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嫦娥登月工程(1 / 1)

拾遺鉤沉

我國在發展人造衛星和載人航天之後,嫦娥工程成為了發展空間科學和技術的第三個裏程碑。目前月球探測正在實施第一期工程,主要實現繞月探測,而對月球三維影像進行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和物質類型的全球含量與分布特點、月壤厚度探查以及地月空間環境探測是該工程的重點目標。能從地球走向月球,對我國現有成熟的航天技術進行充分利用,對月球探測衛星進行研製和發射,突破地月飛行障礙、進行遠距離的測控和通信、繞月飛行、月球遙測與分析等技術,是我國月球探測航天工程建設的階段目標。

史實鏈接

2004年,中國月球探測工程正式開展,該工程被命名為“嫦娥工程”。“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是嫦娥工程的三個階段。“嫦娥一號”於2007年成功發射升空,2009年在各項使命圓滿完成後,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嫦娥二號”於2010年順利發射,各項既定任務圓滿並超額完成。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於2012年9月19日表示,探月工程正在為2013年“嫦娥三號”探測器“軟著陸”月球做準備。“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對著陸區的現場調查和分析,以及返回地球以後的月球樣品分析與研究是“嫦娥五號”主要的科學目標。人類航天活動的三大領域是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世界航天活動,如重返月球,開發月球資源,建立月球基地將會成為必然趨勢和競爭的熱點。我國邁出航天深空探測具有重大意義的第一步,是開展月球探測工作進。我國航天深空探測為零的情況,在實現月球探測的時候被打破了。未來航天大國爭奪戰略資源的焦點將會是月球。月球具有各種開發和利用的獨特資源,將作為對地球的資源的重要補充和儲備,同時月球特有的礦產和能源將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嫦娥工程”是我國自主對月球的探索和觀察,繞月探測工程被國務院正式批準立項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出了“嫦娥一號”衛星,用於獲取月球表麵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麵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中國計劃在月球建立研究基地,實現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第一階段:繞(2002—2005年或稍後),即繞月探測。月球探測衛星是研製和發射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全球性、整體性與綜合性地探測有開發利用前景的月球能源與資源的分布,並探測月球表麵 的 環 境 、 地貌、地形、地質構造與物理場是其主要的用途。第二階段:落(2005—2010年或稍後),即月球軟著陸探測與月麵巡視勘察。對月球軟著陸器及月麵巡視車、自動機器人進行研製和發射。為對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月麵環境、地形、月岩的化學與物理性質等數據,必須試驗月球軟著陸技術,對著陸區岩石的化學與礦物成份進行探測,並且對著陸點的熱流、岩石剩磁、月表的環境等進行測定,最後現場探測或采樣分析高分辨率攝影和月岩。總結起來,我國月球探測二期工程就是實施第二階段發展的規劃。第三階段:回(2010—2020年或稍後),即月麵巡視勘察與取樣返回。改進新型月球巡視車,確定月麵巡視勘察著陸區。2015年或稍後,對小型采樣返回艙、月表鑽岩機、月表采樣器、機器臂等進行發射。采集關鍵性樣品返回地麵時必須在月麵巡視分析取樣基礎上進行。同時,勘察著陸地區的情況,加深對地、月係統(尤其對月球)的起源的認識。實施第三階段發展規劃,就是進行我國月球探測第三期工程。

古今評說

我國空間科學和技術發展第三個裏程碑標誌是在發展人造衛星和載人航天之後所研發出來的“嫦娥工程”。嫦娥工程標識圖案以中國書法的筆觸,抽象地描繪出一輪圓月,中國追求月球探測的終極願望則描畫為一雙腳印踏在月輪上,圓弧的起筆處自然形成龍頭,象征中國航天如巨龍騰空而起,最後,由一群自由飛翔的和平鴿構成的落筆,表達了中國和平共享太空空間的偉大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