差甚遠,隻不過是國軍中少有的齊裝滿員而已。萬家嶺一役,我軍官兵純以“向死而生”之決死意誌將日軍所謂的“武士道”精神徹底壓垮,戰至最後時,日軍已完全喪失作戰意誌。張靈甫上校被抬下張古峰時,全身六處受傷,腿被炸斷,全營官兵僅存五個重傷弟兄。

戰鬥中,我軍官兵犧牲之悲壯、戰鬥之慘烈令火線指揮官——兵團司令長官羅卓英潸然落淚,在向最高統帥彙報戰況時,羅卓英哽咽難抑,不得不數次中斷彙報。戰鬥結束後,當時觀戰的美國武官,亦即後來的美國陸軍部長史丁生感慨萬千:“若華軍配備與日軍相等,他們擊敗日軍絕非難事。”

不久,為報複七十四軍,日軍集結三個師團,趁七十四軍換防之際伏擊了其五十一師和五十七師。猝然遇伏,七十四軍表現出極為卓異的王牌素質,兩個師並沒有急著突圍,而是構築陣地沉著反擊,並以淩厲的逆襲迅速擊潰當麵的兩個日軍師團。

偷雞不成蝕把米,大日本皇軍的麵子蕩然無存,日軍統帥部惱羞成怒,命令擔任外圍警戒的另一個師團不顧一切投入戰鬥。未幾,七十四軍下屬之五十八師迅速趕來,從日軍背後猛插一刀,日軍三個師團潰相已露,此時國軍第六戰區其他部隊也聞訊增援。日軍大本營為避免三個師團被圍殲,不得不下令撤退,日軍全線動搖,開始了最為恥辱的大潰逃。

在中國軍隊圍追堵截下,日軍三個師團損失慘重,逃到長江邊時,魂不附體的日軍士兵等不及登艦便紛紛跳入江中泅渡求生,溺死甚眾。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七十四軍逐漸得到少量美式裝備,從此如虎添翼,銳不可當。八年抗戰,七十四軍以其無以倫比的上乘表現被日軍稱為“支那第一恐怖軍”,每逢戰陣,日軍避之唯恐不及。一九四五年雪峰山會戰中,七十四軍一戰幾乎全殲日軍一個整建師團,第二次榮膺飛虎旗。而縱觀整個抗戰,國軍三軍部隊有飛虎旗勳號者不超過三支。

② 兵員編成及火力構成的簡略對比:日陸軍四單位製師團兵員編成中,馱馬製師團為28500人、挽馬製師團為25000人,若加上戰時配備的各類特種部隊(空降、化學、陸航、裝甲、火炮諸兵種),一個四單位製的師團可節製40000兵員;日三單位製師團兵員總計約12800人,加上戰時配備,亦可節製兵員達到25000人。

而中國軍隊當時一個軍僅為9000到16000兵員不等,99%為輕裝步兵,重炮極少,有少量輕型步兵炮、迫擊炮,且彈藥匱乏,後勤補給極度脆弱。

另:每個日軍步兵小隊(相當於中國的排,比排略大一些,人數在50人到70人之間)都配備一個機槍小組(有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小組(有二具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班。由此可見,單純一個日軍小隊的火力構成即已超過我軍一個半連,若加上日軍聯隊和大隊下屬的專業炮兵、機槍單位,實際戰鬥中,日軍一個小隊所能獲得的重火力支援遠遠超過我軍一個營。

③ 日軍戰術運用、實際戰鬥力及戰略能力:縱觀八年抗戰,日軍作戰絕對不是我們大多數人想象的那樣,動輒便擺出大日本武士的鳥臉挺著刺刀死玩冷兵器。恰恰相反,無論進攻還是防禦,日軍都十分注重步、炮、航諸兵種戰術協同。

日軍大隊一級作戰單位均配有相當數量的火炮觀瞄參謀及士官,會戰(或大型戰鬥)中,這些觀瞄手可直接呼喚引導陸航、海航戰機及各種火炮的火力支援。除此而外,日軍前沿作戰部隊對自身攜帶的各種火炮(包括其數量驚人的擲彈筒等和榴彈槍)偏愛到癡迷依賴的程度,運用起來更是爐火純青。

例如:淞滬會戰中,僅僅一天之內,中央軍18軍14師42旅的36挺重機槍被小日本的航彈、平射炮及擲彈筒打掉了32挺,在日軍這種優勢火力重壓之下,42旅剩餘的重機槍也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據當時的國軍重機槍手回憶,一般隻能打幾百發就要轉移陣地,不然日軍的各種炮彈就會準確打來。比這更糟糕的還有,國軍弟兄幾乎無法生火做飯,野戰炊灶剛一冒煙便招來一堆日軍炮彈。18軍當時係中國軍隊一等主力,他們的作戰環境尚如此艱難,其他中國軍隊的處境便可想而知了。從這裏不難看出,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的陣地幾乎完全依賴漢陽造、手榴彈和空腹軍爺的血肉之軀來支持。

