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太多的不安和喜悅(代後記)(1 / 2)

會議開到這會兒,就到了被討論者致辭答謝的時候了。不過我想,自己按程序說一番感謝的話,還不足以表達我此刻的心情。大家到了年底,各自有多少事情要做,用膠東的一個說法,即各位都是“一等一的大忙人”,來參加會議實在太不容易了。最好的感謝,還是說說心裏話吧。

我從很早就開始寫作,摯愛文學,不可救藥和沒有來由地愛著,愛得很深。以前我也說受過哪些影響走上了文學之路等,但知道那是找個他人可以理解的話頭而已,實際上更多的是沒有來由地愛著。從1975年就開始發表作品,到現在已經寫了快四十年,累計發表字數到了一千三百多萬字,還不算練筆的幾百萬字。

仍然由於特別愛文學,對與之關連一起的事物就要求格外高、格外嚴,有放不下的牽掛。我自己缺點和弱點很多,卻對人性、社會、人與人的關係、自然環境、道德狀況,要求很高,甚至還有點苛刻。對黑暗的東西不能容忍。我在許多時候是憂慮和不滿的,有時竟然非常憤怒。情緒激烈時,表達上常常是衝動的。同時也深深地熱愛著一些事物,對自然,對友誼,對各種美,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柔情。因為童年的艱辛,我特別不會忘記並且一直感激著來自他人的善意和幫助。

最近因為要編輯虛構作品之外的文字,這才仔細統計了一下,發現竟然積下了四百多萬字的散文及其他言說類文字。這個字數太大了一些,讓我覺得十分突兀甚至不安。發現自己說得太多,這並不好。從一般規律上看,一個從事虛構的作家,最聰明的做法是少說一點,因為說得多了,一方麵會莫名地得罪人,另一方麵自己作品可詮釋的餘地就越來越少了,整個作家也就變“小”了。形象總是大的、多解的,作家自己說多了,就會局限解釋的空間。

那會兒一度想改變這個狀況,就是以後盡可能地少寫散文。可是心裏又有太多的不安、喜悅和憤怒,隻想看到什麼趕緊提醒一下。我知道這樣做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是責任感的驅使。當然還要想到生活和寫作的意義,並且知道自己作為一個寫作者,並不僅僅是為了寫虛構作品。結果後來還是決定讓一切自然而然地下去吧,盡自己之力,能做多少做多少,真實地一路走去。麵對這個危險的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人,不必因為服從什麼文學策略而硬性地改變自己。

說到運用文學策略,一個作家還是小作了。一個人寫了那麼多,苦心經營如此,又大多來自艱辛的底層,怎樣對待社會、讀者,怎樣對待評論家、漢學家,怎樣對待外國人,心裏都該是十分明白和熟練的。做好這一切並無更大的難度,起碼比用心寫好幾部長篇容易得多。這一類聰明和機智,差不多人人都不缺乏。但這樣做就要遷就許多,違心許多,天長日久必會造成內傷,說到底這與從小對文學的深愛是相抵觸的。

人的文學誌向是不同的。如果努力用寫作來換取一些世俗利益,比如賺錢、獲取地位、獲得更多讚譽和獎項,都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是什麼壞事。但比較起來,還有另一些目標放在那裏。如果是一個基督教作家,要他來回答為什麼寫作,他可能回答是“為了榮耀上帝”。我們大多沒有這樣的信仰,但我們卻會明白這回答中包含了怎樣的深意,是很高的誌向和境界,是很了不起的要求。

那麼我是怎樣的?總結一下,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名利心在一點點淡去。回憶刻苦寫作的這些年,許多時候隻是受沒有來由的一種深愛的力量支配著,寫個不停。做文字工作的都知道,將一篇幾百字的東西在紙上落實好,讓其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思,尚且還要費不少的工夫—如果這樣較真地寫上千萬字,不能不說是一種辛苦。可是這種辛苦也有更多的欣悅在。人在生活中,如果不是一個傻子,隻要活到了四十多歲,就一定會深刻地感受到絕望。所以也就是這種沒有間斷的寫作,這種勞動,安慰了我激勵了我,讓心靈維持在較好的狀態,能夠向上提升而不是往下沉淪。就因為不停地思索和閱讀,讓我知道了人世間還有這樣一些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情懷。我必須說,寫作無論如何令自己不滿意,還是讓我變得比過去善良了,比過去好了。文學既然對我有了這樣的意義,就該感激文學,它是多麼重要。

除了文學使自己成長、幫助了自己,還覺得留下的這些文字雖然謬誤不少,但其中的多數還是有助於這個世界的,就是說它們有助於這個世界道德的提高、人的素質的提高。它這方麵的作用哪怕隻有一點點,但因為是良性的,所以也還是有點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