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語音效果讓你說話事半功倍(6)(1 / 3)

演講語言的短句特色,指演講者在演講中,把本來可以用長句表達的意思變成短句,使演講語言顯得短小精悍、明快有力。

1985年9月底,上海青年報記者對上海鐵路新客站工地總指揮,進行了關於"212程什麼時候能完成的采訪。

總指揮嚴肅地發表即興演講:"不超國家預計開支,不誤工期!這是我們向黨、向人民立的軍令狀。縮短生命,無所畏懼!延長建設工期,辦不到!黨,不允許:人民,不允許;我們的年齡,更不允許!……困難再大,我們靠黨的領導,人民的支持;問題再多,我們靠設計人員的聰明才智去攻克難關;時間再緊,我們靠創業者爭分奪秒的拚搏精神……"

這位總指揮的演講,斬釘截鐵,擲地有聲,充分表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在這裏,可以看出,總指揮的演講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句子短。

與短句相比,長句無論在氣勢方麵,還是在力量方麵都要遜色得多。所以,短句特色是提高演講效果的一種重要方法。

據不完全統計,善於宣傳鼓動的我國老一輩革命家,如毛澤東、陳毅,著名文學家魯迅、聞一多,以及當代的宣傳教育工作者李燕傑、曲嘯、彭清一、劉吉等的演講,其句子的長短一般均在八個字左右。

國外的一些演講大師,如列寧、林肯、丘吉爾等,他們講的是歐化語言,雖然句子稍長些,但也都在十個字(中文譯文)以內。

所以,從中外演講大師的實踐來看,短句特色是一種成功的演講技巧。

從比較的角度考察,書麵語言句子長,優點是精確、全麵,缺點是呆板和累贅、冗長。而演講句子短,簡潔明快,生動有力,充滿生氣;在演講時總有一定的"不言而喻"的情境和語境,表達時可以借助非言語傳播手段(如語調、語速、衣著、手勢、表情等等),所以盡管句子簡短,仍能細致人微地傳情達意,而且琅琅上口,有助於記憶,因此能收到很好的演講效果。

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等等,也都是長句短說的典型例子。

這些短句,不僅簡潔明快,而且能給人以深刻印象,便於記憶,經久不忘。

正如恩格斯所說:"言簡意賅的句子,一經了解,就能牢牢記住,變成口號,而這是冗長的論述絕對做不到的。"

由此可見,要提高演講效果,就要注意長話年說,使句子簡潔明了,短小精悍。

革命導師列寧在《紀念葛伊甸伯爵》的演講中,曾用三句長、短句交叉的語言,深刻地揭示了這樣三種典型人物:

"意識到自己的奴隸地位而為之作鬥爭的,是革命家;不意識到自己的奴隸地位而過著默默無言、渾渾噩噩的奴隸生活的奴隸,是十足的奴隸;津津樂道地讚賞美妙的奴隸生活,並對和善的好心的主人感激不盡的奴隸,是奴才,是無恥之徒。"

在運用短句特色時,事先一定要有充分準備,能用短句表達的,決不用長句,或者把長句化為若幹短句。在演講時,若有的句子不宜變為短句,就不必硬性地使用短句,而應注意長、短句的交叉使用,使長、短句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由於演講中疏密有致,波瀾起伏,也能使演講語言豐富多彩,吸引聽眾。

語句要深入淺出,注意通俗性

口語表達不同於書麵語表達。書麵語表達遇到難懂的詞語,可以查字典;遇到不易理解的句子,可以慢慢琢磨。而口語表達則不行,它具有易逝性特征,聲音轉瞬即逝。聽不明白也就隻能留下遺憾了。口語表達的這種易逝性特征要求我們說話時一定要注意通俗性。即使是理論性很強的問題,也要盡可能地做到深入淺出。隻有這樣,才易於為人所接受。要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必須注意如下要求:

1`、要使用規範的詞語。

我們在說話時應該注意運用規範性的詞語,少用對方不熟悉的方言、生僻詞語或文言字眼。葉聖陶先生曆來不讚成口語表達使用文言語句,他說,看見用口語寫的文章裏夾雜著文言字眼和語句,就"覺得不舒服,仿佛看見眉清目秀的麵孔上長了個疙瘩"。(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422頁)他熱切地希望人們從文言詞句的"舊鐐銬裏解放出來";特別是那些沒有什麼文言修養的人,更不要去"撿起那副舊鐐銬套在自己的手腳上。"(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242頁)