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鉤沉
宇宙空間資源十分豐富,其中最重要的是軌道資源、環境資源和礦物資源。人類要利用這些資源來改善生活,而太空資源相對於人類需求是無窮無盡的。在人類對科學研究付出努力的前提下,航天技術不斷發展和成熟,60年前蘇聯成功地發射了衛星,是人類曆史上探索太空的一次突破。對我們生活有意義的太空資源將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的重要部分。中國逐步意識到其重要性,在國家建設規劃中將航天事業列入重要地位。《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領》、國家“863”科技發展計劃都認同航天事業的優先發展。中國政府在2000年發表的《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強調要著重開發利用太空資源,提高國民經濟建設水平。中國政府對未來十年的航天技術發展有一個長期的計劃:一是長期對衛星進行固定的監測。即對小衛星群體進行長期有計劃的穩定監測,其中包括對氣象衛星係列、資源衛星係列、海洋衛星係列和環境衛星係列的監測,以保證對重要地區及周邊地區甚至全球的陸地、大氣、海洋的全方位實時監控。二是形成自我運行的衛星廣播通信係統,充分提高商用廣播通信衛星的先進水平,通過開發長壽命、高可靠的大容量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和電視直播衛星,開辟中國衛星通信產業。三是真正實施導航定位係統的開發。分步建立導航定位衛星係列,開發衛星導航定位係統,初步建立中國的衛星導航定位實用事業。
史實鏈接
載人航天工程的空間應用係統自“神舟一號”的發射,至今已經進行了很多次試驗。對地遙感的研究,是在2002年發射的“神舟三號”飛船上開展的,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在環境衛星和資源勘探衛星上都有所體現。2008年發射的“神舟七號”上,科研人員進行了空間技術試驗、伴隨飛行的小衛星試驗,還包括“固體潤滑材料空間試驗”在內的空間材料試驗。2011年發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設計了多個方麵的研究內容,包括地形環境監測、空間材料科學實驗和空間環境裝有固體潤滑材料空間試驗樣品的“神舟七號”返回艙探測實驗。除此之外,在空間材料生產上,返回式衛星上生長出摻碲砷化镓單晶體,是我國在航天事業上的一大突破性研究成果,其生長速度比地麵快,雜質含量卻要少得多,分布也更加均勻。用太空條件下生產的材料加工其他成品,具有性能上的優越性,噪聲係數可以降低31%,相關增益高23%,凸顯了空間生長單晶的優越的應用前景。這個實驗使中國在大功率微波元器件和大規模集成電路應用方麵具備跨越性發展的條件。在生命科學研究上也屢見成果,空間活動十分多樣。包括細胞培養、蛋白質晶體生長、空間育種等。有例子可以證明:我國科學家發現空間飛行後的纖維素黴和葡萄糖苷酶活力提高28%以上,黑曲黴糖化力和葡萄糖苷酶活力提高80%以上,其穩定性可長達3年。還有一種新的飼料被發明,用其對梅花鹿等動物進行飼喂試驗,其降低病痛的能力大大升高,鹿茸產量增加16%。經過空間飛行的酵母菌,獲得了誘變株酶活力可增加到29%,發酵周期縮短8~10天,在啤酒業也有一定的發展前景。
古今評說
根據相關航天事業發展計劃,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即將完成的衛星發射任務多達30顆、15類,包括通信衛星、導航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海洋衛星、環境與災害監測衛星、天文衛星、空間探測衛星。周建平作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明確表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資源開發的根本目的具有和平性,太空資源歸屬於人類,有助於人類。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係統副總設計師的張善從則這樣說,“天宮一號”上用於地球環境監測等各方麵的高科技應用,其實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僅如此,有關部門負責人還表示,在開發利用太空環境資源這些方麵,返回式衛星和“神舟”飛船將成為中國開展太空研究的主要載體。因此在中國載人航天計劃中,將太空資源開發利用研究和載人航天的有關效益工程相聯接。“神舟”飛船開展大規模的各種生命高科技研究,將開創中國太空資源開發利用研究的新紀元,為我們的明天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