總體來說,日軍在中日戰爭初期階段戰鬥力非常驚人,作戰精神相當頑強,隨著中日戰爭的持續白熱化,日軍老兵戰損率極高,急劇擴充兵員使日軍整體戰力有所下滑。因此日軍的戰鬥力實際上經曆了從強到一般兩個階段。

後期的太平洋戰場上,由於非常忌憚日軍部署在太平洋諸島要塞中強大的協同火力係統,美軍迫不得已采用了“蛙跳”戰術,從而避免了與日軍島嶼要塞部隊硬碰硬式的重火力角逐。即便如此,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損失仍十分驚人,雖然在硫黃島上每平方公裏傾瀉炮彈和航彈1200噸,美軍仍然傷亡2.86萬人,日軍守島部隊2.5萬人全軍覆沒;衝繩戰役中,美軍傷亡6.6萬人(指揮官巴納克中將直接中炮身亡),殲滅日軍11萬人。

然而,當失去了這些陸基和海基的協同火力之後,日軍遂成強弩之末,後來的作戰中,美軍幾乎兵不血刃便拿下了日本本土的灘塗防禦。

由此可見,日本陸軍後期的核心戰鬥力實際就是步、炮、航結合戰力,當日本陸軍能獲得一定炮火支持時,戰鬥力還是比較強的,如果失去炮火支持,多數日軍普通部隊的實際戰鬥力非常一般。太平洋戰場經驗表明,多數島嶼戰的戰鬥時間與成敗,實際取決於日軍的炮彈何時消耗完畢。

透過上述資料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即日軍的綜合戰鬥力嚴重依賴戰術、裝備及士兵作戰精神,卻幾乎與戰略運籌無關。平心而論,除了狂熱和野心,日軍高層的戰略能力和政治視野還相當幼稚!

例如,被腦殘們捧為“戰神”的日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除了偷襲珍珠港毀掉美軍太平洋艦隊幾艘小艦艇外,幾乎一無所成。有史料證明,珍珠港是羅斯福故意拋給山本的誘餌,否則珍珠港之戰還不知打成個什麼鳥樣子。

再看太平洋戰爭。當時日本海軍擁有九個航母戰鬥群(辣哩媽媽的,九艘航母啊!現在我們才隻有一艘)、為數眾多的巡洋艦和戰列艦,還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艦載機和久經沙場的海軍官兵(日俄戰爭中曾以絕對劣勢全殲沙俄黑海、波羅的海兩大艦隊),而且當時太平洋諸島嶼幾乎全是日本海軍的補給基地。擁有這些絕對的優勢,隻要不是白癡手握戰略指揮權,日本海軍即便傻耗著也能把盟國海軍耗成海米,不料彈指間卻被實力遠遜於己的美太平洋艦隊徹底毀滅於波濤之中。僅憑這些簡單的數據就能看出,山本等人的戰略無知已嚴重到不可救藥的地步。

而當時的日本陸軍大臣東條英機本身就是一特級腦殘,內閣中許多日本資深將領根本看不起他,動輒便以“上等兵東條”稱呼,其戰略能力由此可見一斑。至於中國派遣軍司令岡村寧次,相對而言是個具有一定軍事素養的職業軍人,但從他在中國戰場的表現來看,隻能算二流戰術家。可笑老蔣後來居然將此人拜為大僚,奶奶的,蔣家王朝不完蛋簡直天理難容!

總而言之,大戰略家需要戰爭史、國土幅員、哲學文化諸多因素造就。日本彈丸之地,史上軍閥割據頻仍,什麼戰國、三國、幕府時代,占兩個鄉就是一方諸侯,統百十號人就是大元帥,攻下一個村莊就是空前大捷,超過萬人的戰爭沒聽說過……凡此種種,你讓人家靠什麼修煉戰略眼光?用什麼積累軍事哲學?

所以,曆史背景、島國心態以及莫名其妙的自戀和狂妄最終決定了他們對戰爭的認識很膚淺,渾以為船堅炮利就能征服太陽係,以至於他們把戰術意淫成戰略、把“術”庸俗為“道”,反映到日常生活中這種現象簡直比比皆是,泡一壺爛樹葉叫“茶道”,撂跤使蠻叫“柔道”,握拳砸空氣叫“空手道”,掄幾下木刀叫“劍道”,摔兩把圍棋叫“棋道”……

嘿嘿,無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